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入刊,辉煌成就永载共和国史册! 入刊咨询热线: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联系人:刘雪、杨靖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情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汇同中国国情手册编辑部共同主办,并由北京政研院具体承办,旨在通过平面与网络互动,帮助领导干部轻松了解我国情况,牢记国情,科学发展;同时选拔各行业、地区中的优秀典型,以便入编中国国情,树立国家典范。
中国亲稳网是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以帮助领导干部读懂读薄,安全面对互联网为宗旨,以亲稳舆论导向平台为基础为核心,以发掘汇报、舆情监测、维稳监测软件为龙头,以舆情发布、传播、推广、交流软件为重点,帮助各行业、地区、单位重点传播推广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同时动态监测负面舆情,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便共同营造领导亲民、基层稳定之良好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网站首页 > 放眼世界 >

第一把交椅争夺战:赫鲁晓夫的“逼宫”与“被逼宫”--中国年鉴网(5)

  
  “赫鲁晓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看中了你”

  每个独裁者到晚年无不殚精竭虑地考虑接班人问题。往大处说,这是革命的千秋大业是否后继有人;往小处说,也涉及自己[ZiJi]死后的身家性命功过荣辱。

  然而事情的结果往往是,好不容易选中的接班人,却层出不穷地变成了“睡在我们[WoMen]身边的赫鲁晓夫”。

  谢尔盖回忆说:“权力[QuanLi]问题最重要的部分是继承的程序。父亲绞尽脑汁:怎样才能使权力[QuanLi]交接成为自然而然的、没有痛苦的过程。”“一个[YiGe]人选不行,换第二个,第三个。老定不下来。他想找一个[YiGe]称职的人,又一定要年轻一些,精力充沛一些。”

  赫鲁晓夫最初选的是弗罗尔•罗曼诺维奇•科兹洛夫[LuoFu]。科兹洛夫[LuoFu]曾任列宁格勒州委书记、俄罗斯联邦部长会议主席、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更为重要的,科兹洛夫[LuoFu]与苏联军事工业集团的实力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YiGe]强硬的外交内政路线的代表者。自赫鲁晓夫粉碎“马、卡、莫反党集团”后,科兹洛夫[LuoFu]出任苏共中央[ZhongYang]第二书记,成为苏联党的二把手。

  然而,1963年科兹洛夫[LuoFu]突然中风,当赫鲁晓夫赶到医院望着瘫在病床上的科兹洛夫[LuoFu]时,说了一句至今想来也有点让人莫明其妙的话:“科兹洛夫[LuoFu]在装病,该打起精神来去上班了。”这里,赫鲁晓夫流露出的是怎样一种情感?是一种“窃喜”,还是一种“遗憾”?科兹洛夫[LuoFu]的病情一度有所好转,但最终没能再站起来。到赫鲁晓夫垮台中央[ZhongYang]委员会重新改组前,他虽仍保留着主席团委员和书记处书记的重要职务,但实际上已是个“职务(植物)人”。

  “早夭”对科兹洛夫[LuoFu]而言,幸抑或不幸?如果没有这一变故,他就能顺利接班?在苏维埃的历史上,没有一个[YiGe]接班人能顺顺当当地继位。二把手是一个[YiGe]高危位置。比如在十月革命中起主导作用的托洛茨基,他的肖像曾同列宁并排挂,被看做列宁的当然接班人,可他却死在斯大林[SiDaLin]派去的刺客手里;一度被誉为“理论上的大力神”的布哈林,曾是与斯大林[SiDaLin]平起平坐甚至排名更靠前的人物,在1930年代末的“大清洗”中遭到枪决;名声曾如日中天几乎取代斯大林[SiDaLin]的基洛夫[LuoFu]也死于至今仍扑朔迷离的刺杀案。(对这一谋杀案的审讯,斯大林[SiDaLin]又一箭双雕地处决了潜在的威胁对手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在二战后曾处于二把手位置的日丹诺夫,也不明不白地死于“医生谋杀案”;而斯大林[SiDaLin]之后的贝利亚、马林科夫等无一不落入“反党集团”的悲惨命运。

  此后,赫鲁晓夫为接班人选绞尽了脑汁。这个接班人,一定要选一个[YiGe]年纪轻的人。用赫鲁晓夫的话说,现在主席团的人都是“爷爷辈”的人,人到了60岁就不想将来的事了,抱抱孙子倒正是时候。这个接班人,既要懂得经济,又要懂得国防,还要懂得意识形态领域——更重要的是他得“靠得住”。

  赫鲁晓夫把目光投向谢列平。谢列平几个条件都还符合:共青团出身,担任过多年共青团的第一书记,有作为一把手的领导经验;他是现任主席团委员中最年轻的一位;在中央[ZhongYang]工作一段时间后,对中央[ZhongYang]各个部门的领导也都熟悉。但不足的是,他对经济工作不熟悉,于是赫鲁晓夫提议,让谢列平到列宁格勒去当一段州委书记,那里有全苏联最大的党组织,有现代化的工业,经过这样的地方锻炼,就可以回中央[ZhongYang]任要职了。可出乎赫鲁晓夫意料的是,谢列平拒绝这项任命——他认为这是降职,是赫鲁晓夫在找借口排挤自己[ZiJi]。谢列平的表现,使赫鲁晓夫猛然意识到:原来谢列平并没把自己[ZiJi]当成赫鲁晓夫的人。

  后来,赫鲁晓夫还想到过尼古拉•维克托罗维奇•波德戈尔内。波德戈尔内精明能干,经验丰富,又懂经济,也能谦和与人共事。但赫鲁晓夫又觉得他眼界不够开阔,调到中央[ZhongYang]后交给他分管的工作始终处理得不理想。

  再后来,赫鲁晓夫还曾考虑过勃列日涅夫——他论经验论资历无疑都是最佳人选。但赫鲁晓夫又认为:勃列日涅夫“不能坚持自己[ZiJi]的方针,太容易受别人的影响和自己[ZiJi]情绪的左右”。战前勃列日涅夫被任命为某州的党委书记时,当地人送他一个[YiGe]绰号“芭蕾舞女演员”,说他总像个陀螺一样旋转不停,像契诃夫笔下那个“跳来跳去的女人”。这样的人放到一把手的位置上当然不行了。

  也许是作为一种“考察”,赫鲁晓夫把勃列日涅夫和波德戈尔内同时放在了书记处,把权力[QuanLi]分给两个“第二书记”,其中大概有着中国典故“二桃杀三士”的意味。赫鲁晓夫显然向斯大林[SiDaLin]学到了重要的政治权术。

  赫鲁晓夫还有过其他种种考虑。正是这一次次的选择与放弃,使每个进入赫鲁晓夫视线的人饱受跌宕起伏的折磨。当年克里姆林宫里流传一句话:“赫鲁晓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看中了你。”用“接班人”的标准审视,任何缺点都被置于放大镜之下。正是这样,他把一个[YiGe]个原本的盟友,推到了反对派的阵营,亲手制造了1964年那场“宫廷政变”的基础。

  回顾赫鲁晓夫选择接班人的过程,给人留下了意味深长的历史性思索。这大概也是民主选举和“御赐钦定”的天壤之别吧。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网,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6号 中国年鉴网提供入编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征订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助您载入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