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大国崛起 > 中华崛起 >
“从今往后不再是灾区”—记者四川绵竹走访随感--国家史册
“从今往后不再[BuZai]是灾区”
——新华社记者[JiZhe]四川绵竹走访随感
新华社南京4月24日电(记者[JiZhe] 朱旭东)点一份水煮肉片和爆炒白菜,叫上一瓶啤酒,面向马路,坐看悠闲的人们[RenMen]来来往往。隔壁店铺的老板正用剃须刀刮着胡子,和小饭店老板娘说着一些听不太懂的四川话……晚8点多,记者[JiZhe]没有随江苏[JiangSu]组织的赴绵竹采访队聚餐,独自到街头找了个小饭店,一来想体会一下绵竹人说的“从今往后不再[BuZai]是灾区”,二来也想吃一下好久没吃到的正宗川菜。
2008年6月初,记者[JiZhe]曾经到过彭州龙门山、绵竹汉旺等处,刚刚经历过大灾大痛的人们[RenMen],神色多紧张、悲切;次年5月,记者[JiZhe]到绵竹板房区采访江苏[JiangSu]省医疗队,那时的人们[RenMen],欢笑开始洋溢在脸上,对生活充满了希望[XiWang];如今,除了汉旺镇的大钟依然定格为2时28分、除了一些板房还没被拆除、除了山上滑坡的痕迹还没被绿地覆盖外,人们[RenMen]的生活恢复如常。
斟上一杯啤酒,想起在绵竹江苏[JiangSu]高效农业示范园偶遇绵竹市委书记兰开驰的场景。震后3年来,众多媒体少不了采访地方领导,他所说的话基本已成套路,不听也能猜出七八分来,但有几句话却掷地有声:“绵竹现在最好看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校舍和医院……从今以后,我们[WoMen]不再[BuZai]是灾区……”
连日来,记者[JiZhe]走访了绵竹市金花镇玄郎村、遵道镇棚花村、孝德镇年画村、绵竹中学、绵竹市人民医院等,验证了兰开驰的自信。所到之处,如果不是当地宣传部门介绍的话,我们[WoMen]更多的角色倒像个游客。
在遵道镇棚花村一家农家乐的枇杷树下,10多位退休[TuiXiu]老人正自娱自乐,其中有退休[TuiXiu]工人、退休[TuiXiu]教师、退休[TuiXiu]干部,唱着流行歌曲。当听说我们[WoMen]来自江苏[JiangSu]时,她们竟然不约而同地起身唱起了《江苏[JiangSu]绵竹一家亲》:“马尾河水碧,秦淮河水清,江苏[JiangSu]绵竹血脉相连”……显然,对于对口支援绵竹灾后重建的江苏[JiangSu]人,他们是再也忘不掉了。那种感动,让记者[JiZhe]鼻子一酸。
江苏[JiangSu]援建绵竹之初,就把“重恢复更重提升,助振兴更助发展”的理念贯穿于援建工作的每一个[YiGe]环节,组织编制了《绵竹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绵竹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和汉旺等镇乡总体规划,同时还帮助绵竹编制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绵竹沿山旅游发展等10多个专项规划。
震后短短两年时间,江苏[JiangSu]共投入112亿元援建资金,完成援建项目295个。当一座座新建农房拔地而起,一间间宽敞明亮的新学校开学上课,一个[YiGe]个漂亮的卫生院投入使用,一条条道路、桥梁顺利通车时,一直在助燃绵竹人对未来生活的希望[XiWang]。金花镇玄郎村村民刘小蓉,搬入新居后,在自家小卖部的上方,挂了一个[YiGe]门匾,上书“党啊比母亲还伟大”……
一幕一幕,如电影般在脑海里闪现……“还要啤酒吗?”看看空空的啤酒瓶,记者[JiZhe]笑了笑,付钱走人。
华灯初上,绵竹市政府前的中心广场人山人海,迪斯科的音乐震耳欲聋,老人、年轻人,欢笑着欣然起舞。花坛草地周沿满是人,或看跳舞,或窃窃私语,几十名小学生脚蹬轮滑,调皮地在人群中穿梭……绵竹人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
热闹,比南京的夜晚更热闹,依然是人们[RenMen]心目中的休闲旅游胜地。绵竹如此,其他地方概莫如此。下次来,就做个纯粹的游客。天性乐观的四川人也不希望[XiWang]外人过多关注他们的“伤疤”,我们[WoMen]就帮助他们一起“忘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