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放眼世界 >
希特勒的另一面:视书如命 战火中手不离书--国家年鉴
开卷有益?我越大就越怀疑。因为我见过不少人读书[DuShu]读成了傻子,不只不通世事,而且满脑浆糊,说话夹缠行文混乱。每回听这种人说话,我心里都想劝他赶快回火星。更坏的还不是读书[DuShu]读坏了脑子,而是读出一个[YiGe]混世魔王。有些独裁者自己手不释卷,老从书里取灵感,干下了杀人无算的大业,偏偏又不让老百姓自由自在地读书[DuShu],还要焚书坑儒,毁千古文明于一世。你说读书[DuShu]对这种人来讲是好是坏?先别紧张敏感,我指的不是中国人,而是希特勒[XiTeLe]。
难得美国的民间学者赖贝克(Timothy Ryback)想到了一个[YiGe]好点子,试图从希特勒[XiTeLe]遗留下来的藏书挖掘他的思路轨迹。他先到华盛顿的美国国会图书馆,发现一大堆战后运来但至今仍未整理完毕的希氏文档,再去布朗大学翻阅陪伴希特勒[XiTeLe]走完最后一段路的八十本书,在书眉笔记的字迹里推断希特勒[XiTeLe]当时的心情,于书页的切口处推敲他对环境变化的反应,遂成《希特勒[XiTeLe]的私人藏书》(Hitler's Private Library)一卷,大开我读者眼界。
首先,我们发现这家伙还真他妈的爱书。一次世界大战,希特勒[XiTeLe]在前线做通信兵,每天要不是奔命在密如暴雨的枪火之间,就是躲在泥泞一片的壕沟里喘息。可一逮到空闲,他便立刻跑到战场边上的小镇里找书,找一些恰好能够塞进军大衣口袋的书。其中一本是德国[DeGuo]艺评名家马克斯·奥斯邦(Max Osborn)写的柏林[BaiLin]建筑指南,赖贝克认为此书对希特勒[XiTeLe]影响至深,因为奥斯邦笔下的柏林[BaiLin]是德意志条顿武士风格的极致表现,完全不像其他德国[DeGuo]城市那样受到了地中海品位的污染。自此之后,希特勒[XiTeLe]就爱上了柏林[BaiLin],爱上了那种最纯粹最均衡同时也最刚健的形式。奥斯邦恨铁不成钢,以为柏林[BaiLin]丑陋的房子还是太多;于是希特勒[XiTeLe]替他完成心愿,大兴土木改造柏林[BaiLin],誓要把它建成“世界的首都”。可惜奥斯邦是犹太人[YouTaiRen],在希特勒[XiTeLe]有能力重整柏林[BaiLin]市容的时候,他人早就跑了,书也给烧了,只余此册完好无缺地藏在希氏书房,书里甚至还夹了一根希特勒[XiTeLe]那有名的八字胡。
希特勒[XiTeLe]绝对不愿承认一个[YiGe]犹太作者的教益,这点大家明白。可是我们也别以为他只爱德国[DeGuo]作品,恰恰相反,他觉得莎士比亚要比歌德还伟大,起码莎翁在《威尼斯商人》里维妙维肖地写出了犹太人[YouTaiRen]的刻薄计较。除此之外,美国人也很不赖,例如格兰特(Madison Grant)的The Racial Basis of European History,这是本他奉之为圣经的书。以前希特勒[XiTeLe]反犹是有局限的,只懂得盯着德国[DeGuo]只懂得搞政治,此书则打开了他的大历史国际观,让他学会了从人类文明存亡的高度思考犹太人[YouTaiRen]的问题。他在里头学到了雅利安人的光辉往绩,和犹太人[YouTaiRen]等二流种族带来的病毒污染,并且了解到“唯独有益于社群和种族的生命才是有价值的,自然的法则需要我们淘汰不适者”的真理。终于,他不再只是为德国[DeGuo]奋斗,他还要为全人类奋斗。
从前大家提起尼采,心里头总是有点阴影,因为传说希特勒[XiTeLe]很钟情尼采的超人哲学。赖贝克告诉读者,原来尼采不太对希特勒[XiTeLe]的口味,他真正下过工夫研读的哲学家是叔本华与费希特[XiTe]。尤其费希特[XiTe],他是“德国[DeGuo]例外论”的先锋,主张德国[DeGuo]人从语言到思维都有自己的一套德国[DeGuo]模式,和其他欧洲国家大不相同。此外,费希特[XiTe]还是一个[YiGe]坚定的反闪分子,深信犹太人[YouTaiRen]永远都是“国中之国”,有碍于日耳曼的统一。难怪希特勒[XiTeLe]很认真地在费希特[XiTe]的著作上留下了过百页的眉批。赖贝克不是专业哲学家,他对费希特[XiTe]的解读或许失之于肤浅,偏误难免。不过他在这本书里提出了一个[YiGe]很重要的观点,那就是魔头读过的书并不一定要对魔头的作为负责。有些人批判尼采,着眼于他的思想与纳粹的渊源,背后的假设是书对人的影响是直接而单向的;一本书怎么说,读者就怎么看。同样的逻辑使我们习于把书分成健康和有害两大类,老是教年轻人远离色情小说亲近励志传记。赖贝克当然关心书本对希特勒[XiTeLe]的作用,但他更注意希特勒[XiTeLe]读书[DuShu]的方法。他在希氏万余册藏书的划线和笔记里找到一颗顽固的大脑,那个脑袋的目光是有偏见有盲点的,永远只能看到自己认同的段落;对于那些可能会冲击到根本框架与价值取向的东西,它视而不见。虽然希特勒[XiTeLe]的确读了不少书(平均每夜一本),也的确从书里学到了不少知识(比方说毒气室的原理),可是他并没有因此改变。如果真有改变,那也是沿着同一个[YiGe]方向的演化,从种子长成了大树,从一艘木制艨艟变成了一群饿狼般的潜舰。
盟军攻入柏林[BaiLin]的前夕,第三帝国的末日,希特勒[XiTeLe]带了八十本书进入地堡。里头有一本是汤马斯·卡莱尔为腓特烈大帝立的传。想当年,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陷入苦战,四面楚歌,情况不比后来的希特勒[XiTeLe]要好,但他始终不放弃自己的信念,依然野心勃勃。皇天不负有心人,就在最危急的时刻,沙皇伊丽莎白驾崩,俄罗斯大军班师回朝,解了腓特烈的围城之困。历史还会重演第二次吗?这一次会是喜剧吗?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病逝的新闻传进地堡,希特勒[XiTeLe]欣喜若狂,大叫道:“看!看!这就是我一直预期的奇迹!你看是谁对了!”然后他派人探询美军撤兵的消息,等待,等了一天又一天,直到最后。(梁文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