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放眼世界 >
日本战俘为战后苏联经济发展做出了怎样的贡献--中国年鉴网(2)
第一个冬季夺走了大批日本[RiBen]战俘[ZhanFu]的生命
没有住处,日本[RiBen]战俘[ZhanFu]只得被迫在窝棚、帐篷和不适合居住的简易房里过冬。到了1946年1月天气非常寒冷的时候,日本[RiBen]战俘[ZhanFu]的住房情况仍然没有改观,这一点可以从一份解密档案文件《1946年1月17日第15号战俘[ZhanFu]营管理局局长布尔特少校致联共(布)红军工作委员会书记利亚基舍夫同志的信》中得到证实:“第15号战俘[ZhanFu]营管理局所属的各个战俘[ZhanFu]劳改所对冬季仍然是准备不足。党和政府要求战俘[ZhanFu]劳改营的领导人必须完成一个主要的任务:保持在1945年冬季至1946年开春这个时期战俘[ZhanFu]人员定额不减员。但是,在现有的战俘[ZhanFu]生活条件下,在各个厂矿企业及其领导人对这件事漠不关心的态度下,我们无法完成这些指示……尽管战俘[ZhanFu]劳改营不止一次地向滨海木材采运企业提出过要求和警告,但是,除了极少数例外,住房情况仍然一如既往不符合要求。”当年的日军战俘[ZhanFu]、后来被从苏联劳改营遣返回国的清水芳夫在多年之后回忆了当时的住处情况:“我们被装上了‘闷罐’火车,从西伯利亚出发,最后被遣送到设在拉达的第118战俘[ZhanFu]所,就在莫斯科东南400公里的坦波夫城附近。那时已经是昭和21年1月(即1946年1月——笔者注)。在那里,我们住的是半地下式的窝棚,一直住到那一年的8月,这些窝棚是几年以前建造的,窝棚里的柱子是整根原木,已经被手垢弄得黑亮黑亮的。”
日本[RiBen]战俘[ZhanFu]们被迫住在窝棚和临时搭建的简易房里过冬,而这样的住房显然难以抵御严寒的侵袭。苏联劳改营当局给日本[RiBen]战俘[ZhanFu]发放了棉袄和毡疙瘩,一直穿到第二年春天,由于冬季多暴风雪,所以棉袄很容易湿透,而毡疙瘩沾上雪也容易湿透,又没有备用的冬衣可以替换着穿,所以需要每天晚上送到干燥室烘干。从事伐木劳动的日本[RiBen]战俘[ZhanFu]的日子要稍好一些,因为他们在收工的时候每人可以扛一根粗大的白桦劈柴回去烧炉子取暖。在工地上一般都吃不上热饭,喝不上热水。为了防止有人困乏睡着了被冻死,战俘[ZhanFu]们彼此之间时常会互相招呼几声。由于刚刚踏上苏联的土地,还远不适应苏联的严寒气候,大批日本[RiBen]战俘[ZhanFu]在第一个严寒的冬季就失去了生命。
那么,在第一个冬季,究竟有多少日本[RiBen]战俘[ZhanFu]死掉了呢?根据官方统计的数据,总共有55000名日本[RiBen]战俘[ZhanFu]死掉了。加川治良退休前是一名公司职员,当年被关押在西伯利亚茨塔沃战俘[ZhanFu]所,多年之后他回忆了当年在西伯利亚茨塔沃战俘[ZhanFu]所掩埋因疾病和饥寒而死掉的日本[RiBen]战俘[ZhanFu]的情形:“西伯利亚茨塔沃战俘[ZhanFu]所,据说关押了将近1500人。一个冬天过去,据说就有500多人死于疾病和饥寒,因此,凡是在西伯利亚呆过的人,都习惯用‘地狱’一词来形容这里的营地……因为死亡人数太多,那位担任所长的苏联军官被追究责任,也给送进了劳改营。他的后任是一名文官,营地的状况渐渐有了好转。”
在苏联境内日本[RiBen]战俘[ZhanFu]主要从事哪些劳动
日本[RiBen]战俘[ZhanFu]在苏联境内主要从事哪些劳动?让我们以苏联远东地区的日本[RiBen]战俘[ZhanFu]的情况为例来回答这个问题。俄罗斯学者指出:“将日本[RiBen]战俘[ZhanFu]安置到远东地区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他们在劳动消耗最大、体力劳动最繁重的国民经济领域和部门——比如有色金属、煤炭、采矿、林业、渔业部门从事劳动,而这些部门人力资源严重匮乏。但是,由于滨海地区大多数重要企业接收日本[RiBen]战俘[ZhanFu]的准备工作做得不好,所以根据联共(布)滨海边疆区委的专门决议,战俘[ZhanFu]们也被分派到当地的工业企业、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交通运输部门以及建筑部门去劳动。”
1945年9月4日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滨海边疆区局副局长季姆琴科中校、战俘[ZhanFu]事务处处长凯达洛夫中校联合署名的《关于滨海边疆区接受日本[RiBen]战俘[ZhanFu]准备工作的情况材料》,详细地介绍了滨海边疆区日本[RiBen]战俘[ZhanFu]的分配情况:“确定将日本[RiBen]战俘[ZhanFu]分别安置到如下单位:滨海煤炭联合企业,25000人;森林工业人民委员部下属的木材采运企业,18000人;建筑工业人民委员部下属企业,12000人;苏联交通人民委员部下属企业,5000人;国防人民委员部军事工程部下属企业,8000人;有色冶金工业人民委员部下属企业,2000人。”尽管这份文件只是讲述了苏联的一个行政区——滨海边疆区分配、安置日本[RiBen]战俘[ZhanFu]的情况,但是从这份文件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日本[RiBen]战俘[ZhanFu]在苏联劳改时的主要工作场所是:矿井、矿场、木材采伐加工厂、工程建筑工地、石油加工厂、石油工业企业建设托拉斯、铁路和公路等。
俄罗斯学者列昂尼德·姆列钦指出:“战俘[ZhanFu]被用来干重体力活——下矿井、伐木、搞建筑、铺公路。莫斯科大概是将这种劳动当作是对战争期间所遭受的损失的一种补偿。”1950年5月24日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呈交给斯大林的一份关于战俘[ZhanFu]问题的报告也记载道:“为关押战俘[ZhanFu],共修建了267个战俘[ZhanFu]营,下设2112个战俘[ZhanFu]所、392个工作队和178所专门医院……从1945年开始在苏联国民经济中大规模使用战俘[ZhanFu]从事劳动……大量的战俘[ZhanFu]被安排到苏联煤炭工业领域工作,开采煤炭,修建和重建矿井,还被安排兴建新的重工业企业——符拉迪沃斯托克拖拉机制造厂、车里雅宾斯克和外高加索冶金联合企业、阿穆尔钢铁厂……战俘[ZhanFu]参与修建了贝加尔―阿穆尔大铁路,参加了改造和重建苏联各地区公路的工作,参与兴建了一批水电站……战俘[ZhanFu]占这些工程工人总数的40%―90%……”
战俘[ZhanFu]劳动,自然不同于平常的自由人的劳动。作为具有特殊身份的群体,战俘[ZhanFu]劳动有着一套特殊的运作规则和程序,一名日本[RiBen]战俘[ZhanFu]在被遣返回国几十年后对当年的劳动经历作了回忆:“每天到劳改所外面的工厂去劳动……早晨 6点钟出工时,所长、劳动主任、军医和战俘[ZhanFu]大队长都到门口监视……冬天早上 6点钟,天还没有亮,战俘[ZhanFu]们列队由大门口一个队一个队地往外放,每5人一排。经带队卫兵点好数,即领队出发……出工的战俘[ZhanFu]必须完成任务,如故意怠工则扣减食物、罚关禁闭;如屡教不改者,则被编入惩罚小队……我们小组担任建筑煤矿工人宿舍的劳动任务,工地四角岗楼有卫兵监视……我在现场开卷扬机,午餐由所里带来干粮,在工地上自己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