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体育2010 >
深圳大运会:向世界讲述不一样的精彩--国家史册
春蚕破茧,鹏城风再起时。
天色向晚,静卧在深圳湾畔的“春茧”体育中心,周身闪耀着迷人的光芒,隐约的音乐声从这座庞大的建筑中传出,那是正在为大运会开幕式进行的彩排。附近的海湾大桥上,游人们纷纷拿出相机,在这座城市璀璨灯火的掩映下,将深圳最新的美景定格。不远处,一面倒计时钟跳动着的彤红数字也在提醒人们——“大运会,就要来了”。
深圳,一座刚过而立之年的城市,这里曾孕育出无数希望和梦想,涌动着不息的激情与创意。特区因改革开放而生,“敢为天下先”是与生俱来的品格。从南海之滨的小渔村到如今的国际大都会,31年的历史中,特区已写下数不清的“第一次”。如今,这座年轻的城市即将第一次迎来国际综合性大赛——第二十六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漫步街头,“从这里开始,不一样的精彩”随处可见,这正是深圳大运会的响亮口号。
这一次,深圳要向世界讲述一个不同以往的大运故事,不同以往的深圳故事……
从“为什么是深圳”
到“深圳为什么”
2007年1月,深圳从竞争者的行列中脱颖而出,获得第二十六届大运会主办权。“青春、热情、包容、现代,总是能不断给人带来激情和惊喜”,这是国际大体联主席乔治·基里安对深圳的评价,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为什么国际大体联最终选择了深圳。
接过这份沉甸甸的信任,深圳很快从喜悦中静下心来。现在,到了回答“深圳为什么办大运”这道更大考题的时候了。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调研大运会筹办工作时强调:要利用好大运会的倒逼机制,推动科学发展,提升城市质量,更好地展示改革开放的良好形象。
“我们追求赛事的举办与整座城市发展的互动,这样就能够把一项国际性赛事与整座城市国际化的推进、人民生活的改善以及城市风貌的展示很自然地融为一体。”大运会组委会副主席、深圳市委书记王荣这样解读筹办大运会的理念。
“办赛事也要办城市”,“争一时更要争千秋”,以筹办大运促动特区的又一轮强劲发展,是一条始终清晰的脉络。
位于深圳东北的龙岗区,是传统意义上的“关外”,城市综合发展相对滞后。“办大运将龙岗的城市化进程提前了十年”,龙岗区委书记蒋尊玉这样感慨。以“水晶石”命名的大运体育中心定址龙岗,耀亮了周边区域的跨越式发展。地铁大运站,就是这座城市最新诞生的地名。
搭乘地铁3号线,从市中心的老街站到龙岗的大运站,市民林丽华用了不到40分钟,“以前要走两个小时,现在真是方便了许多。”6月底,深圳地铁2期全面开通,这座中国交通最拥挤的城市之一,正随着总长已达178公里,如蛛网般延伸的轨道交通渐渐舒展了筋骨。
交通快起来,生活慢下来。
福田区福荣都市绿道,曲径通幽处,健身广场、儿童乐园、风雨长廊、门球场一应俱全,不时有附近居民悠然穿行。几个月前,这里还是杂乱不堪的广深高速隔音林带。福田区副区长贺海涛指着绿道一侧的高楼群对记者说:“深圳最不缺什么,不缺楼;最缺什么,缺配套。这两年,区财政在民生方面的预算已占总额的80%。借助大运会的契机加快民生建设,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是我们该做的事。”
“深圳最美的第五立面”,这是位于罗湖区的航运住宅小区最新的名字。站在对面的大厦上俯瞰小区,楼顶绿意盎然,整洁美观。这片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小区,随着遍及全市的“穿衣戴帽”工程而焕然一新。在这个过程中,深圳更注重“内外兼修”,同步推进楼宇管网改造等一系列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
这样的举措并非专为大运会的应景之作,今后将形成制度性保障。
筹办大运会以来,深圳投入150多亿元用于水环境治理;大运会前,两千多辆新能源公交汽车驶上街头,城市空气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
倾听,把选择权交给每一个深圳人
距离大运会还有200天的时候,深圳的网络论坛上出现了一个帖子,“不比开、闭幕式的深圳大运会应该怎么办?”署名“幽壹”的网友提出了3条建议:不扰民,节俭办会,以开心快乐为主线。
来自民间的声音,与大运会的理念奏出和弦。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的管理越来越出现一种局面,就是政府不能‘包打天下’。应当把更多的事务、更多的管理交给市民、交给社会组织去办,这是一个城市社会发育成熟的重要特征”,深圳市委、市政府对此认识越来越清晰。
一条条“绿飘带”挂在后视镜上,这是深圳眼下最流行的“车饰”。这个创意,源于大型赛事期间常见的交通管理措施。对于深圳这样的拥堵城市来说,强制限行几乎是必然的选择。
有没有比强制更好的办法?
一个大胆的念头诞生了:让有车族自己决定大运会期间是否开车。“这是采纳了市民建议之后做出的决定”。在距离大运会开幕还有30天的时候,深圳市委书记、市长向市民发出了倡议,“绿色出行,停用少用,给力大运”。
“万一响应的人太少怎么办?”疑虑中,领取绿飘带,承诺大运会期间不开车的人数一路飙升,已超过30万。加上政府部门限制公务用车,交管部门推算,大运会期间的交通已不成问题。深圳市交管局局长刘凤俊说:“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回帖,‘政府敬我一尺,我敬政府一丈,不开车了。’说实话,我挺感动的。”
一个看似“背水一战”的措施,激发了民意的热烈响应。大运会提供了这样的契机,使政府的执政能力、管理智慧与深圳市民中渐渐成形的公民品格形成了良性互动。
而这样的财富,受益的不仅是大运会,更是这座城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