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文化2010 >
金像奖三十而立:香港电影追风格也求票房--国家年鉴
谢霆锋与刘嘉玲
图从左至右为:《长辈》、《英雄本色》、《阿飞正传》、《无间道》、《月满轩尼诗》、《岁月神偷》
香港[XiangGang]气息浓郁
4月17日,第30届香港[XiangGang]电影金像奖[JinXiangJiang]颁奖。适逢“30岁生日”,本届金像奖[JinXiangJiang]格外引人注目。
此届金像奖[JinXiangJiang]评选中,不论从获奖影片、获奖演员,甚至影片拍摄场地,几乎清一色的“香港[XiangGang]制造”。
先说获奖影片。徐克的《狄仁杰之通天帝国》获得了包括最佳导演和最佳女主角等6项大奖,成为金像奖[JinXiangJiang]的大赢家。最佳影片是最具“香港[XiangGang]气息”的《打擂台》。
再说获奖演员。曾获6次金像奖[JinXiangJiang]提名的刘嘉玲终“修成正果”,夺得“最佳女主角”;“香港[XiangGang]电影接班人”的代表谢霆锋夺得“最佳男主角”。这样既照顾了资深演员的情绪,又表示了对年轻人的鼓励,一派皆大欢喜的景象。
再说选景。入围和获奖影片中,《线人》取景旺角,《维多利亚一号》选景尖沙咀,《月满轩尼诗》的男女主人公在片中多次约会的檀岛茶餐厅,是一家香港[XiangGang]老字号。
有人质疑,此届金像奖[JinXiangJiang]是香港[XiangGang]影人的“关门party”。台湾导演侯孝贤在颁奖时,话中有话指香港[XiangGang]电影人一面北望神州,拿着内地投资,赚着内地票房,却仍旧把奖都发给一些只有香港[XiangGang]观众看起来有感觉的小电影。
也有人说,香港[XiangGang]金像奖[JinXiangJiang]在“而立之年”找到了自己的定位——鼓励本土电影的初衷不变。金像奖[JinXiangJiang]主席陈嘉上表示,金像奖[JinXiangJiang]成立的初衷就是表彰一年来有贡献的香港[XiangGang]电影人,金像奖[JinXiangJiang]坚持鼓励本土电影的定位不变。
迷茫中寻突破
正如周润发在颁奖时所感慨,时光飞逝,“不知不觉就是30年”。创立于1982年的香港[XiangGang]电影金像奖[JinXiangJiang],一路走来经历了蹒跚起步、青春无敌、对未来的迷茫。
1979年,《电影双周刊》诞生。当时香港[XiangGang]电影新浪潮风头正劲,但却没有自己的电影节和颁奖礼。《电影双周刊》杂志组织了一群有热情的电影人进行年度优秀电影和优秀电影人的评选,并从1982年开始,与香港[XiangGang]电台合作举办正式的颁奖典礼,“香港[XiangGang]电影金像奖[JinXiangJiang]”适时而生,大大鼓舞了电影人的创作,让香港[XiangGang]电影佳片涌现。
从上世纪80年代吴宇森的《英雄本色》和王家卫的《阿飞正传》引领的警匪动作潮流,再到90年代横空出世的周星驰,无一不展示出浓烈的香港[XiangGang]味道。
不得不提的是,80年代中期,香港[XiangGang]电影呈现了邵氏、嘉禾、新艺宝“三足鼎立”的兴旺局面,拍一部电影成本只有40万到80万港元,平均制作周期只有3周左右,就能轻松收回成本且盈利。甚至还出现了许多粗制滥造的“七日鲜”(即7天完成拍摄),畸形的产业状态为香港[XiangGang]电影的迅速衰落埋下伏笔。1988年,港产电影发行数量从70多部激增到110多部,至1992年,港片年产量已超过200部,最多时400部,质量参差不齐,本土观众的消费力跟不上港片产量猛增的步伐,观众进影院的人次锐减。
到了90年代末期,盗版猖獗、外国电影市场蓬勃,均冲击着香港[XiangGang]本地电影,港产片出现大量减产,香港[XiangGang]电影元气大伤。迷茫彷徨中,香港[XiangGang]影人前往国外及内地寻求合作,金像奖[JinXiangJiang]也变得开始青睐合拍片。2001年吴宇森与周润发在好莱坞出品的《卧虎藏龙》席卷全球,并拿下当年金像奖[JinXiangJiang]的8项大奖。
从第28届金像奖[JinXiangJiang]开始,香港[XiangGang]本土色彩再次重新回归,《天水围的日与夜》和《岁月神偷》各放异彩。2010年,香港[XiangGang]本土电影数量不到50部,是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最低,但是当中不乏优秀的大制作:《叶问2》、《七十二家房客》、《岁月神偷》等3部影片票房突破2000万港元,在香港[XiangGang]金像奖[JinXiangJiang]上也斩获大奖。影评人称,本土电影量少质高,是香港[XiangGang]电影逐渐成熟的标志。
风格票房双赢
“香港[XiangGang]电影人的前途在内地。”香港[XiangGang]导演张坚庭说,“在内地,《让子弹飞》票房突破7个亿,而在香港[XiangGang],票房5000万已经了不得。如果你是投资方,你把钱投向哪里?”张坚庭说,看现在的香港[XiangGang]年轻演员都在努力学习普通话,粤语的市场毕竟太小了,在这方面,香港[XiangGang]演员就不如台湾演员吃香。
拥有13亿人口的内地,目前约有2000万观影人口。不可否认,内地电影市场的蓬勃发展,促进了香港[XiangGang]电影业的复苏。
功夫、侠义、草根、黑色元素是香港[XiangGang]电影擅长的题材。此类电影形成了独特的“香港[XiangGang]风格”。在进军内地市场的同时如何保持“香港[XiangGang]风格”,取得票房与口碑的双赢,是香港[XiangGang]电影今后面对的主要问题。让人欣喜的是,香港[XiangGang]电影人融入内地市场后,生命力也表现得更强。他们与内地密切合作,制作了一些既符合大陆观众又符合香港[XiangGang]观众口味的电影并大获成功,如《少林足球》、《无间道》等。
历经风雨的香港[XiangGang]电影正在与内地的合作中,走出低谷,走出风格。未来之路,我们充满期待。记者 徐 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