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大国崛起 > 行业崛起 > 文化 >
香港亚视回应破产传闻:债已还清,不需破产--国家年鉴
频起风波的香港亚视,日前又传“破产”的惊人消息。亚视股东之一、旺旺集团老板蔡衍明名下一间公司于12日中午入禀香港高等法院,以亚视尚未归还二千三百万可转债为由,申请亚洲电视破产。对此,亚视方面立即发“短信声明”解释这场危机。昨日本报记者再致电亚视公关部负责人区先生,他明确表示:我们没有破产的问题。对于亚视目前面临的连续亏损、人才流失、节目推迟等种种困境,他也一一回应,并保证亚视的节目和艺人“一定不会受到影响”,还透露明年亚视将增加自制节目,努力摆脱亏损困境。
“破产”风波——疑问:股东要求破产?回应:“还了钱就不用破产”
根据香港法律,只要股东认为资不抵债就可以提出申请破产,不论其持有股权多少。而此番亚视被申请破产,是源于股东之间的争斗。据了解,2008年台资旺旺集团主席蔡衍明注资被称作亚视的“及时雨”,不过2010年初再度传出亚视资金不足濒临破产。亚视两大股东查懋声、蔡衍明2010年也曾爆发公开的口水仗。去年,蔡衍明曾因股权问题与查懋声及另一投资者王征发生争执。这一次,蔡衍明名下一间公司于12日中午入禀香港高等法院,以亚视尚未归还二千三百万可转债为由,申请亚洲电视破产。
对此,亚视统一向媒体发“短信声明”回应:蔡先生公司的一亿五千万元可转债及利息已于去年全部归还,此二千三百万可转债为蔡先生的公司去年自己向法庭申请禁制令禁止发行。现蔡竟以此为由申请清盘,亚视表示遗憾,并将从大局出发,同意蔡在官司未有结果前即赎回此款。
亚视公关部负责人区先生告诉本报记者,这个短信就是高层对于这个事件的官方回应。他进一步解释:“他们要求我们破产,可是我们还了钱就不用破产了,所以,现在我们并没有这个问题。”至于这次的动荡会不会给节目和艺人造成影响,他表示:“一定不会,现在我们运作正常。”
亚视危机——疑问:每年亏损上千万?回应:“将增加自制节目”
虽然澄清了“破产”一事,但亚视危机确实由来已久。近十多年来,因为股权纷争不断,高层频繁变动,亚视在与对手无线电视竞争中一直处于劣势。有知情者曝料称,亚视连续每年亏损1、2千万。对于这个说法,区先生承认“有亏损”,“我们主要收入是靠广告,这个大家知道,从去年到现在,是有亏损。我们也在努力,希望做一些改革,来改变这种状况。”具体来说,他透露亚视将增加自制节目,比如陈启泰的《挞着》,以及加强一些大型的新闻、资讯类节目。
之前有媒体报道称陈启泰的新节目《挞着》将延迟到11月开工,推后一个月是因为财务危机。对此,陈启泰曾解释是赞助商的要求。昨日区先生也说,因为是一个需要浪漫的节目,后面挨着圣诞节、情人节更加合适,所以推后,“不是因为钱”。
另外又有传亚视十多名幕后人员被挖角,公司高层曾经回应,“电视行业的人才流动是很正常的事情,公司以往也有人离开。不过公司不会掉以轻心,还会加强培训编剧人才。”目前亚视的艺人队伍不敌TVB,被问到会不会培养新的艺人,区先生称有计划,但还没落实。”
专家解读▷▶亚视这样办下去,不出一两年就要倒闭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研究港澳台新闻方面的专家彭伟步认为:“亚视这样办下去,可能不出一两年就要倒闭。在商业竞争规则底下,当一个企业(TVB)在市场上占有主导地位,另一个弱势企业想要打破垄断地位,要付出很大成本,甚至要从零开始。对香港电视行业来说,亚视非常弱势,所以亚视一定要打倒重来。但是现在亚视变成谋取政治利益和商业利益的中介,很少有人把亚视当成一个品牌来经营。王征上台后,无论是办台宗旨还是节目引进,都没有经历过革命性的颠覆,也算不上是重新起步。没有破釜沉舟的思想,亚视的弱势地位扭转不了。”
对于亚视不敌无线,他分析:“亚视办台宗旨出现重大失误。一方面无论是新闻还是电视剧、娱乐节目,都没有创新的节目形态,更没有吸引力,而且完全靠引进节目是做不出符合香港观众口味的。另一方面,亚视定位两边摇摆,想吸引内地人来看。但是你办给内地人看,香港人不会看的。但亚视却又是建立在香港基础之上的,所以问题就出现了。而且,亚视制作节目非常功利,商业主义至上,短期目的明显,背离媒体的制作原则。例如有些新闻节目中加进有偿节目,有些信息节目混进了广告信息。香港信息和媒体都非常发达,这样忽悠香港观众,最终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专题撰文:
南方日报驻京记者 陈祥蕉
实习生 徐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