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入刊,辉煌成就永载共和国史册! 入刊咨询热线: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联系人:刘雪、杨靖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情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汇同中国国情手册编辑部共同主办,并由北京政研院具体承办,旨在通过平面与网络互动,帮助领导干部轻松了解我国情况,牢记国情,科学发展;同时选拔各行业、地区中的优秀典型,以便入编中国国情,树立国家典范。
中国亲稳网是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以帮助领导干部读懂读薄,安全面对互联网为宗旨,以亲稳舆论导向平台为基础为核心,以发掘汇报、舆情监测、维稳监测软件为龙头,以舆情发布、传播、推广、交流软件为重点,帮助各行业、地区、单位重点传播推广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同时动态监测负面舆情,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便共同营造领导亲民、基层稳定之良好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网站首页 > 大国崛起 > 中华崛起 >

关注世界地球日:我国三大国土资源减碳工程前瞻--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

  

土壤[TuRang]碳库、岩溶碳汇、地热减碳
——我国[WoGuo]三大国土资源减碳工程前瞻

    新华社北京4月21日电(记者 王立彬)在第42个“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给地球“降温”即二氧化碳[ErYangHuaTan]减排,自然成为焦点话题。我国[WoGuo]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ErYangHuaTan]排放量较大。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我国[WoGuo]郑重向世界承诺,到2020年,将在2005年基础上碳减排40%-45%。

    业已开始的“十二五”期间,我国[WoGuo]地质工作将从“资源采掘”向“地球修复”发展,推进意义深远的三大地质减碳工程:土壤[TuRang]碳库、岩溶碳汇、地热减碳。

    土壤[TuRang]碳库:呵护大地的多赢之举

    最近对东北平原土壤[TuRang]有机[YouJi]碳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令人忧虑。由黑龙江、中部吉林到南部辽宁由寒温带、向温带暖温带过渡,表层土壤[TuRang]碳密度逐渐下降趋势。与我国[WoGuo]第二次土壤[TuRang]普查进行比较,20年间,东北平原表层土壤[TuRang]有机[YouJi]碳有所降低。

    土壤[TuRang]有机[YouJi]碳不单以二氧化碳[ErYangHuaTan]形式释放,水土流失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土壤[TuRang]有机[YouJi]碳消失,实际上是土地沙化过程,土壤[TuRang]有机[YouJi]质越少,土地沙化越严重,因为没有团粒结构了。实际上,土地沙化就是有机[YouJi]碳消失的过程。中国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奚小环说,提高土壤[TuRang]有机[YouJi]碳应该成为一个战略措施,这意味着农业生产要更多施用有机[YouJi]肥,而不是化学肥料。

    由于森林面积有限,耕地要承担更大减排目标。最为重要的是,增强土壤[TuRang]有机[YouJi]质和加大土壤[TuRang]固碳作用,同时也是耕地保护的重要战略措施,可以实现污染减排、农业增产、环境净化和沙化防治等“多赢”。

    据介绍,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的是,土壤[TuRang]有机[YouJi]碳储量大,研究估算陆地土壤[TuRang]碳储量约为大气碳库2倍。土壤[TuRang]碳库活跃度大,全球土壤[TuRang]有机[YouJi]碳10%转化为二氧化碳[ErYangHuaTan],其数量将超过30年来人类二氧化碳[ErYangHuaTan]总量排放。土壤[TuRang]的巨大碳容量和天然固碳作用,是减缓碳释放的最经济有效途径之一。而准确测定土壤[TuRang]有机[YouJi]碳储量,成为基础课题。

    中国地质调查局实施的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取得大量高精度土壤[TuRang]有机[YouJi]碳数据资料,使准确系统地计算我国[WoGuo]土壤[TuRang]碳库成为可能。这一调查主要部署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及东北平原等主要农业产区。目前调查工作已完成160万平方公里,涉及全国31个省区市。全国共计采集样品200万件以上,分析组合样品约60万件,为中国土壤[TuRang]碳库计算和研究提供了系统的基础资料。

    岩溶碳汇:从大气中捕碳

    人们正在探索各种低碳技术,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ErYangHuaTan]的碳汇,就是其中一种。我国[WoGuo]西南广阔的岩溶地形,是一个天然的碳库。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下,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袁道先院士先后领衔4项国际地质对比计划,其中1994年—1999年主持“岩溶作用与碳循环”,就对岩溶碳汇效应作了深入研究。

    国内外岩溶地质观测资料显示,现代岩溶作用对大气二氧化碳[ErYangHuaTan]具有显著的捕获回收效应,碳酸盐岩溶解回收大气二氧化碳[ErYangHuaTan]的速率每年超过6亿吨碳。袁道先给出一个数据:1吨石灰岩溶蚀,能够从大气中回收120公斤的碳。

    “研究表明,我国[WoGuo]岩溶碳汇效应显著,土壤[TuRang]固碳潜力巨大,在国家二氧化碳[ErYangHuaTan]增汇减排和缓解温室气体效应的计划中,加强地质碳汇监测研究已经是不容回避的重大科学命题。”袁道先认为,在碳减排的巨大国际压力面前,中国科学家必须自主开展研究,取得相关数据和研究结论,做好国家层面战略决策的基础支撑工作。

    据悉,目前国土资源部已经启动碳汇科学研究和调查重大工程。按计划,一期建设将集中在较有代表性的珠江流域实施,全国规划建成50个监测站。

    地热减碳:地热利用世界第一大国

    在第42个“世界地球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宣布,我国[WoGuo]将大幅度提高地热在国家能源结构中的份额,力争“十二五”期间通过地热每年减少二氧化碳[ErYangHuaTan]排放量约2.1亿吨。

    中国地质调查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WoGuo]31个省(区、市)应用浅层地温能供暖制冷的建筑项目2236个,建筑面积超过1.3亿平方米,地热利用量继续排名世界第一。其中,80%的项目集中在北京、天津、河北、辽宁、河南、山东等地区。北京约有2000万平方米建筑利用浅层地温能供暖制冷,沈阳则超过4300万平方米。

    地热是指蕴藏在地球内部的热能,属于天然可再生清洁能源,包括浅层地温能(地下深度200米以内)、地热能(地下深度200—3000米)、干热岩资源(地下深度3000米以上)等。我国[WoGuo]地热资源丰富,据初步估算,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浅层地温能资源量相当于257亿吨标准煤。每年浅层地温能可利用资源量相当于9.6亿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ErYangHuaTan]排放7.57亿吨。根据我国[WoGuo]应对气候变化规划总体部署,国土资源部初步规划今后10年,每年增加地热资源直接利用量400亿千卡,增加高温地热资源发电500亿千卡。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网,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6号 中国年鉴网提供入编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征订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助您载入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