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放眼世界 >
爱因斯坦为何被拒于原子弹之外?--中国年鉴(2)
“犹太血统过浓”也得划去。反犹太,无疑是胡佛和他的调查局[DiaoChaJu]的视界。调查局[DiaoChaJu]前特工杰克·李文(Jack Levine)说,在调查局[DiaoChaJu]里,反犹事件时有所闻,但被视而不见。一个[YiGe]主管告诉他的训练班,美国[MeiGuo]纳粹[NaCui]党一点也不反动,因为“他们只是反犹太人而已”。就在爱因斯坦[AiYinSiTan]协助犹太难民逃离纳粹[NaCui]魔掌的同时,据说胡佛选在迈阿密海滩一间放有“狗与犹太人不得入内”标示的旅馆度过他二次大战前的圣诞假期。迈阿密这家旅馆在战后(以及大批犹太人涌入该区定居后)虽然改变了反犹政策,胡佛每年还是继续选在另一个[YiGe]禁止犹太人涉足的旅馆度假:加州圣地亚哥拉荷亚(La Jolla)地区的查洛旅馆(Hotel del Charro) 这家旅馆的老板是胡佛的德州油商朋友克林特·默奇森(Clint Murchison),一九五三年,旅馆甚至对跟着老板麦卡锡到来的律师洛依·柯恩(Roy Cohn)也赏以闭门羹——麦卡锡没听说这家旅馆有“只准非犹太人进入”的政策。
默奇森这家旅馆不准犹太人(和黑人)入内,对其他肤色的美国[MeiGuo]有钱人却广开大门奉为贵宾,包括电影明星,如克拉克·盖博(Clark Gable)、伊丽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政治人物,如德州州长康奈利(John Connelly)、副总统尼克松(Richard Nixon);帮派老大,如约翰尼·德鲁(Johnny Drew)、卡洛斯·马塞洛(Carlos Marcello)(Theoharis,The Boss, p.296)。某内情人士曾经形容,默奇森是黑帮的好朋友(Bonanno, p.85)。。不过,曼哈顿计划[JiHua]的科学家有许多是犹太人(以及外国移民),如果胡佛的反犹主义是准予加入与否的标准,原子弹计划[JiHua]就算不被彻底扼杀,势必也是窒碍难行。
爱因斯坦[AiYinSiTan]被拒于曼哈顿计划[JiHua]之外,可不可能是因为他不被需要、在制造原子弹的科技上无可贡献呢?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亦是曼哈顿计划[JiHua]领衔科学家之一的汉斯·贝特(Hans Bethe)曾经写道,爱因斯坦[AiYinSiTan]未被邀请参与计划[JiHua]是因为:“我们需要核物理和炸药方面的专家。爱因斯坦[AiYinSiTan]虽是本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者,但不曾致力于这些领域。”
然而,至少有证据显示,爱因斯坦[AiYinSiTan]原本是可以有所贡献的。前面说过,从一九四三年开始,爱因斯坦[AiYinSiTan]为美国[MeiGuo]海军效力了年余之久,就烈性炸药的问题,亦即贝特指称需要专家的领域,成功地提供了解答。而且,不止一例指出,爱因斯坦[AiYinSiTan]的专长正是原子弹筹划初期之所需。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布什希望爱因斯坦[AiYinSiTan]就同位素分离的问题提供意见。布什知道陆军情报[QingBao]署没有核准爱因斯坦[AiYinSiTan]的许可,于是拐弯抹角问他,就是没告诉他这个信息用途为何。企图用一个[YiGe]谁都骗不了的招数去蒙历史上最聪明的人之一,这个举动实在笨拙又傲慢,不过,这显示至少在初期,该计划[JiHua]确实需要爱因斯坦[AiYinSiTan]的长才。
爱因斯坦[AiYinSiTan]可以贡献多少科技长才不无疑问,而历史也明确显示,他在制造原子弹这件事上并非不可或缺。可是,没有人会认为爱因斯坦[AiYinSiTan]缺乏必要的专才是他未通过安全审查的原因,更别说是贝特。
而如果不单纯是因为反共和反犹太,是什么原因驱使胡佛早在一九四〇年就开始追猎爱因斯坦[AiYinSiTan]呢?要找出这个问号的答案,我们需要将目光暂时从爱因斯坦[AiYinSiTan]身上移开,转而探究这位调查局[DiaoChaJu]头目心里打的是什么算盘、跟什么人一起打。对于选择站在纳粹[NaCui]同一边还是另一边,这个情报[QingBao]头子是很踌躇的。胡佛最喜欢的户外运动是赌马,套用他这个法律人的术语,他是两边押注。直到美国[MeiGuo]正式对日本、德国宣战之前,胡佛和亲纳粹[NaCui]阵营的关系一直非常亲近,有时甚至到私密的程度。
在美国[MeiGuo]官方保持中立的最后几年,国内舆论反对与赞成者兼而有之。水晶之夜以及其他纳粹[NaCui]暴行的报道看得许多人心惊胆跳,随着法西斯大军横扫几乎整个欧洲,人心更是惶惶不定。不过,民调显示,大多数美国[MeiGuo]人还是宁愿隔岸观火,不希望国家介入海外战事。赞成这种孤立主义的涵盖了左派和右派,前者如美国[MeiGuo]共产党(在希特勒和斯大林密约期间,直到德国于一九四一年侵略苏联之前),后者如赫氏报业集团和其他保守媒体,外加和日本、德国有重大贸易往来的大公司 一个[YiGe]由报业大亨赫斯特(William Randolph Hearst)资助、以希尔斯百货公司(Sears, Roebuck and Company)总裁罗伯特·伍德(Robert Wood)为会长的新组织“美国[MeiGuo]第一”(Amiercan First)找来林德伯格(Charles Lindbergh)当它最有名的代言人,以雄厚的资金发起了一个[YiGe]“阻止美国[MeiGuo]踏入欧洲战场”的运动。虽然罗斯福人气居高不下,不过“美国[MeiGuo]第一”深深触动了民众“自扫门前雪”的情绪。光是在纽约,这个团体的一场大型集会就把麦迪逊广场的两万个座位塞得爆满。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MeiGuo]第一”组织瓦解,但其心态不见得烟消雾散。德国于战后声称“我们不知道有什么集中营”,鲍伯·斯图尔特(Bob Stuart,后来担任桂格燕麦公司[Quaker Oats Company]总裁,并于里根[Ronald Reagan]主政期间出任挪威大使)这位“美国[MeiGuo]第一”创会元老之一竟然诡异地出声附和,他写道:“欧洲发生的某些事件,例如‘水晶之夜’,当时并没有得到一个[YiGe]我们现在所知应该得到的公道报道。因此,我们的认知水准并不是太高。”(Jennings, p.208) 。
在罗斯福宣布参选一九四〇年总统大选之前,很多观察家都以为他不会寻求第三任 依照传统,美国[MeiGuo]在罗斯福之前从未出过连任三届的总统。一九五一年,罗斯福逝世六年后,国会通过第二十二条修正案,将总统任期限定为最高两届。。政治右派带着期盼暗喜,心想如果不必面对深具魅力的罗斯福,胜利滋味已是飘香可闻。国会里,强力主张孤立主义的一挂人计划[JiHua]倾全力把蒙大拿州的参议员惠勒(Burton Wheeler)推出竞选。“如果由得了我,美国[MeiGuo]第一件事就是开始自扫门前雪。”惠勒在访谈中对《纽约时报》记者说。在柏林的第三帝国也嗅到了机会;纳粹[NaCui]对十三位美国[MeiGuo]众议员和七位参议员秘密捐输献金,其中包括惠勒。这是胡佛对右派所下的政治赌注长线。根据某内部人士报告,惠勒之属的孤立主义者曾私下和胡佛会面,答应将来执政后让他当司法部长,一个[YiGe]胡佛觊觎已久的职位。
罗斯福如果疑心胡佛和惠勒联手密谋,这就解释了一桩差点永远成谜的事件。一九四〇年,罗斯福要胡佛秘密调查他的政敌,但他把惠勒列在另一份名单上。极不寻常地,罗斯福私下找到当时人在美国[MeiGuo]的英籍头号反纳粹[NaCui]情报[QingBao]员威廉·斯蒂芬森(William Stevenson,在今天,此人更广为人知的是他“无畏之人”[A Man Called Intrepid]的名号)去调查惠勒(民主党初选时,惠勒是罗斯福的对手)。罗斯福选上斯蒂芬森,说来是惠勒也是胡佛的不幸。因为身材短小而素有“小比尔”绰号的斯蒂芬森,打起间谍战来可是一点也不能小看 在阴暗的谍报世界里,通常是曝光越少对间谍越好,原因显而易见;詹姆斯·邦德(James Bond)如此出名,如果他真是特务,恐怕连自己的床单都掀不了。对百分之百秘密行动的“无畏之人”来说,只要有助于揭发纳粹[NaCui]的危险性,任何伎俩都不算太大胆或不正当。他无所不用其极地网罗各方人马,包括私自拆阅外交信函、潜入大使馆偷窃密码本的专家,数百个色诱纳粹[NaCui]外交人员和亲德之美国[MeiGuo]政客的妓女,以及两千多个努力让反纳粹[NaCui]的事迹(有时是真实故事)在媒体上披露的男男女女。一开始斯蒂芬森是和调查局[DiaoChaJu]合作,他将纳粹[NaCui]特务和美国[MeiGuo]勾结者等情报[QingBao]提供给胡佛,包括私下和柏林做生意的企业,光是关于纳粹[NaCui]在北美情报[QingBao]网的机密报告就有十万份不止。可是调查局[DiaoChaJu]光收报告却不采取行动,斯蒂芬森开始怀疑这个情报[QingBao]头目的爱国忠诚,于是关闭了供给胡佛的情报[QingBao]管道(Gentry, p.266)。斯蒂芬森认为,胡佛“花在刺探英国人的时间比调查纳粹[NaCui]特务的还多”(Loftus/Aarons, p.74)。。他在纽约洛克菲勒中心(Rockefeller Center)以“英国护照管制处”(British Passport Control Office)作为门面,做出了一场被某专家形容为“史上最成功的掩护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