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大国崛起 > 地区崛起 > 福建 >
23岁独臂单腿小伙流浪10年 靠街头卖艺买房(图)--中国年鉴网
张涛坚信,有志者事竟成。张涛供图
张涛在街头地摊卖字。张涛供图
从街头地摊到拥有自己[ZiJi]的店,张涛一直在成长。苏丽艳摄
张涛的残疾人[CanJiRen]创业团计划正在进行。苏丽艳摄
□早报记者 苏丽艳 实习生 罗丽莎
“凝视着此刻烂漫的春天/依然像那时温暖的模样/我剪去长发留起了胡须/曾经的苦痛都随风而去/可我感觉却是那么悲伤/岁月留给我更深的迷惘……”2011年春晚,一曲由农民工歌手旭日阳刚演绎的《春天里》,唱出了不少从底层一路打拼过来的年轻人迷惘的复杂心境。
10年流浪[LiuLang],靠街头卖艺在厦买房;曾经居无定所却温暖充实,如今有了“24小时热水的家”仍难免“老无所依”的忧虑。《春天里》描述的落魄和艰辛、困境和希望,23岁小伙张涛,以独臂单腿却勇敢跃起的姿势,正在经历。幸运的是,坚定了投身公益的决心,虽曾遭遇瓶颈而心生迷惘,张涛却继续微笑着一路走去。
10年流浪[LiuLang] “春天里”既冷又温暖
1998年春天,黑龙江绥化。正是化雪的时候,小城的街头蜷缩着一对父子[FuZi]。父亲[FuQin]瑟瑟地吹着唢呐,儿子安静地靠在父亲[FuQin]怀里。路过的人们匆忙一瞥,目光很快弹回,被灼痛似的——眼前瘦弱的孩子,左边袖管和右边裤腿,是空的,右手手掌只剩下大拇指和小指,隐约可见残肢鲜红的伤口。
他叫张涛。
这是他失去左臂和右腿后的第一个[YiGe]春天。事故发生在刚刚过去的1997年冬天,当时只有9岁的他,在去同学家温习功课的路上,像往常一样路过铁路,却意外地遭遇了事故。
化雪的春天很冷,在张涛看来,却又是温暖的。一切只因为,可以和父亲[FuQin]在一起。原来,张涛4岁时父母离婚,便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父母对他而言,只是一个[YiGe]抽象的概念。事故发生后,父亲[FuQin]陪着他接受了两个月的治疗,母亲也来看了他。这对张涛而言,不亚于一个[YiGe]意外的“惊喜”。而由于拿不到赔偿款,债务一天天累积,最后实在没办法,父亲[FuQin]决定辞去工作带上张涛去流浪[LiuLang],意味着父子[FuZi]从此将相依为命,年纪尚小的张涛没有感到悲伤,反而因此心生温暖。
绥化是张涛父子[FuZi]流浪[LiuLang]的第二站。此前两个月,他们[TaMen]在伊春,刚刚经历了一次艰难的抉择。当时,怀揣仅有的50元离开家乡,一路舟车劳顿来到伊春,父子[FuZi]俩一度困窘到身上只剩一元钱。父亲[FuQin]背着张涛站在马路边茫然无措时,曾问张涛,要不要试着乞讨。张涛摇头。于是,他们[TaMen]把最后的一元钱也给了路边的乞讨者。而父亲[FuQin],则走进公园为扭秧歌的老人们吹唢呐伴奏,开始了流浪[LiuLang]卖艺生涯。
在绥化待了三四个月后,父亲[FuQin]带着张涛继续一路流浪[LiuLang],到过哈尔滨、大连、青岛,还辗转到了浙江杭州、温州,广东汕头、佛山、深圳等城市。一路上,为了生存,父子[FuZi]俩不断尝试各种新鲜的“江湖技能”,不仅吹唢呐卖艺、摆摊“不开口,算你姓”,还自己[ZiJi]编布娃娃、卖小工艺品。
12岁那年,转机降临——在汕头夜市,一名年轻人现场写字作画,引来不少人围观购买,见张涛喜欢,父亲[FuQin]也给他买了一幅字,好奇的张涛对照着毛笔字临摹,没想到,一位路人慷慨地花了100元钱,买走了他的临摹帖。这一带有资助性质的举动大大鼓励了张涛。从此以后,他苦练毛笔字,踏上了卖字为生的新旅途。
流浪[LiuLang]的日子一直持续,直到2007年末,张涛父子[FuZi]把脚步定在了厦门[XiaMen]。
买房安家 驻足厦门[XiaMen]感受诗意
2007年末定下脚步,意味着长达10年的流浪[LiuLang]生活结束,但这其实并不是张涛父子[FuZi]第一次到厦门[XiaMen]。父子[FuZi]俩结缘厦门[XiaMen],是在2002年。
那也是一个[YiGe]春天。张涛记忆犹新——流浪[LiuLang]数年,露宿街头是家常便饭,在厦门[XiaMen]的一个[YiGe]多月,他们[TaMen]睡得最多的地方,是轮渡邮电局的门口;让他们[TaMen]“意外”的是,在他们[TaMen]准备就地躺下的时候,还有人好心送来一床旧竹席,让那个春夜格外温暖。
2004年,几经辗转,张涛父子[FuZi]第二次来到厦门[XiaMen]。此前,在汕头的一年多,他们[TaMen]住的是郊外工地废弃的水泥管,在佛山也是露宿野外因此丢失钱财,基于这些教训,那时,他们[TaMen]已学会自我保护,在浦南租了一间最便宜的房子容身。就在这期间,父子[FuZi]俩无意中捡到一张报纸,看到上面有房产促销的信息,首付不高,几年来的积蓄尚可支付,便动了心,咬咬牙,以按揭付款方式买下一套房子。只是,由于每月按揭款需要2000多元,压力不小,父子[FuZi]俩并没有住进新房,而是继续在外租住便宜的房子,同时把自己[ZiJi]的房子租出去赚取租金。
2004年至2005年期间,张涛父子[FuZi]大部分时间都停留在厦门[XiaMen],但也经常往周边城市跑,仍然过着居无定所的日子。张涛还记得,2005年春天,他和父亲[FuQin]租住在博物馆附近,每天都到南普陀附近写字卖字。人不多的时候,张涛喜欢仰头望天,那时正好是木棉花盛开的季节,他第一次注意到这种直接开在枝干上的红花,不由被眼前热烈蓬勃的气息深深打动,甚至有了做诗的冲动。
命运终于眷顾一直没有停止努力的张涛父子[FuZi]。时间到了2008年,时隔11年,20岁的张涛等来了迟到的30万元赔偿款。
但是,也是在同一年,张涛父子[FuZi]经历了一场大风波。这场风波迫使他们[TaMen]几乎花光了所有积蓄,并拿房子去银行贷款,才得以渡过难关。
幸运的是,父亲[FuQin]为张涛注册了一家文化艺术公司,在张涛的努力下,业务渐有起色。这家文化公司名叫“贝中金”。“贝中金”是张涛2002年起习写书法所用的笔名,意在提醒自己[ZiJi]始终要有一颗明亮的心,“就像贝壳经历痛苦磨练出来的珍珠一样闪闪发光”。
网络搭台 让他找回开朗自信
采访张涛,印象最深的是他的笑容——干净、坦然,充满自信。虽然过早的磨难,在他的眼角留下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沧桑,却丝毫不影响他的阳光和帅气。
身体的残疾让他失去朋友,一度,他在现实中几乎没有与人打交道的勇气。张涛说,让他找回开朗和自信的,是网络。
他最初接触网络,是在2006年的深圳。那一年,也是张涛内心波动最大的一年。由于城市大,又是经济发达的特区,深圳的街头聚集着形形色色的街头卖艺人,不少也是残疾人[CanJiRen]。18岁的张涛突然意识到,自己[ZiJi]决不能一直这么过下去,但是,却困于现状无从突破。有一天,父亲[FuQin]有意无意地叮嘱他,要好好练字,掌握好做生意的技巧,将来娶个媳妇一起摆摊,把日子过下去。张涛突然感到很绝望:难道自己[ZiJi]的人生真的没有别的出路,只能在被可怜中度过吗?
如此悲观心境下,张涛一度失去了学习和前进的欲望。他一头扎进了网吧。先是学会上QQ、玩游戏,后来又学会在网络上读书、看漫画。一开始不会打字,只好回过头重新学习拼音,然后逐个敲打键盘的字母练习。随着打字速度加快,他的网友越来越多,而且都是一些大龄的朋友。由此,张涛发现了一个[YiGe]平等的交流平台,逐渐找回平衡与自信,慢慢变得开朗起来。
网络让他收获感动。2009年初,一名刚毕业的女大学生,本来已经找好一份稳定的工作,却因为加入一个[YiGe]助残志愿者QQ群结识张涛,慕名来到厦门[XiaMen],并毅然决定放弃工作,留下来帮助张涛创业,如今是张涛的得力助手。
■特写
投身公益
曾迷惘不放弃
2009年,是张涛真正开始步入社会的一年。他从“网上”走到“网下”,参加了不少QQ群,如阳光义工群、博爱群等组织的公益活动,并且积极地走出去,认识了不少书画界的朋友。
正式融入社会后,张涛有了自己[ZiJi]的交际圈,也因此获得不少支持。2009年10月,在助残志愿者的帮助下,他以贝中金文化艺术公司的名义,在图交会办了一场展销会。正是在这场展销会上,他认识了一名曾姓大姐。后来,在她的投资下,张涛如愿有了第一家属于自己[ZiJi]的店。
一路流浪[LiuLang]便已承蒙无数好人的爱心,开始创业又得众多贵人点拨相助,张涛的心里充满感恩。2009年底,张涛策划在12月3日,也就是“国际残疾人[CanJiRen]日”那天,举办一场慈善义卖活动,活动得到厦门[XiaMen]残联的支持。不料,筹备过程却并不顺利,虽筹得数十幅书画作品,最终,却因找不到赞助方支付场地费,活动最终“流产”。更让张涛难受的是,不少人还质疑他举办活动的初衷带有商业目的。
不过,这并没有让张涛打退堂鼓,反而坚定了他投身公益的决心。2010年5月8日,由明发艺术城、厦门[XiaMen]市书法家协会主办,贝中金文化艺术公司承办的“长城不倒”玉树赈灾义卖活动顺利举行。此次义卖筹得善款10000多元,都捐给了红十字会。2010年12月25日,贝中金又与残联福利基金会合作,举办了一场“助残超市”残疾人[CanJiRen]作品义卖活动,募捐了5000元的善款。
“我有一个[YiGe]残疾人[CanJiRen]创业团的计划,已经酝酿了很久。”张涛说,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办一个[YiGe]学校,培训残疾人[CanJiRen],让他们[TaMen]掌握一技之长,不再依赖社会的救济。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已先后举办了几期免费培训残疾人[CanJiRen]职业技能的培训班,并筹划组建残疾人[CanJiRen]创业团。
目前,最令他困扰的是资金和场地问题,“跑了很多地方,比如中山路步行街,即使部分减免,租金还是太贵,联络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
如今,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张涛偶尔还会走上街头,像以前一样当街挥毫卖字,目的就是为了对外推介自己[ZiJi]的残疾人[CanJiRen]创业团计划。
“时间很紧迫,我必须加快脚步。”张涛称,从前还在流浪[LiuLang]的时候,因为一无所有无所畏惧,如今,有了事业,有了更高的起点,反而觉得压力倍增。而只要念及正在老去的父亲[FuQin],爷爷过世后远在老家独居的奶奶,念及自己[ZiJi]对于家的憧憬,以及为之奋斗的助残公益梦,他也会陷入更深的迷惘。但是,短暂的迷惘之后,他总是会给自己[ZiJi]打气:“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去年底,张涛考取了社区残疾人[CanJiRen]联络员的职位,目前已正式上岗一个[YiGe]月,成了一名“朝九晚五”的上班族。
不过,他的残疾人[CanJiRen]创业团计划仍然在继续。
(编辑:SN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