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大国崛起 > 中华崛起 >
中国机械由大到强 已经日益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国家年鉴
日本大地震发生不久,一台由我国[WoGuo]三一重[YiZhong]工股份有限公司赠送的62米臂架混凝土泵车参与了福岛第一核电站反应堆注水冷却作业。3月31日,由于三一重[YiZhong]工在长臂架泵车技术的领先性,日本东京电力公司向三一重[YiZhong]工表示愿订购30台56米以上臂长混凝土泵车的意向。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WoGuo]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程机械产品[ChanPin]已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展现出中国[ZhongGuo]机械的强大力量。
世界[ShiJie]机械制造大国
2011年3月22日,素有世界[ShiJie]工程机械“奥斯卡”之称的美国拉斯维加斯国际工程机械展开幕,来自全世界[ShiJie]的工程机械知名企业聚集本次展会。我国[WoGuo]工程机械企业以强大实力吸引世界[ShiJie]工程机械行业的关注,成为世界[ShiJie]瞩目的焦点。参加本次会展的中国[ZhongGuo]整机产品[ChanPin]在开展当日就多数被海外客户订购。
近年来,我国[WoGuo]机械行业发展[FaZhan]迅猛,一大批产品[ChanPin]产量跃居世界[ShiJie]前列。发电设备连续多年实现超高速增长,年产量连续5年超过1亿千瓦,占世界[ShiJie]总产量50%左右,2010年产量超过1.2亿千瓦。2010年数控机床产量超过22万台,早在2009年就以153亿美元产值位居世界[ShiJie]首位。2010年大中型拖拉机产量达到38万台。此外,内燃机、装载机、汽车起重机、轴承等众多产品[ChanPin]产量位列世界[ShiJie]前列。
据统计,2010年机械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已达10.7万家,资产规模增长至10万亿元,机械工业总产值达14.38万亿元。2010年实现产销均超过14万亿元,进一步巩固了世界[ShiJie]机械制造大国的地位。
“中国[ZhongGuo]创造”领跑世界[ShiJie]
早在去年10月,三一重[YiZhong]工自主研发的SCC4000型履带起重机就在智利矿难救援行动中崭露头角,出色完成了救援任务。此次参与日本福岛核电站抢险工作的62米臂长系列泵车是三一重[YiZhong]工自主研发的产品[ChanPin]。1999年,三一重[YiZhong]工成功研制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台37米国产臂架泵车,打破了国外品牌的垄断。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三一重[YiZhong]工泵车臂架延伸至72米,创造了最长臂架泵车吉尼斯世界[ShiJie]纪录。
我国[WoGuo]输变电设备制造在多项技术上领跑世界[ShiJie]。2009年,由我国[WoGuo]自主设计和建设的向家坝—上海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已投入运行。该工程中,最具代表性的6英寸晶闸管为西安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自主研发和生产,代表目前世界[ShiJie]的最高水平。
去年底,武汉重型机床集团出口英国的3台重型机床设备已安装完毕并正式投入使用。这是中国[ZhongGuo]制造的超重产品[ChanPin]首次输出英国,由此改写了多年来高端数控机床由国外输入中国[ZhongGuo]的历史,实现了“中国[ZhongGuo]制造”的反输出。武重集团生产的28米数控立式铣车床的最大加工直径达28米、加工高度13米,工作台承重800吨,刷新了此前由武重保持的加工直径20米、加工高度9.5米的世界[ShiJie]纪录。
未来发展[FaZhan]仍需努力
“目前我国[WoGuo]成为机械制造业大国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ZhongGuo]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说,“但大而不强依然是产业的主要矛盾和薄弱环节。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依然不足;二是基础发展[FaZhan]相对滞后,基础零部件及优质专用材料、自控系统和测试仪器、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明显落后于主机发展[FaZhan];三是现代制造业发展[FaZhan]滞后,传统加工制造业比重过大,现代制造服务业比重过低;四是产业增长方式较为粗放。”
王瑞祥同时指出,我国[WoGuo]机械工业要实现由大到强的跨越,还需付出艰辛的努力。首先是培育发展[FaZhan]高端装备制造业,这是做大做强机械工业的必由之路;其次,提高产业发展[FaZhan]质量与效益,转变经济发展[FaZhan]方式;三是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研究,提升机械工业创新能力;同时建立现代产业体系,这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归宿。(严冰 刘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