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放眼世界 >
1816年低温改变世界:“粮食骚乱”激发席卷欧洲的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
低温之灾
在亚洲的印度,1816年季风延迟,夏季阴雨连绵,加重了霍乱的传播,瘟疫从恒河流域的班加罗尔一直蔓延到莫斯科。
1815-1817年,云南地区[DiQu]发生大面积灾荒,被称之嘉庆大灾荒,可以说,嘉庆大灾荒是云南近代有记载的规模最大、最严重的一次饥荒。据云南《邓川县志》记载,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是岁大饥,路死枕籍。”面临灾荒,有些饥民被迫卖儿卖女以求活命,昆明诗人李于阳在《卖儿叹》中写道:“三百钱买一升粟,一升粟饱三日腹。穷民赤手钱何来,携男提女街头卖。明知卖儿难救饥,忍被鬼伯同时录……”
“无夏之年”除了造成嘉庆云南大饥荒之外,在中国东部的广大地区[DiQu],这几年也出现了一些极端低温事件,如在台湾,1815年,新竹、苗栗皆“十二月雨雪,冰坚寸余。”1815年彰化“冬十二月有冰”。1817年在江西彭泽县:“六月下旬北风寒,二十九日夜尤甚,次早九都、浩山见雪,木棉多冻伤。”湖口县:“六月低,天暴寒人 “。可见1816年夏季低温并不仅仅局限在云南一隅,而是影响到了中国的广大地区[DiQu],只不过在东部地区[DiQu]未造成大范围的灾害,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已。
1816年的低温不仅仅限于亚洲,美国[MeiGuo]东北部、加拿大的海滨诸省、纽芬兰和欧洲[OuZhou]也同样如此。1815年拿破仑兵败滑铁卢,持续了20年之久的欧洲[OuZhou]战争终于要结束了,但是恶劣的天气[TianQi]开始接替战争,像死神一样挥舞着镰刀来收割生命。不像美国[MeiGuo]遭受干旱,欧洲[OuZhou]经受的是雨水过多,《泰晤士报》在1816年7月报道,寒冷[HanLing]潮湿的天气[TianQi]正在毁灭英格兰的草场和苜蓿,这对农民来说是一场灾难,毁灭了大多数人生活的希望。
恶劣的气候[QiHou]导致西欧的粮食大面积减产,法国和德国的葡萄受灾严重,1816年的葡萄酒贫乏而且质量很差。暴风雨、罕见的降水导致欧洲[OuZhou]许多河流,比如莱茵河泛滥。1816-1819年爱尔兰爆发了斑疹伤寒传染病,大约10万爱尔兰人死亡。英国BBC利用瑞士的档案资料推测,1816年的死亡率是之前平均年份的一倍,也就是说整个欧洲[OuZhou]因此死了20万人。
历史学家叙述说,”蜂群一般的乞丐“堵塞了道路,向过路人哀求。1817年,一位经过勃艮第的旅行者的叙述很有代表性:“乞丐本来已经很多,现在数量猛增;每到一站都有成群的妇女、儿童和老人聚集在马车周围。”另一位从不列颠群岛来到勃艮第的旅行者补充说,这里的乞丐数量虽大,“但绝对没有在爱尔兰包围旅行者的人数那么多”。在瑞士,目击者说,大批乞丐挤满了道路,像一支军队一样。他们的目光充满绝望。用当地编年史家的话说:“他们的面颊上泛着死者的苍白。”
祸起火山[HuoShan]?
1816年的夏季低温令自然生态崩溃,但是极端气候[QiHou]的原因何在?当时的人们难以理解,意大利和瑞士的农民把寒冷[HanLing]的天气[TianQi]怪罪于新出现的避雷针,根据泰晤士报的报道,苏黎世附近的农民真的把避雷针推倒了。虽然今天我们知道无夏之年与避雷针无关,但是除了一些基本共识,科学家和历史学家还没有彻底揭开谜底。
一般认为这一年的太阳磁场活动非常不活跃,用科学术语说就是处于道尔顿极小期。这段磁场不活跃期从1795年一直持续到1820年。在此之前的蒙德极小期造成了北半球持续70年的连续低温。
所谓的蒙德极小期是指1645年到1715年太阳黑子显著减少的这一段时期。这一结论是英国天文学家蒙德发现并提出的。在蒙德最小期时,欧洲[OuZhou]的天气[TianQi]比平常冷得多,伦敦人可以在冬天结冰的泰晤士河上举办各种活动。
蒙德极小期夹在更加寒冷[HanLing]的时期--小冰期的中间,1450年到1850年这段时间被称为小冰期。在这段时期内,欧洲[OuZhou]许多地区[DiQu]的冰川都有所扩大,温暖的夏天消失了,河流、港口和运河都冻结了。第二个因素是在道尔顿极小期期间,太阳偏离了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这种情况每178-180年就出现一次。但是造成1816年寒冷[HanLing]现象的更直接原因是1815年坦博拉火山[HuoShan]喷发。
1815年4月5日,沉睡了五千年的印尼松巴哇岛坦博拉火山[HuoShan]岩浆喷薄而出,气势汹汹。五天之后,也就是1815年4月10日晚7时左右,坦博拉火山[HuoShan]岩再次爆发,随后断断续续持续百余天。这是坦博拉火山[HuoShan]近两个世纪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喷发,也是有史以来、有文字记载的伤亡程度最为惨重的一次火山[HuoShan]灾难,遇难人数总计11.7万。
当烟雾消散以后,坦博拉火山[HuoShan]已“喷掉了山顶”,其高度从4100米锐减到2850米。坦博拉火山[HuoShan]爆发的剧烈程度相当于1883年喀拉喀托火山[HuoShan]爆发的十倍,喷出的火山[HuoShan]灰在地球大气圈中形成一个[YiGe]层面,它“一手遮天”,将太阳释放给整个地球的光和热给挡在了外面,导致低温天气[TianQ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