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018版正在征稿,欢迎入刊,辉煌成就永载共和国史册! 入刊咨询热线: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联系人:刘雪、杨靖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情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汇同中国国情手册编辑部共同主办,并由北京政研院具体承办,旨在通过平面与网络互动,帮助领导干部轻松了解我国情况,牢记国情,科学发展;同时选拔各行业、地区中的优秀典型,以便入编中国国情,树立国家典范。
中国亲稳网是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以帮助领导干部读懂读薄,安全面对互联网为宗旨,以亲稳舆论导向平台为基础为核心,以发掘汇报、舆情监测、维稳监测软件为龙头,以舆情发布、传播、推广、交流软件为重点,帮助各行业、地区、单位重点传播推广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同时动态监测负面舆情,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便共同营造领导亲民、基层稳定之良好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网站首页 > 放眼世界 >

苏共怎样以革命的名义操纵民意 让知识分子胆战心惊?--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

  
  “理想主义蜕变”的历史

  俄国[EGuo]知识分子[ZhiShiFenZi]历来有“不与政府合谋”的传统,他们[TaMen]的探索精神和批判立场使俄国[EGuo]文学界大师辈出,在十九世纪文学家充当着启蒙者和思想家的角色,导致文学一枝独秀,使俄国[EGuo]文学曾有世界文学史上的“青藏高原”之称。十月革命[GeMing]和接下来的三年国内战争不但使俄国[EGuo]的经济极度萎缩和自然经济化,社会[SheHui]文化领域“凋敝化”更加严重,完全丧失了十九世纪下半叶文化上的“最辉煌的”黄金时代的繁荣。托洛茨基坦率地承认,十月革命[GeMing]“以自己的直接行动扼杀了文学”(托洛茨基:《文学与革命[GeMing]》,外国文学出版社,1992年,554页)。1921年新生政权度过了最紧张的关头,对社会[SheHui]主义反对派进行了一劳永逸的镇压,又把著名的人文知识分子[ZhiShiFenZi]统统赶出俄国[EGuo]以后,党内外都企盼着列宁曾经许诺的在外患清除以后放松专政的阀门。人们总认为内战期间压制民主是为了保证非常时期的一致对外性,等形势缓和了自然会步入正常的宪政轨道。另外,执政的俄共(布)也急需革命[GeMing]后新社会[SheHui]秩序复苏和新政权下的文化繁荣,于是在新经济政策的背景下,文化领域的“多元”局面有一定恢复。当时虽然也有严厉的书报检查制度,但由于列宁去世后留下的含混不清的遗产以及“权力真空”的集体领导时期,使布尔什维克处在“这样试试,那样试试”的摸索阶段,因此出现了一时间昙花一现的“自由[ZiYou]的、带有无政府主义色彩的文学试验”期(第3页)。托洛茨基说,“在我们这儿,文学是与新经济政策一同开始复活的。”上世纪二十年代上半期相对宽松的文化氛围,一度令知识分子[ZhiShiFenZi]充满希望,但是这种短暂的“文化复苏”还在“孵化期”时就戛然而止,“新雅各宾主义”的“猎巫运动”(138页)接踵而至了。所以后来的俄国[EGuo]知识界将二十年代中期视为“祖国历史中的一道巨大裂缝” ([美]列夫·洛谢夫:《布罗茨基传》,东方出版社,2009年,7页)。像帕斯捷尔纳克、阿赫玛托娃等人总是说他们[TaMen]的“精神食粮”来自“俄国[EGuo]”,来自十九世纪以来的“俄国[EGuo]”,他们[TaMen]是属于俄国[EGuo]的,从来不说他们[TaMen]是属于苏联[SuLian]的。

  1928年斯大林[SiDaLin]在党内斗争中胜出后,却一直有一种“不安全”感。一方面“早产”的俄国[EGuo]革命[GeMing]指望“世界无产阶级”的“后续行动”的希望落空,苏联[SuLian]的“孤岛”生存意识格外强烈;另一方面,斯大林[SiDaLin]通过剪除异己方式的“善良淘汰”机制,把政治斗争的残酷性推到了极致,这种党内斗争的绞杀既没有党内基础也缺乏民意支持。在斯大林[SiDaLin]自感到根基不稳的情况下,保住权力立刻就上升为政治需求的第一要素。斯大林[SiDaLin]把自己化身为党的“真身”,他高举着“决不允许分裂党”的“革命[GeMing]惩罚之剑”,砍向所有敢于违背其意志的个人和团体。可以说从那时起,苏共的历史就成为从“理想主义蜕变”的历史。就像恩格斯所说的,以革命[GeMing]的名义操纵民意,“制造出的革命[GeMing]根本不像他们[TaMen]原来打算的那个样子”(《马恩全集》第一版,第三十六卷,302页)。

  俄共(布)早年在革命[GeMing]党、反对党时期争取政治自由[ZiYou]的理想很快就让位于实用主义的权力斗争,无产阶级曾经为之奋斗的自由[ZiYou]、民主宪政目标已变成了毫无意义的空话。新政权在马克思主义的词藻下,向比原来所推翻的沙皇专制更强大的“新专制主义”演变。在这种社会[SheHui]背景下,必然形成权威与自由[ZiYou]之间的紧张对立,维护政权的暴力手段从对付敌人发展到对付“灰色地带”,再扩展到对付社会[SheHui]的各个阶层。它不但可以压制不属于无产阶级的其他阶级,而且这也开始扩展到无产阶级了。这个政权对人民的强制约束力和汲取手段甚至超过了它所推翻的对象。它实际上就像赫尔岑所说的,只不过是“颠倒”的旧制度,在很多方面就是直接从旧制度“抄袭”来的,而且是旧制度不堪的一面。

  在权力吞没理想以后,理想中的反专制、争民主的目标与革命[GeMing]后的政治现状形成绝妙的讽刺。革命[GeMing]后当人们认为宪政民主唾手可得时,政治自由[ZiYou]和革命[GeMing]的理想目标又被“妖魔化的外部环境”和需要强化党的领导无限期地推迟。执政者把人权、多元文化与党的领导、国家的强大对立起来,把自由[ZiYou]价值当作国家的心腹大患,认为个人自由[ZiYou]会威胁到民族与国家的凝聚力,精神层面的“多元”会对国家造成危险。虽然掌权者心知肚明,苏联[SuLian]的国策已经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相分离。正如伯林在书中所说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形成的自我概念使它和它的母体西方马克思主义明显的区分开来,这一概念不仅仅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有关政治、社会[SheHui]和经济的信念与政策,而且形成了一套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无孔不入且让人别无选择。”(131页)


  那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者,拿到权力以后就开始铸造新的国家机器,他们[TaMen]把自己等同于权力,并要求一切利益、一切要求都必须服从于“一党专政”的“新式专制”。法国大革命[GeMing]时,罗伯斯庇尔就曾经说过,革命[GeMing]政府是“反抗暴政的‘专制政体’”([美]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1页)。苏维埃政权蜕变的“热月”完成以后,与法国大革命[GeMing]不同的是,它的意识形态宣传始终没有丢掉老祖宗的“名号”,他们[TaMen]竭力想把这个政权塑造成马克思主义体系下的“正朔”。虽然马克思的理论并没有把社会[SheHui]主义国家与无产阶级专政、“一党制”联系起来,但是倘若这仅有的一点继承关系都没有了,不但合法性的失缺会更加明显,社会[SheHui]动员也会师出无名。于是斯大林[SiDaLin]主义就被奉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顶峰,而实际上他们[TaMen]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为一门形而上学,变“成为一种公认的、不可抗拒的、但又极其乏味的官方说教”(152页)。强制性的政权需要民众绝对地“俯首帖耳”(137页)和充当统一机器上的“螺丝钉”,至于它是不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符合革命[GeMing]动员时的理想目标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种“政治化诠释”的意识形态转换,可以在空头许愿的理想主义大旗下,“通过强制来确保人们对这一套教条的遵从”(132页)。斯大林[SiDaLin]懂得,革命[GeMing]热情可能会转瞬即逝,纯粹的宣传动员与影响又缺乏物质保障,只能依靠频繁地动用专政机器,所以革命[GeMing]后倚重强制手段成为一个常规。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民维稳 商权支付 商权.生活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6号 中国年鉴网提供入编 中国年鉴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 征订 中国年鉴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 助您载入 中国年鉴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

sunbet(官网)

sunbet(官网)

sunbet(官网)

sunbet(官网)

sunbet(官网)

sunbet申博官网

sunbet申博手机版

sunbet申博手机版

sunbet申博手机版

sunbet申博手机版

sunbet申博手机版

sunbet申博手机版

sunbet申博手机版

sunbet申博手机版

sunbet申博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