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大国崛起 > 地区崛起 > 陕西 >
陕西咸阳出土2400年前骨头汤系狗肉汤(组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
2010年12月10日,考古[KaoGu]专家从铜鼎中夹出一块动物[DongWu]骨头[GuTou]
发现[FaXian]于渭南沋河的象牙化石
2002年在宝鸡关桃园新石器遗址发现[FaXian]的金丝猴头骨 图片均由记者 赵雄韬 摄
2010年底,考古[KaoGu]部门在战国秦墓中出土了半鼎骨头[GuTou]汤,距今有2400多年,这在考古[KaoGu]界尚属首次!骨头[GuTou]汤里到底炖的是啥,众说纷纭。近日,考古[KaoGu]部门给出了权威鉴定:汤里炖的是狗骨头[GuTou]。
去年热播的电视剧《大秦帝国》中,不时有老秦人喜欢喝羊肉汤的镜头;通过这一考古[KaoGu]发现[FaXian]我们不难想象:老秦人不仅爱喝羊肉汤,也爱喝狗肉汤!
发 现骨头[GuTou]汤保存2400年
2010年11月25日,省考古[KaoGu]研究院考古[KaoGu]专家在咸阳机场二期考古[KaoGu]工地上清理一座战国秦墓时,在一个古墓中竟然发现[FaXian]了保存了2400多年的骨头[GuTou]汤。
省考古[KaoGu]研究院隋唐考古[KaoGu]部部长、副研究员刘呆运介绍,他们在该墓的小龛里发现[FaXian]了一件高20厘米、腹径24.5厘米的铜鼎,铜鼎在外形上没啥独特,可他们将铜鼎打开时,惊奇地发现[FaXian]铜鼎内竟然还有半鼎骨头[GuTou]汤,汤内浸有数根小骨头[GuTou],汤色混浊,汤表漂浮着如同油质或者可能是铜鼎脱落的绿斑锈;由于长期浸渍,汤内骨头[GuTou]已变为绿色。
考古[KaoGu]专家惊讶地说,以前只知道鼎是古代礼器中的食器,用来煮肉盛肉的,这次通过考古[KaoGu]发现[FaXian]证实了这一点。然而保存了2400多年的骨头[GuTou]汤还是第一次发现[FaXian]。
鉴 定汤内炖的是狗骨头[GuTou]
省考古[KaoGu]研究院科技考古[KaoGu]部部长胡松梅说,她第一次从鼎内夹出的是一根较粗的尺骨(动物[DongWu]的前臂),感觉应该是狗,因为在库房标本库里,他们曾在商洛东龙山遗址(夏商时期)出土了4只完整的狗。而鼎内发现[FaXian]的尺骨与标本库里的几乎一模一样。桡骨呈半圆形,确定为食肉类动物[DongWu],待整个骨头[GuTou]都提取出来之后,经过与标本库比对分析,省考古[KaoGu]研究院得出了结论:骨头[GuTou]为狗骨头[GuTou],因为骨骺未愈合,应该为一只未成年的小狗。
3月28日,记者在省考古[KaoGu]研究院泾渭基地看到,考古[KaoGu]人员正在整理已经提取出来的骨头[GuTou],并将这些骨头[GuTou]按位置拼出了原有的模样。胡松梅说,鼎内的骨头[GuTou]为小狗的左前肢,还有小狗的脊椎骨和部分肋骨。
疑 问骨头[GuTou]汤为何没挥发
2400多年前的骨头[GuTou]汤,缘何没有挥发?考古[KaoGu]专家推测,这与良好的密闭条件有关,铜鼎因放置在墓内的壁龛里,干燥情况远胜坑底,而且铜鼎密闭十分好,加之没有被盗扰,这才使得铜鼎内骨汤保存较好。
专家认为,骨头[GuTou]汤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种饮食,可能墓主人喜爱吃狗肉。然而,骨头[GuTou]汤内加入了什么调料,人们能否还原古人炖制的骨头[GuTou]汤?目前,考古[KaoGu]部门已经将鼎内的汤送到了北京一家研究机构进行鉴定,将确定汤内的成分,届时谜团有望解开。
历史谜团
汉武帝陪葬马是不是“汗血宝马”
如何提取千年前的动物[DongWu]DNA
先将陪葬马骨骼粉碎→利用裂解液处理骨粉,使DNA释放出来,提取出DNA全基因组→经过PCR扩增、测序获得古DNA序列→通过与美国数据库比对分析,看它是属于现在的蒙古马种,还是从中亚引进的“汗血宝马”
不久前,在汉武帝茂陵的两座陪葬坑内,考古[KaoGu]人员发掘出了80具成年马骨,有人怀疑这些“马”可能是汉武帝时期从西域引进的“汗血宝马”。究竟是不是“汗血宝马”?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KaoGu]中心副教授蔡大伟博士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他们从陕西茂陵提取了陪葬马骨,刚刚开始DNA鉴定,鉴定程序严谨复杂(见上表)。
那么,远古时期的动物[DongWu]如何在距今几千、几万年后,其DNA还没有被破坏?
蔡大伟说,动物[DongWu]DNA的保存与年代无关,但与埋藏周围环境关系密切,如果是在寒冷、碱性、与空气隔绝的环境里,DNA保存状态会好,而在高温、酸性、水泡等环境下DNA保存较差,古DNA提取成功率较低。
据悉,吉林大学边疆考古[KaoGu]中心古DNA实验室是较早开展古代动物[DongWu]DNA研究的实验室,目前已经对古代的猪、马、牛、绵羊和山羊等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通过这些研究,可以了解动物[DongWu]的起源,以及动物[DongWu]又是如何从野生到被驯化的,及其与农业起源的关系,这对现代家畜的遗传育种和遗传资源保护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考古[KaoGu]揭秘
250万年前 渭南有大象
省考古[KaoGu]研究院近年来在高陵渭河滩地农民挖沙现场搜集到千件动物[DongWu]化石,有大象、原始牛、野驴、野马、羚羊、四不像鹿等。
考古[KaoGu]人员分析,这批化石为研究渭河流域古河道、古生物和古环境的+演化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科学资料。这批化石的发现[FaXian]也表明渭河两岸在这些动物[DongWu]生存时期,气候温暖偏湿,适于古菱齿象、水牛、各种鹿等动物[DongWu]的生存。当时山上森林密布,平原上草木茂盛,河滩冲积的平地上杂草丛生,河水狂奔急驰。经过若干年后,气候开始明显变干、变冷,大量动物[DongWu]难以适应而死亡。
3月28日,记者在省考古[KaoGu]研究院泾渭基地发现[FaXian],这里保存着大量的象牙、牛、鹿等远古时期动物[DongWu]的化石,其中一对象牙化石已有250多万年了,发现[FaXian]于陕西省渭南的沋河,竟有3米多长。根据有关资料显示,亚洲象一般身高约3.2米,重可超5吨,最大的象牙长达1.5-1.8米。由此可以推断,当时的大象远比现在的庞大。
7000多年前 宝鸡金丝猴成群
省考古[KaoGu]研究院科技考古[KaoGu]部部长胡松梅说,目前国内对动物[DongWu]DNA的鉴定单位比较少,他们与加拿大、英国等国内外的科研机构展开了合作,在动物[DongWu]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不少重大成果。
其中,在2002年对宝鸡关桃园新石器遗址的研究中,他们首次发现[FaXian]了我国北方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金丝猴,距今有7000多年,这些如今的珍稀动物[DongWu],在当时却十分普遍。胡松梅说,以前在我国北方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FaXian]的多为猕猴,金丝猴却没有发现[FaXian]。经过鉴定,这些金丝猴年龄均超过5岁,且有雌雄之分。现在金丝猴在陕西主要分布在秦岭的南坡和北坡,如佛坪、洋县、周至、太白、宁陕等县的部分林区,是典型的森林树栖动物[DongWu]。
而在该地区出现的苏门犀,则更让人惊奇了,该属种在我国南方新石器遗址中比较常见,但在北方,除大地湾新石器遗址发现[FaXian]过苏门犀外,其他遗址很难见到。加拿大专家从犀牛掌骨中成功提取DNA,和现代苏门犀DNA进行比对,才得以确认。
2000多年前 渭河产丽蚌
如今,西安比较缺水,空气也比较干燥。然而,考古[KaoGu]人员通过对动物[DongWu]的考古[KaoGu]发现[FaXian],证实2000多年前西安地区还是水草丰美,拥有八水绕长安的美景。
胡松梅说,他们在汉阳陵(西汉景帝陵园)的一个陪葬坑内,发现[FaXian]了43件动物[DongWu]标本,总共18种动物[DongWu],除了内陆可见到的兔、猫、豹狐、小鹿、丽蚌等,还发现[FaXian]了4种水产动物[DongWu],分别是文蛤、扁玉螺、珠带拟蟹守螺和白带笋螺。这些动物[DongWu]的发现[FaXian],人们可以了解到当时西汉皇帝们的饮食,除了内陆美食外,还可以吃到河鲜。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贸易情况。“丽蚌对水质的要求特别高,如今随着水质的变差,丽蚌在渭河流域早已不可寻,它们的存在表明两千多年前的长安的确是水草丰美之地,也一定程度上佐证了汉阳陵处在‘泾渭分明’的风水宝地的选址要求。”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周艳涛 采写
(编辑:SN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