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大国崛起 > 地区崛起 > 贵州 >
贵州贫困儿童走山路背柴米上学(组图)--国家史册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能想到在今日的贵州,还有这样苦的地方!孩子[HaiZi]们为了上学要付出那么多:背柴米做饭[ZuoFan]、打地铺。如果不是媒体报道,已存在十几年的这些可能还会再延续十几年。
孩子[HaiZi]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让他们在这样的条件下学习,是我们每个成年人的罪过。所幸这次当地政府“下了决心”要解决问题,但愿这一次孩子[HaiZi]们不会失望?
贵州省罗甸县班仁学校[XueXiao]670名中小学生[XueSheng],最直观的是都不需要减肥,体重过百斤的屈指可数,更是见不到胖子。尽管他们每天都自己做饭[ZuoFan]吃。
山里孩子[HaiZi]能吃苦,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背着柴米油盐去学校[XueXiao],课间自己生火做饭[ZuoFan]。艰难的求学路上,一帮孩子[HaiZi]“饭疏食,居陋巷”,口中念的却是足以让每个成年人动容和惭愧的课文:“我是中国人的后代,我要为中国的繁荣努力。”
自己的饭自己做
3月30日,彭娇姐弟三人围着一口大黑锅吃自己做的晚饭,白米饭里没有一滴油,也见不到一点绿色。
从罗甸县城到班仁乡有80多公里山路。
班仁乡坐落在一处半山上,一百多米长的街道走到尽头就是乡里的中心学校[XueXiao]。政府把这块最好的土地建了学校[XueXiao],教学楼、篮球场设施完善。校园很干净,即使在垃圾箱里都很难见到学生[XueSheng]丢弃的食品袋,可遗憾的是见不到学生[XueSheng]食堂和宿舍楼。
每天中午11时30分的下课铃声,是学生[XueSheng]们最为盼望的,这是生火做饭[ZuoFan]填饱肚子的号角,铃声更加快了消化系统的运转,饥肠辘辘的孩子[HaiZi]们像一群群小鸟,快步奔向各自的出租房,以少有的熟练开始点火做饭[ZuoFan]。
8岁的王德启每天早上六点多就起床,先将炉子搬到门口生火。也许是刚从山上砍的柴火有点潮,只是冒烟不见火,急得他趴在地上使劲用嘴吹,一股浓烟过后火苗出来了,王德启拍拍身上的土,从屋里端出一口大黑锅,里面有昨晚剩下的米饭,飞快地放在炉子上拿锅铲翻动,不一会这碗干米饭就到了肚子里。
吃完饭,他抓起瓢喝了几口凉水(孩子[HaiZi]们都喝生水,全校学生[XueSheng]几乎都没有热水瓶),顺手用水浇灭炉火,再用一根硬柴棒,插入热炉里的一个[YiGe]孔提到房间里,便背起书包飞快地向学校[XueXiao]跑去。
上初中三年级的彭娇,姐弟三人同在这所学校[XueXiao],大弟彭呈上二年级、小弟彭鑫上学前班,从家到学校[XueXiao]有3个多小时山路,父母常年在广东打工。平时姐弟三人睡在一张床上,最贵重的物品就是门口那口大黑锅。
3月30日,彭娇姐弟三人围着这口大黑锅吃晚饭,白米饭里没有一滴油,也见不到一点绿色。彭娇不好意思地说:“家离学校[XueXiao]太远,两个弟弟背不动太多的大米[DaMi]和柴火,带来的青菜两天就吃完了,如今只能吃干米饭。”
同屋的一名三年级小姐姐看到彭鑫碗里没菜,从自己碗里夹了几片菜叶放在他碗里,彭鑫赶紧转身又给哥哥分了一口。
晚自习后,王晓丹和另外两名同学习惯吃夜宵,很是让大家羡慕。绝大部分同学都达不到这个待遇。
三年级的王晓丹今年11岁,动手做饭[ZuoFan]挺麻利,先从木箱里取出一个[YiGe]塑料瓶,挖出一点猪油放在热锅里,再倒进一把干辣椒,加点盐。辣味出来了,呛得满屋子同学赶紧捂住嘴,等到大米[DaMi]饭倒进锅里大家才喘口气,王晓丹的夜宵也就出炉了。
三个人每人盛了一碗辣椒炒饭,嚼得吧嗒吧嗒地,一锅饭很快就见了锅底。“宿舍”里其他同学放慢了读书声,上句不接下句,有人在吞咽口水。一个[YiGe]小女孩干脆脱了外衣钻进被窝里。
床上铺稻草,房子没玻璃
房东提供的床板很有限,大部分学生[XueSheng]都是三三两两挤在一张床上,孩子[HaiZi]们说这样能增加体温。
62岁的姚小州家里有七八间毛墙毛地房子,楼梯扶手还没来得及安装。这里却住了63名中小学生[XueSheng]。
由于室内空间有限,无法安排这么多学生[XueSheng]生火做饭[ZuoFan],老人专门加盖了一间厨房。厨房墙上挂着六七个电表,这是给家庭条件好的同学使用电饭煲、电磁炉安装的。生火做饭[ZuoFan]的十几个火炉被安排在墙角处一字排开。
老人说,十几个孩子[HaiZi]一起用电器,电表就会跳闸,有时候上课铃响了,学生[XueSheng]饭还没来得及吃,就饿着肚子去了学校[XueXiao]。
房租不按面积定价,而是按人头算,每人每学期100元上下,靠近学校[XueXiao]的房租高一点,住的都是父母在外打工、家境略微宽裕一点的学生[XueSheng]。房子设施极其简陋,门窗都镶在墙里,而且没有玻璃。几块红砖当支架,木板上面铺一些稻草,床单、被子学生[XueSheng]自带,其他一无所有。
还有学生[XueSheng]选择廉价的地下室,他们说这比没玻璃的房子要暖和些,只是楼道没扶手,晚上起夜不方便。
房东提供的床板很有限,大部分学生[XueSheng]都是三三两两挤在一张床上,孩子[HaiZi]们说这样能增加体温。“宿舍”里见不到桌椅板凳,更见不到台灯。放学后,大家各自趴在床头,完成作业,一只小灯泡悬挂在空中。
在百米长的班仁乡街道上有三家门面房,靠近学校[XueXiao]的是一家食品小卖部,每到晚上都会有很多学生[XueSheng]聚集在这里,孩子[HaiZi]们并不是来购买食品,而是在这里能看到电视。店主说,经营的小食品均在5角钱以下,卖得最快的是一角钱一把的水果糖。方便面主要卖给政府工作人员,或者是外来做生意的人。
马路对面有位卖葱油饼的老人,每天起得比学生[XueSheng]还早。老人说,葱油饼5角钱一个[YiGe],每天能卖出50多个,主要是卖给那些家庭条件好的学生[XueSheng]。中午时,有些孩子[HaiZi]饿得受不了也会出来买个油饼充饥。
最值钱的米油盐锁进木箱
知识改变命运,但这种改变背后,山里的孩子[HaiZi]显然要付出更多。每个上学的孩子[HaiZi]每次从家里出来都要计划好带多少大米[DaMi]、柴火、蔬菜等。
班仁乡曾经有7所学校[XueXiao],优化组合后剩下4所。中心学校[XueXiao]自然成了方圆几十里的重点学校[XueXiao],父母省吃俭用也要送孩子[HaiZi]来这里上学。从学前班到初中三年级,共有414名学生[XueSheng]需要徒步几个小时山路上学。可校园里不具备食宿条件,孩子[HaiZi]们只能寄宿在附近农家。与其他山区学校[XueXiao]所不同的是,这里的学生[XueSheng]不仅要背书包,还要背柴米油盐,这种现象已经延续了十几年。
知识改变命运,但这种改变背后,山里的孩子[HaiZi]显然要付出更多。不管大小,每个上学的孩子[HaiZi]每次从家里出来都要计划好带多少大米[DaMi]、柴火、蔬菜等。老师说,住得最远的学生[XueSheng]徒步需要三个半小时,近的也要花一个[YiGe]多小时路程。
课本书包随身带,大家身边最值钱的也就是柴米油盐了,大多数孩子[HaiZi]都有一个[YiGe]小木箱,将辛苦背来的东西放进箱子,外加一把锁。柴火太长放不进去,只好摆放在自己的床铺底下。
孩子[HaiZi]们最担心的是遇到下大雨、道路塌方等,这样就回不了家,回不了家就得断粮。这时大家就会相互帮助,拿出自己的存粮合伙做饭[ZuoFan]共渡难关。
这里的孩子[HaiZi]一年四季吃大米[DaMi]、猪油,大多数每天只吃两顿饭,生活上非常节省,除了袋装的食盐,再看不到有任何调味品。但辣椒是不可缺少的,完全靠辣椒开胃。平时只炒一个[YiGe]菜,基本上是自家地里种的大白菜、萝卜、青菜等。多数锅没有锅盖,孩子[HaiZi]们说:没这个必要,从来不炖鸡炖肉。
每到周五回家时会将剩下的蔬菜吃光,舍不得吃存了一周的菜也谈不上新鲜,但孩子[HaiZi]们仍不舍得扔掉。由于缺少副食,孩子[HaiZi]们的饭量都很大,男生每天要吃1斤半到两斤大米[DaMi],女生吃1斤到1斤半大米[DaMi]。
3月31日上午,王桂香接到儿子王保通的电话说没米了。王保通上初一,和他合伙的同学刚星期二粮食就都不多了,一个[YiGe]是大家饭量都大,二是路远要背柴火,米背少了。这个44岁的妇人赶紧背了10斤米,翻了几座山花了3个小时给孩子[HaiZi]送来。
尽管条件艰苦,但大家生活在一起很少因为谁的饭量大而发生矛盾,高年级学生[XueSheng]总是让着低年级学生[XueSheng],男生让女生。放学回来,高年级学生[XueSheng]会主动去几里外的水池子里挑水,供大家使用。
为了节省,学生[XueSheng]们大都是采取自由组合,基本上是同班或是同村、还有姊妹等。孩子[HaiZi]们说:一个[YiGe]人也是一口大黑锅,三五个人还是一口大黑锅,多人组合可以省钱省力。
的确,连小学生[XueSheng]都能想通这么“简单”的问题,十几年却无法改变。
“今天是社会主义,白米饭、猪肉随便吃”
为了这顿免费午餐,学校[XueXiao]杀了一头猪,120斤大米[DaMi]还不够,又加了30斤。400多名学生[XueSheng]敲打着手中的盘子,像过年一样。
3月31日中午,414名学生[XueSheng]集中在学校[XueXiao]操场上,每人分到一个[YiGe]自助餐盘子。这时高音喇叭里传来:“从今天起,学生[XueSheng]们再不用自己生火做饭[ZuoFan]了,全部到学校[XueXiao]的临时食堂就餐。今天中午就有猪肉吃。”一名小学生[XueSheng]怯怯地问旁边的老师,吃肉要花钱吗?老师回答:“今天是社会主义,白米饭、猪肉随便吃。”小家伙伸出舌头在嘴角舔了一下,闭上了双眼做鬼脸。
校长杨通军在这所学校[XueXiao]任教12年。他说,在贵州偏远山区还有很多类似这样的学校[XueXiao],几年前就有过相关的报道,但学生[XueSheng]食宿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按照政府“两免一补”政策,学生[XueSheng]必须是住校才可以享受伙食补贴。3月27日中央台报道后,政府下决心从3月31日起,让学生[XueSheng]们告别生火做饭[ZuoFan]的日子。计划在4月10日建好学生[XueSheng]食堂,下学期开学解决学生[XueSheng]宿舍问题。
为了这顿免费午餐,学校[XueXiao]杀了一头猪,120斤大米[DaMi]还不够,又加了30斤。400多名学生[XueSheng]敲打着手中的盘子,像过年一样。6岁的刘少舌很快吃完了盘子里的大米[DaMi]饭,再到老师跟前又添了一勺米饭,不一会又从旁边的小朋友碗里拨了一小勺。
这顿免费的午餐终于吃饱了,刘少舌站起来揉着小肚皮,将盘子里最后一点菜汤喝了下去。
本报记者 胡国庆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