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大国崛起 > 地区崛起 > 山东 >
山东高密:“清爱堂”刘氏父子九登科--国家形象
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世家望族往往都有自己独立的家族堂号,堂号名称多来自本姓祖上某一历史名人的典故或趣闻佳话。如孟氏的“三迁堂”,得名于孟母为给孟子创造良好学习环境而三次迁居的历史典故。“通德堂”是东汉大司农郑玄家族的堂号,因孔融在郑玄家乡高密建通德门而得名。清代[QingDai]二百多年间,山东孕育了诸多的阀阅世族,堂号众多,以刘统勋、刘墉[LiuYong]父子[FuZi]为代表的“清爱堂”更是誉满齐鲁。
御赐“清爱堂”
关于“清爱堂”的由来,还有一段耐人寻味的历史佳话。刘墉[LiuYong]的曾祖父刘必显,字微之,号西水,顺治九年(1652年)进士[JinShi],累官户部员外郎,以清慎著称。据史料记载,他以户部主事颁诏偏沅时,巡抚拿出银两馈赠,他拒不接受。在督理中南仓时,种菜以自给,数月不知肉味,其同乡好友、清代[QingDai]著名文学家丁耀亢赠诗,“到门偏厌客求鱼,下榻先言未扫除”,“官府计斗难分俸,隙地成园自剪蔬”。他是清爱堂刘家[LiuJia]第一个出仕为官之人,也是刘家[LiuJia]清廉[QingLian]为民官声的创立者,在其影响下,其二子刘果、刘棨都成为康熙[KangXi]年间著名的廉吏。刘果,顺治十六年进士[JinShi],官至江南提学道。刘棨,康熙[KangXi]二十四年进士[JinShi],官至四川布政使。刘果任太原府推官时,曾录欧阳修《泷冈阡表》于墙,“每判一囚,必读一过”。有一富人为产业诉讼,“先遗黄金五百,做黄鼠以进”,刘果“峻却之”,民间谚曰“死黄鼠瞒不了活青天”。其任河间知县时,治声达于京师,康熙[KangXi]九年,康熙[KangXi]皇帝[HuangDi]微服至河间,召见刘果,褒扬他“清廉[QingLian]爱民”,擢升刑部主事。后来刘墉[LiuYong]的祖父刘棨任天津道副使时,迎驾五台山,借机上奏其兄刘果在河间任知县时受褒奖之事,请康熙[KangXi]皇帝[HuangDi]赐书,康熙[KangXi]皇帝[HuangDi]遂赐“清爱堂”给予刘家[LiuJia],自此以后,刘家[LiuJia]以“清爱堂”为堂号,随着刘家[LiuJia]的日渐兴盛,“清爱堂”也由此声名远播。
简朴家风传后世
“清爱堂”刘家[LiuJia]本是寒门,其后人显贵之后一直延续简朴节俭的优良家风。史料记载,刘必显“崇淳厚、轻浮华”,必显子刘棨“益严子孙”,“六岁即外诵读书,无敢嬉戏”,“被服食饮,比于寒素”,以至雍正年间执教于刘家[LiuJia]的安丘名士李漋无不感慨地说:“近世言家法者,首推东武刘氏。” 刘家[LiuJia]简朴家风的代表人物首推刘统勋,乾隆年间刘统勋官至内阁首辅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虽位及人臣,但仍尚节俭。清代[QingDai]史料中有许多关于他生活简朴的记载,“朝珠无十两以上者,线断散落不复拾”。出差时,“二仆相从,食物不索珍馐”,“家中仅有田数十亩,数十年不增寸尺”。刘统勋卒后,乾隆皇帝[HuangDi]亲自到刘家[LiuJia]吊唁,见刘统勋居所“门闾湫隘”,“去舆盖然后入”,不觉大恸,说“朕失一股肱矣”。刘统勋是清代[QingDai]第一位初殁即得谥“文正”之人,乾隆帝曾称赞他说:“如刘统勋,乃不愧为真宰相”。刘墉[LiuYong]严守家训,崇节俭,为官俭朴,嘉庆帝曾向刘墉[LiuYong]的侄子刘镮之说:“汝伯简朴,文正公当日如此,朕随皇考到汝家,见马厩在宅旁,何其逼仄”,又说,“汝伯父之轿子,我在藩邸即见,破极矣”。
海岱高门第
与清代[QingDai]诸多的名门望族一样,清爱堂刘家[LiuJia]亦是著名的科甲名族,自清顺治年间刘必显中进士[JinShi],至清末废科举止的200余年里,刘家[LiuJia]先后有11人中进士[JinShi],另有31人中举人,创造了父子[FuZi]九登科、三世一品、父子[FuZi]祖孙翰林、五世蝉联进士[JinShi]的辉煌业绩。以至乾隆皇帝[HuangDi]赐诗“海岱高门弟”,嘉庆皇帝[HuangDi]称誉刘家[LiuJia]“洋洋表海东”。尤其“父子[FuZi]九登科”更为后人津津乐道,据史料记载,父子[FuZi]九人荣登科第,清代[QingDai]独清爱堂一家而已。
“父子[FuZi]九登科”指刘棨及其八子皆登科。刘棨年少时即有才名,11岁考中秀才,康熙[KangXi]二十四年中进士[JinShi]。他共有十子,有八子先后中举人,八子中又有三人中进士[JinShi]。其长子刘缙炤、次子刘綋熙、三子刘绶烺,于康熙[KangXi]五十二年同榜中举;四子刘綎煜康熙[KangXi]五十六年举人;五子刘统勋雍正二年进士[JinShi];七子刘维焯雍正八年进士[JinShi],官工部主事;八子刘纯炜乾隆四年进士[JinShi],官至顺天府尹;九子刘绂焜,雍正十三年举人,官兖州府教授。
刘家[LiuJia]科名兴盛与家族素来崇尚教育息息相关,刘必显幼时,家境贫寒,然好学不辍,“其父游戚党间,阅古今文字,遇有心赏者辄录之旧纸或掌股间,归而授读”。刘必显对功名孜孜追求,中举后数十年不中进士[JinShi],仍刻苦攻读。他曾说:“余性傲急且无宦情,惟思得进士[JinShi]二字启牖后人尔”。刘统勋兄弟对子孙的教育也倍加重视。据统计,从顺治九年至乾隆四十三年,在120多年里,刘必显的17位孙子中竟有12位中举人。“清爱堂”刘家[LiuJia]可称得上是诗礼簪缨、钟鸣鼎食之家。
“刘青天”足迹遍及华夏
“清爱堂”刘家[LiuJia]牢记清廉[QingLian]爱民的家训,他们出仕为官,清正廉明,足迹遍及华夏各地。
刘棨任宁羌知州时,其母病卒,因替民人完赋,以致负债不能还乡。刘棨即信告其弟刘棐代卖家产。其弟一时难觅买主,跑到浙江做官的至戚处方售出。不足部分刘棐又以己产凑足,刘棨方得以归乡。刘棨之子刘统勋、其孙刘墉[LiuYong]都以清正廉明闻于时。刘统勋微服私访黄河水利工程的事迹广为民间流传,他取字“延清”,其中就有延续刘家[LiuJia]清廉[QingLian]官声之意。刘统勋的三兄刘绶烺任唐县知县时,审案不假威刑,人称“刘一板”。刘统勋的八弟刘纯炜任分宜知县时,因事罢旧,竟无钱回乡里。刘统勋七弟刘维焯任工部主事时,一次奉安南公使回,同僚以为他得此美差,口袋里鼓鼓的定是黄金,待打开仅一斤肉桂而已。刘墉[LiuYong]有诗“但使远人酬白雪,不闻客囊有黄金”记其事。刘墉[LiuYong]素以清廉[QingLian]闻名,任江宁知府时,人比之“包孝肃”。他奉命查办山东巡抚国泰的事迹家喻户晓,后人将刘墉[LiuYong]的事迹编为《刘公案》,在民间广为流传。刘墉[LiuYong]卒谥“文清”,清代[QingDai]大臣殁后得谥“文清”者,仅有数人,刘墉[LiuYong]为其一。刘墉[LiuYong]侄孙刘喜海亦颇有清名,其任汀州知府时,百姓曾为之立生祠。
刘氏父子[FuZi]兄弟之间往往相互激励,以绍绪清廉[QingLian]家风。刘棨任长沙知县时,其兄刘果赠诗云:“爱尔风流新令尹,赠君清白旧家声。慈能利物方成惠,廉足招尤为好名。使气恃才皆俗吏,循良自古尚和平。”刘组焕寄给时任砀山知县的儿子刘臻诗云:“我勉簿书儿抚字,循良家学共图存”。
正是清廉[QingLian]为民的官声,才使“清爱堂”刘家[LiuJia]得到了民间百姓的广泛赞誉和支持,也使一部脍炙人口的《刘公案》得以久为流传,更使得“刘青天”的清官形象影响中国数百年。(李金科)(
御赐“清爱堂”
关于“清爱堂”的由来,还有一段耐人寻味的历史佳话。刘墉[LiuYong]的曾祖父刘必显,字微之,号西水,顺治九年(1652年)进士[JinShi],累官户部员外郎,以清慎著称。据史料记载,他以户部主事颁诏偏沅时,巡抚拿出银两馈赠,他拒不接受。在督理中南仓时,种菜以自给,数月不知肉味,其同乡好友、清代[QingDai]著名文学家丁耀亢赠诗,“到门偏厌客求鱼,下榻先言未扫除”,“官府计斗难分俸,隙地成园自剪蔬”。他是清爱堂刘家[LiuJia]第一个出仕为官之人,也是刘家[LiuJia]清廉[QingLian]为民官声的创立者,在其影响下,其二子刘果、刘棨都成为康熙[KangXi]年间著名的廉吏。刘果,顺治十六年进士[JinShi],官至江南提学道。刘棨,康熙[KangXi]二十四年进士[JinShi],官至四川布政使。刘果任太原府推官时,曾录欧阳修《泷冈阡表》于墙,“每判一囚,必读一过”。有一富人为产业诉讼,“先遗黄金五百,做黄鼠以进”,刘果“峻却之”,民间谚曰“死黄鼠瞒不了活青天”。其任河间知县时,治声达于京师,康熙[KangXi]九年,康熙[KangXi]皇帝[HuangDi]微服至河间,召见刘果,褒扬他“清廉[QingLian]爱民”,擢升刑部主事。后来刘墉[LiuYong]的祖父刘棨任天津道副使时,迎驾五台山,借机上奏其兄刘果在河间任知县时受褒奖之事,请康熙[KangXi]皇帝[HuangDi]赐书,康熙[KangXi]皇帝[HuangDi]遂赐“清爱堂”给予刘家[LiuJia],自此以后,刘家[LiuJia]以“清爱堂”为堂号,随着刘家[LiuJia]的日渐兴盛,“清爱堂”也由此声名远播。
简朴家风传后世
“清爱堂”刘家[LiuJia]本是寒门,其后人显贵之后一直延续简朴节俭的优良家风。史料记载,刘必显“崇淳厚、轻浮华”,必显子刘棨“益严子孙”,“六岁即外诵读书,无敢嬉戏”,“被服食饮,比于寒素”,以至雍正年间执教于刘家[LiuJia]的安丘名士李漋无不感慨地说:“近世言家法者,首推东武刘氏。” 刘家[LiuJia]简朴家风的代表人物首推刘统勋,乾隆年间刘统勋官至内阁首辅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虽位及人臣,但仍尚节俭。清代[QingDai]史料中有许多关于他生活简朴的记载,“朝珠无十两以上者,线断散落不复拾”。出差时,“二仆相从,食物不索珍馐”,“家中仅有田数十亩,数十年不增寸尺”。刘统勋卒后,乾隆皇帝[HuangDi]亲自到刘家[LiuJia]吊唁,见刘统勋居所“门闾湫隘”,“去舆盖然后入”,不觉大恸,说“朕失一股肱矣”。刘统勋是清代[QingDai]第一位初殁即得谥“文正”之人,乾隆帝曾称赞他说:“如刘统勋,乃不愧为真宰相”。刘墉[LiuYong]严守家训,崇节俭,为官俭朴,嘉庆帝曾向刘墉[LiuYong]的侄子刘镮之说:“汝伯简朴,文正公当日如此,朕随皇考到汝家,见马厩在宅旁,何其逼仄”,又说,“汝伯父之轿子,我在藩邸即见,破极矣”。
海岱高门第
与清代[QingDai]诸多的名门望族一样,清爱堂刘家[LiuJia]亦是著名的科甲名族,自清顺治年间刘必显中进士[JinShi],至清末废科举止的200余年里,刘家[LiuJia]先后有11人中进士[JinShi],另有31人中举人,创造了父子[FuZi]九登科、三世一品、父子[FuZi]祖孙翰林、五世蝉联进士[JinShi]的辉煌业绩。以至乾隆皇帝[HuangDi]赐诗“海岱高门弟”,嘉庆皇帝[HuangDi]称誉刘家[LiuJia]“洋洋表海东”。尤其“父子[FuZi]九登科”更为后人津津乐道,据史料记载,父子[FuZi]九人荣登科第,清代[QingDai]独清爱堂一家而已。
“父子[FuZi]九登科”指刘棨及其八子皆登科。刘棨年少时即有才名,11岁考中秀才,康熙[KangXi]二十四年中进士[JinShi]。他共有十子,有八子先后中举人,八子中又有三人中进士[JinShi]。其长子刘缙炤、次子刘綋熙、三子刘绶烺,于康熙[KangXi]五十二年同榜中举;四子刘綎煜康熙[KangXi]五十六年举人;五子刘统勋雍正二年进士[JinShi];七子刘维焯雍正八年进士[JinShi],官工部主事;八子刘纯炜乾隆四年进士[JinShi],官至顺天府尹;九子刘绂焜,雍正十三年举人,官兖州府教授。
刘家[LiuJia]科名兴盛与家族素来崇尚教育息息相关,刘必显幼时,家境贫寒,然好学不辍,“其父游戚党间,阅古今文字,遇有心赏者辄录之旧纸或掌股间,归而授读”。刘必显对功名孜孜追求,中举后数十年不中进士[JinShi],仍刻苦攻读。他曾说:“余性傲急且无宦情,惟思得进士[JinShi]二字启牖后人尔”。刘统勋兄弟对子孙的教育也倍加重视。据统计,从顺治九年至乾隆四十三年,在120多年里,刘必显的17位孙子中竟有12位中举人。“清爱堂”刘家[LiuJia]可称得上是诗礼簪缨、钟鸣鼎食之家。
“刘青天”足迹遍及华夏
“清爱堂”刘家[LiuJia]牢记清廉[QingLian]爱民的家训,他们出仕为官,清正廉明,足迹遍及华夏各地。
刘棨任宁羌知州时,其母病卒,因替民人完赋,以致负债不能还乡。刘棨即信告其弟刘棐代卖家产。其弟一时难觅买主,跑到浙江做官的至戚处方售出。不足部分刘棐又以己产凑足,刘棨方得以归乡。刘棨之子刘统勋、其孙刘墉[LiuYong]都以清正廉明闻于时。刘统勋微服私访黄河水利工程的事迹广为民间流传,他取字“延清”,其中就有延续刘家[LiuJia]清廉[QingLian]官声之意。刘统勋的三兄刘绶烺任唐县知县时,审案不假威刑,人称“刘一板”。刘统勋的八弟刘纯炜任分宜知县时,因事罢旧,竟无钱回乡里。刘统勋七弟刘维焯任工部主事时,一次奉安南公使回,同僚以为他得此美差,口袋里鼓鼓的定是黄金,待打开仅一斤肉桂而已。刘墉[LiuYong]有诗“但使远人酬白雪,不闻客囊有黄金”记其事。刘墉[LiuYong]素以清廉[QingLian]闻名,任江宁知府时,人比之“包孝肃”。他奉命查办山东巡抚国泰的事迹家喻户晓,后人将刘墉[LiuYong]的事迹编为《刘公案》,在民间广为流传。刘墉[LiuYong]卒谥“文清”,清代[QingDai]大臣殁后得谥“文清”者,仅有数人,刘墉[LiuYong]为其一。刘墉[LiuYong]侄孙刘喜海亦颇有清名,其任汀州知府时,百姓曾为之立生祠。
刘氏父子[FuZi]兄弟之间往往相互激励,以绍绪清廉[QingLian]家风。刘棨任长沙知县时,其兄刘果赠诗云:“爱尔风流新令尹,赠君清白旧家声。慈能利物方成惠,廉足招尤为好名。使气恃才皆俗吏,循良自古尚和平。”刘组焕寄给时任砀山知县的儿子刘臻诗云:“我勉簿书儿抚字,循良家学共图存”。
正是清廉[QingLian]为民的官声,才使“清爱堂”刘家[LiuJia]得到了民间百姓的广泛赞誉和支持,也使一部脍炙人口的《刘公案》得以久为流传,更使得“刘青天”的清官形象影响中国数百年。(李金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