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大国崛起 > 行业崛起 > 体育 >
“世界球王”李惠堂“踢”出传奇 曾与贝利齐名--中国年鉴网
中新社梅州9月19日电 题:“世界球王”李惠堂“踢”出传奇
作者 杨草原 古敏灵 万自明
“世界球王”李惠堂故居位于广东五华县横陂镇老楼村,名为“联庆楼”,是其父李浩如于清光绪十八年 (1892年)所建,现已成为五华的特色景点,2008年被评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近日,记者专程前往探访球王故居。
“联庆楼”是客家地区罕见的“四点金”式民居与西洋建筑相结合的建筑,面宽五间、三进深四合院布局,左右各置一幢横屋,四角分置四层炮楼,背后筑一层围屋,门前设晒谷坪、照墙、左右转斗门和半月形水池。墙体用灰沙夯筑,顶为悬山式木桁桷瓦顶,总占地面积约4400平方米。
步入“联庆楼”,屋内展出的李惠堂生平及事迹展示了李惠堂不平凡的一生。李惠堂的侄子李火胜告诉记者,李惠堂幼年时就住在中栋的右廊房,而位于门侧的狗洞正是李惠堂幼年时练习射门用的“球门”。李惠堂从小热爱足球,无奈家境贫寒,只能用烂布扎成球状或拿成熟的柚子当球踢,把狗洞当做球门,常年如此,练就了精湛的球技。
20世纪20年代,中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他以顽强的拼搏,高超的球艺,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与喜爱。
据五华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彭强介绍,李惠堂在驰骋足坛的20多年中,曾先后领衔中国队参加1936年柏林奥运会、远东运动会,出访东南亚、欧洲和大洋洲的多个国家和地区,曾被德国媒体评为与贝利、普斯卡什齐名的“世界五大球王”之一。他一生共射进近2000个球,获得了50多个荣誉称号、100多枚奖章和120多座奖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用自己的双脚踢出了一个个传奇。
李惠堂不仅球技好,更具有满腔爱国热情。香港沦陷后,李惠堂借1941年到澳门比赛之机,辗转回到内地。在维持生计之余,李惠堂依然没有放弃他热爱的足球事业,回到家乡后不久,他先后组织五华足球队和航建足球队,到各地巡回比赛,推动了乡村体育运动的发展。1942年正值抗战时期,黄河决堤,灾民遍布,李惠堂响应宋庆龄慰问抗日伤病员号召,先后到韶关、桂林、南宁、四川等地打了138场义赛,收入全部用来救灾、慰劳伤兵、救助孤儿寡母等。
李惠堂的球友李广铸说,他是李惠堂从香港回来后于1943年在五华组建球队中的一员,当时他20多岁,记忆中的李惠堂身材高大、脚力过人。李惠堂不仅球踢得好,品德好,文章也写得棒,是个全面发展的人才。在李惠堂六秩大庆时,蒋介石还曾给他题“寿”字以示庆贺。
据悉,李惠堂故居每年都迎来不少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人士参观。2010年,梅州市委、市政府在“十二五” 规划中,把李惠堂故居纳入建设客家文化产业园计划,将通过修缮李惠堂故居及在其附近建足球学校,让“世界球王”的雄风永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