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放眼世界 >
斯大林“谋杀”了列宁的遗孀克鲁普斯卡娅?--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
克鲁[KeLu]普斯卡娅在世时,他们对她的尊重表面上还过得去。在党的第十三大和十四大上,她被选进中央执行委员会,而从十五大起她是中央委员。她还担任过副教育人民委员。
与此同时,高层对克鲁[KeLu]普斯卡娅越来越疏远、轻视和不友好。克鲁[KeLu]普斯卡娅的私人秘书B·德里佐说,列宁[LieNing]去世后,斯大林[SiDaLin]同克鲁[KeLu]普斯卡娅只交谈过一次,这还是在1925年。那时克鲁[KeLu]普斯卡娅同意季诺维也夫反对派的观点。斯大林[SiDaLin]非常不愿意看到列宁[LieNing]的遗孀同反对派走到一起。他长时间地劝说。并许诺如果她拒绝反对派,就让她当政治局委员,但克鲁[KeLu]普斯卡娅说,她不准备改变自己的信念。B·德里佐认为,斯大林[SiDaLin]当然不会饶恕她这一点。从此以后,斯大林[SiDaLin]再也没有接见过她。
斯大林[SiDaLin]的这种态度很快就被他的亲信们觉察出来。完全不能容忍的是安·布勃诺夫,这位新任教育人民委员根本就不尊重克鲁[KeLu]普斯卡娅;不仅不理解她,而且还常常在教育人民委员部的部务会议上粗暴地侮辱她。克鲁[KeLu]普斯卡娅默默地忍受屈辱,但她实在忍受不住时,便请求辞职。政治局没有批准她的辞呈,在最后的数年中,她很少到教育人民委员部自己的办公室去。在她撰写的关于教育课题的文章中,经常出现她根本不清楚哪里来的一些赞扬斯大林[SiDaLin]的字句段落,但她默认了。她确实妥协了,如准许对她的关于列宁[LieNing]的回忆录作重大删节。她明白,为被“惩罚”的同志们进行辩护只能是害了他们,没有任何益处。她沉默了。只有一次在审判布哈林的时候,她对B·德里佐说:“玛涅奇卡多幸运啊(指玛丽亚·乌里扬诺娃——列宁[LieNing]的妹妹,死于1937年6月),她没有看到这个情况。”冲突起源于列宁[LieNing]
斯大林[SiDaLin]同克鲁[KeLu]普斯卡娅最初的不快是发生在1922年12月,据B?德里佐1989年写的回忆录:“1923年3月初,有一天娜杰日达·康斯坦丁诺夫娜和列宁[LieNing]正在交谈某个话题。电话铃响了,娜杰日达·康斯坦丁诺夫娜走过去接电话。当她接完电话回来后,列宁[LieNing]问道:‘谁来的电话?’她说:‘是斯大林[SiDaLin]打来的,我们已经和好了。’‘究竟怎么回事?’列宁[LieNing]又问。
“于是娜杰日达·康斯坦丁诺夫娜不得不都说出来:事情发生在1922年12月,当时斯大林[SiDaLin]通过电话同她进行了非常粗暴的谈话,还以监察委员会的名义相威胁。娜杰日达·康斯坦丁诺夫娜请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对此不要在意,因为一切都已经调解好了,她已经忘了这件事。但弗拉基米尔·伊里奇没有被说服,他深感斯大林[SiDaLin]不尊重娜杰日达·康斯坦丁诺夫娜是对他的莫大侮辱,紧接着就在1923年3月5日口授了给斯大林[SiDaLin]的一封信,信的复制件送给了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信中要求斯大林[SiDaLin]道歉。
“斯大林[SiDaLin]不得不道歉,但这件事情他没有忘掉,也没有饶恕娜杰日达·康斯坦丁诺夫娜,于是就影响了他对她的态度。”
斯大林[SiDaLin]为什么在电话里严厉申斥克鲁[KeLu]普斯卡娅呢?从表面上看,斯大林[SiDaLin]打电话是出于关心列宁[LieNing]、关心他的健康。斯大林[SiDaLin]训斥娜杰日达·康斯坦丁诺夫娜,是因为她不让列宁[LieNing]得到安宁,允许列宁[LieNing]违犯医生们关于不从事脑力劳动、让神经系统得到最充分休息的规定。重病卧床的列宁[LieNing]做了口授,有时每天口授文章和建议达5~10分钟,甚至还要求看他需要的杂志和报纸。作为政治局里承担“隔离弗拉基米尔·伊里奇”责任的人,斯大林[SiDaLin]严厉地训斥了克鲁[KeLu]普斯卡娅。他认为她破坏了立下的规矩,拿列宁[LieNing]的生命当儿戏。急于掌权的总书记把政治局的委托视为改变自己命运的好机会。这样,他就有可能名正言顺地监视病中列宁[LieNing]的一举一动,监视他的每一次会见,乃至来往函件的每一个字。相当重要的是,生病的列宁[LieNing]再也无法同托洛茨基接触了。因此不会产生在列宁[LieNing]生命垂危时他们两人之间特别亲近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