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文化2010 >
荧屏频出镜跨界成明星 是专家还是“砖家”?--国家史册
自从张悟本事件曝光后,以往颇受追捧的“养生专家”集体在电视上消失了。不过,这并不代表着观众们对荧屏“专家”失去了兴趣——随着《非诚勿扰》、《幸福魔方》、《非常了得》等情感益智节目的热播,乐嘉、张怡筠、姜振宇等跨界专家也逐渐走红,尽管他们所学的专业此前跟电视毫无瓜葛,也没有明星般出色的外貌,却以别具一格的专业特长和精准到位的点评,成为观众眼中的新宠儿。
然而在这些跨界专家备受观众追捧的同时,公众对他们的质疑声也并未消失,最近方舟子炮轰乐嘉学说剽窃、学历造假一事,便再次给人们敲响“警钟”。
嘉宾跨界,受追捧成明星
去年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刚开播时,点评嘉宾乐嘉的“性格色彩学”专家身份曾让观众一头雾水,不过节目播出至今,观众眼中的乐嘉也早已从专家身份成功转型为电视明星。无独有偶,东方卫视的《幸福魔方》节目,也让温柔睿智的心理咨询师张怡筠拥有了大批的粉丝。此外,浙江卫视《婚姻保卫战》中的“麻辣情医”吴迪也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眼球。而最新跃入观众眼帘成为电视红人的专家,则是江苏卫视另一档节目《非常了得》中的微反应专家姜振宇,其超强的“察言观色”功力让观众佩服不已,风头甚至赶超孟非、郭德纲两位光头主持。
纵观几位当红电视专家,其共通之处便在于“跨界”,且之前的工作大多与“培训师”有关,跟上电视做节目很难联系起来。比如乐嘉给自己贴的标签是 “中国性格色彩研究中心创办人,FPA(Four-colors Personality Anal-ysis)性格色彩学创始人,备受各阶层广泛推崇的卓越的演讲者和培训导师”;吴迪的身份则是 “心理咨询师EAP培训师+两性关系专家”;张怡筠则是 “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心理学博士,情商研究者,资深企业培训师”;姜振宇的身份更是特殊,“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法律信息中心主任,中国政法大学微反应研究小组组长,中国政法大学‘心理应激微反应’课程主讲人”。
专家走红,凸显服务功能
专家跨界成为电视明星,其实在中国荧屏上并不是什么稀罕事,此前便有一批财经专家向主持明星转型,如方宏进、袁岳、郎咸平等,还有一些情感专家也一度走红,但之后很长时间,跨界专家出现断层。如今,随着《非诚勿扰》、《幸福魔方》等节目的热播,“专家效应”再度在中国电视荧屏上流行起来。
对于跨界专家走红的现象,某卫视资深人士刘先生表示:“就全球来说,专家也已成为了电视的重要部分,比如美国真人秀《学徒》里面给考生出题的那位地产大亨唐纳德·特朗普,还有《超级保姆》里那位帮忙带孩子的教育专家,都成了家喻户晓的电视明星。观众追捧专家,也是电视服务性的体现,观众们对于电视的要求已经不仅局限在娱乐上,而是希望通过节目获得帮助,学到知识,于是电视节目需要越来越多的各行业专家级人物,而电视台节目研发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就是如何服务观众,所以才会有这么多专家的出现。 ”
他还举例表示,相比《非诚勿扰》,乐嘉的特长在《不见不散》中得到了足够空间的发挥,“很多欧美纪实类节目成功的要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有好的节目模式,二是要有专家级的人物出现,因为纪实节目更多是为了体现服务功能,需要的不是主持人,而是真正的专家帮助电视机前的观众解决问题,在《不见不散》中,专家就是乐嘉,他的建议指导能够提升节目的实用度,引起观众共鸣。 ”同样,张怡筠在《幸福魔方》中的各种发言,也都能恰到好处地启发有困扰的当事人,给观众带来很大的心灵启发。
质疑再起,消费专家需理性
但俗话说得好,人怕出名猪怕壮。对这些凭借跨界出镜赢得超高人气的专家而言,走红带来的未必全是鲜花和掌声,公众的质疑和口水也并未停歇。近日,知名“打假斗士”方舟子便将炮轰的目标指向乐嘉,称其性格色彩学系“剽窃”,并指其“学历造假”。一时间引发各方议论。
与之前张悟本等所谓专家被曝光后大众纷纷“痛打落水狗”不同,从目前各方的反应来看,很多人却几乎一边倒地将“同情心”给了乐嘉,而对于方舟子的炮轰则表现出“不理解”或多方原因猜测。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称,这诚然跟乐嘉超红的人气有一定关系,但并不是所有。当时方舟子打假唐骏,就有人发出呼声:学历真的有那么重要么?这些造假当事人虽然有造假嫌疑,但学历只是一个标签而已,更多的还是靠实力进入到公众视野,为了一纸文凭耿耿于怀太过无聊。不过该人士同时表示,出现像方舟子这样的质疑,无疑也体现出当下观众对公众人物诚信问题的忧虑和思考,无论专家是否造假,观众都应戴上一副“有度数”的眼镜,理性“消费”这些荧屏专家。记者 轩召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