欢迎入刊,辉煌成就永载共和国史册! 入刊咨询热线: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联系人:刘雪、杨靖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情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汇同中国国情手册编辑部共同主办,并由北京政研院具体承办,旨在通过平面与网络互动,帮助领导干部轻松了解我国情况,牢记国情,科学发展;同时选拔各行业、地区中的优秀典型,以便入编中国国情,树立国家典范。
中国亲稳网是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以帮助领导干部读懂读薄,安全面对互联网为宗旨,以亲稳舆论导向平台为基础为核心,以发掘汇报、舆情监测、维稳监测软件为龙头,以舆情发布、传播、推广、交流软件为重点,帮助各行业、地区、单位重点传播推广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同时动态监测负面舆情,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便共同营造领导亲民、基层稳定之良好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网站首页 > 大国崛起 > 地区崛起 > 江西 >

两位老人在岩洞生活半个世纪不舍搬离(组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

  
两位老人在岩洞生活半个世纪不舍搬离(组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
两位老人[LaoRen]

两位老人在岩洞生活半个世纪不舍搬离(组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
“穴屋”的洞壁

  横峰穴居老人[LaoRen]的桃源生活

  两位老人[LaoRen]在天然岩洞[YanDong]生活半个多世纪,留恋洞中环境不舍搬离

  在横峰县莲荷乡义门村的驼里岩,有一个天然洞穴,洞内住着两位老人[LaoRen],他们育有10个子女,如今都已离开岩洞[YanDong]成家立业。出于对祖宗留下的老屋的眷恋和对岩洞[YanDong]环境的喜欢,两位老人[LaoRen]在这一住就是半个多世纪,虽然年事已高,但是照样上山打柴、下地种菜,悠闲清静,与世无争,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如今,老两口最大的愿望就是相依相伴在洞穴里一起活过一百岁。

  “最近,我们在对横峰县旅游普查时听说了一件奇特的事情,当地两位老人[LaoRen]在一个岩洞[YanDong]里居住了好几十年!”18日,记者[JiZhe]接到读者报料。好奇心驱使,当日,在横峰县民间艺术家、旅游爱好者高振永先生的引领下,记者[JiZhe]驱车百里前往横峰县寻找穴居老人[LaoRen]。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车程,记者[JiZhe]一行来到横峰县莲荷乡义门村,将车停放在大山脚下一所小学校园内,按照村民所指的方向,记者[JiZhe]一行顺着蜿蜒的山路往上走。

  突然,眼前出现了这样一幅别有洞天的情境:一片茂密的竹林深处,巨大石壁下面一处天然岩洞[YanDong]跃入眼帘,几十间土坯房,刚洗好的衣服用竹竿晾晒着,晾晒在那的还有大量竹笋干,一张石桌边站着两位白发老人[LaoRen]……

  “穴屋”依洞而建浑然一体

  面前一堵近百米高山壁几乎垂直竖立呈半环形分布,山壁上小型岩洞[YanDong]无数,而中段则是一个巨大的天然岩洞[YanDong],洞前一大片竹林依山势向下延伸而去。

  刚靠近岩洞[YanDong],自岩壁顶端渗出的山泉一滴紧接着一滴快速滴落,好似在洞口安装了一排帘子。穿过水帘,让本有些燥热的身体顿感清爽。记者[JiZhe]注意到,水滴落处,地面松软潮湿,而洞内地面虽仅隔咫尺仍干燥坚实。岩洞[YanDong]总长百米有余,高约20米,平均深度也有十几米。岩洞[YanDong]内,一排土砖砌成的小屋,大部分已成残垣断壁,明显已经很久没有人居住了。而在岩洞[YanDong]最靠里、地势较低的一侧,有几间土坯房有门有窗,较为完整。

  走进屋内,客厅、厨房、饭厅、卧室、卫生间及储藏室都有,面积虽不大,但布局合理、功能明确。大部分房间挨着洞壁,洞顶即天花板,洞内地面平整坚实,所以除少量隔墙外,建筑上充分利用了岩洞[YanDong]的天然环境,人工痕迹并不多。记者[JiZhe]注意到,在卧室略为倾斜的洞壁上有许多大小不一的小洞,有如蜂巢,极具装饰性。

  这种房屋依洞而建,与岩洞[YanDong]浑然一体,记者[JiZhe]觉得称之为“穴屋”很是贴切。

  穴居老人[LaoRen]爱干净热情好客

  可能是许久没有见过陌生人造访,记者[JiZhe]一行人的突然出现,让两位穴居老人[LaoRen]略显惊讶,但老人[LaoRen]慈祥的面孔上写满了热情。

  记者[JiZhe]跟老人[LaoRen]道明来意后,两位老人[LaoRen]立即忙碌了起来,微笑着招呼记者[JiZhe]到屋内就座。因刚过午后不久,老人[LaoRen]还准备切年糕给记者[JiZhe]做饭,当确认记者[JiZhe]已吃过午饭后这才作罢。

  记者[JiZhe]看到,屋内生活及劳动工具一应俱全。虽简陋,可处处收拾得干净整齐,手过之处几乎一尘不染。简朴而不简单,清闲而不懒散,虽刚一见面,老人[LaoRen]就给记者[JiZhe]留下了深刻印象。

  因两位老人[LaoRen]一口方言,记者[JiZhe]在高振永先生的“翻译”帮助下得知,女主人叫侯春香,今年76岁,老伴张禾财87岁。虽说二老都年事已高,但都耳不聋、眼不花,口齿清楚,思维清晰。

  穴居半个多世纪不舍搬离

  张禾财告诉记者[JiZhe],祖辈在清朝同治年间就开始居于此洞。他的父亲也在岩洞[YanDong]住了30多年,而他自打出生,就一直住在这里。“‘文革’期间,这里还住过下放知青,最多的时候,这里住了7户人家。后来,有的搬出岩洞[YanDong]到山下建新房居住,有的回上海了。”

  侯春香对记者[JiZhe]说:“58年前,我嫁到这里。我们的10个子女也是在岩洞[YanDong]里出生的,如今最大的58岁,最小的也有43岁了。”“6个儿子,4个女儿,结婚后都一个个离开岩洞[YanDong]到村里建房居住了,孩子们是留不住的,但我们住习惯了,还是舍不得离开。”

  记者[JiZhe]这才准确地知道,两位老人[LaoRen]结婚后一起在岩洞[YanDong]里生活了58年,而张禾财老人[LaoRen]则住了87年了。记者[JiZhe]发现老人[LaoRen]所住岩洞[YanDong]位置的顶部大片石壁被炊烟熏得漆黑,很明显这不是短时间内造成的,从这点也可判断老人[LaoRen]所言非虚。

  侯春香告诉记者[JiZhe],洞穴里冬暖夏凉,夏天连蒲扇也不要,而且洞中灰尘少,空气清新。从没见过大的野兽,只是各种小虫子多。所以,卧室中的那张木床一年四季都有蚊帐罩着。老人[LaoRen]虽年事已高,但仍坚持上山打柴、下地种菜,生活基本可以自给自足。“在离洞口不远有一小块地,一年四季的菜都自己种,还可以经常挖点竹笋晒干储藏起来”,生活和饮食用水都来自山泉,岩洞[YanDong]上方的岩壁常年有泉水渗出,只要用桶子接着就行。

  “穴屋”旧址具观赏性值得保护

  几十年来,习惯了洞穴生活的两位老人[LaoRen]并非过着完全与世隔绝的日子,子孙们有时也会带一些粮食或生活用品来看望他们。前几年,在当地村委会的帮助下,专门给老人[LaoRen]居住的岩洞[YanDong]架设了电线。子女们还送来了一台电视机,并架设了卫星接收器,现在二老可以说是过上了现代生活的“山顶洞人”了。侯春香笑呵呵地说:“以前天一黑就睡,现在有电视看了,多年养成的早睡习惯都改了。”从老人[LaoRen]爽朗的笑声里,记者[JiZhe]体会得到,日子过得虽平淡,但两位穴居老人[LaoRen]很知足。

  记者[JiZhe]问侯春香现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老头子就快90岁了,身体没我好,我希望能照顾老伴活到一百岁。”侯春香边说边望着老伴。

  “驼里岩洞[YanDong]的两位老人[LaoRen]百年之后,可能再也无人居住,希望当地政府能采取保护措施,作为旅游景点留给后人观赏。”高振永先生对记者[JiZhe]说。

  记者[JiZhe]王敏君 图/文

(编辑:SN044)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网,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6号 中国年鉴网提供入编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征订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助您载入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