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大国崛起 > 中华崛起 >
科技部:中国基础研究由“量增”向“提质”跃迁--国家史册
中国基础[JiChu]研究[YanJiu]正由“量增”向“提质”跃迁
——专访科技部基础[JiChu]司司长张先恩
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记者 余晓洁)23日,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基金委共同在京召开全国基础[JiChu]研究[YanJiu]工作会议。这是继1989年、2000年以来第三次召开全国性基础[JiChu]研究[YanJiu]大会。
基础[JiChu]研究[YanJiu]是创新[ChuangXin]之源,是未来科技发展的内在动力。站在“创新[ChuangXin]驱动、内生增长”的“十二五”开局,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的基础[JiChu]研究[YanJiu]走向何方?科技部基础[JiChu]司司长张先恩就此做了权威解析。
新世纪基础[JiChu]研究[YanJiu]诸多成就“瞩目”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实施以来,紧密围绕“建设创新[ChuangXin]型国家”的总体目标,我国[WoGuo]基础[JiChu]研究[YanJiu]快速发展,在若干科学前沿取得了高水平成果,正在由“量”的增加向“质”的提升转变。
我国[WoGuo]稳步推进基础[JiChu]学科发展,促进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进步,推动学科均衡协调发展,形成了较为合理、多层次的学科领域布局。基础[JiChu]研究[YanJiu]的成就突出表现在“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能力不断增强。
载人航天、青藏铁路、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成功的背后是基础[JiChu]研究[YanJiu]的长期积累和多学科综合交叉。能源、农业、生命、环境科学的深入研究[YanJiu]以及对深海、深地、深空的探知,为解决粮食安全、疾病控制、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等制约我国[WoGuo]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奠定了科学基础[JiChu]。
尤其这几年,我国[WoGuo]在高温超导、纳米科学、量子通讯、诱导多功能干细胞和古生物学等方面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一些领域挺进世界先进行列,彰显了我国[WoGuo]的科研实力。
各地“雨后春笋”般兴起的创新[ChuangXin]基地、国家重大科技基础[JiChu]设施和大科学工程等基础[JiChu]研究[YanJiu]基地,日益成为中华民族自主创新[ChuangXin]的骨干力量。目前,我国[WoGuo]有国家重点实验室382个,包括在高校和研究[YanJiu]院所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261个,试点国家试验室6个。可喜的是,企业开始真正成为自主创新[ChuangXin]的主体,全国9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骨干企业陆续建成。
科技论文发表和被引总数“双双增长”
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YanJiu]所2010年6月对汤森路透集团科学网数据库的检索,2000至2009年,我国[WoGuo]科技论文发表总数为65.9万篇,世界排名第五,10年论文被引总数为363万次,位于世界第八位。2008年以来,我国[WoGuo]每年被SCI收录的论文跃居世界第二,2010年超过15万篇。
张先恩说,大家看到我国[WoGuo]被引次数排名不像论文产出排名那样靠前,这不意味着中国论文影响力的提升速度低于数量增长。他解释说,论文影响需要较长时间段考察,论文引用有一定的滞后性。同时,被引次数的统计用10年段考察时,最近年份引用次数的“进步”会被以前年份“稀释”。
评价论文质量另一重要指标是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情况。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里,我国[WoGuo]科学家在Nature和Science上分别发表论文248篇、306篇,在各主要学科经典专业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达到6%,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大幅度上升。
这足以证明中国科学家在世界前沿科学领域已经占有“一席之地”,并呈现良好的上升态势,中国在世界科学中的地位大幅提高。
国际科技舞台的“话语权”增强
一个缺乏原始创新[ChuangXin]能力的民族必将沦为落后的民族,一个没有基础[JiChu]研究[YanJiu]做后盾的国家难以成为科学上的强国。
21世纪以来,尤其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大国纷纷对基础[JiChu]研究[YanJiu]发展作出前瞻部署。美国新近出台《国家创新[ChuangXin]战略》,强调巩固和扩大在全球基础[JiChu]研究[YanJiu]的“领导地位”。日本第三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和《欧洲2020战略》纷纷提出增加对基础[JiChu]研究[YanJiu]的投入,实现智能增长。在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中,科技与创新[ChuangXin]、能源环境日益成为重要议题。
基础[JiChu]研究[YanJiu]具有国际合作的特征。我国[WoGuo]每年有数以万计的科学家与国外同行开展合作,国际合作研究[YanJiu]发表论文占论文总数五分之一。
我国[WoGuo]越来越多地参与到重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在与美日欧联合开展的国际热核聚变反应堆研究[YanJiu]计划(ITER)中,中方承担了9%的经费。5月16日搭乘“奋进号”航天飞机升空的大型粒子探测设备阿尔法磁谱仪2的核心部件——永磁体由中国科学家研制而成。
从刘东生斩获世界环境科学最高奖(泰勒奖)到袁隆平勇夺世界粮食奖和沃尔夫奖,再到叶笃正和秦大河接连捧回国际气象界最高奖,近10年我国[WoGuo]科学家获得了一系列国际奖项。在国际性学术组织和国际科学期刊承担重要职位的人数越来越多,国际影响不断增强,国际“话语权”逐步提高。
面向“十二五”,我国[WoGuo]将充分发挥政府间科技合作的主渠道作用,鼓励基础[JiChu]研究[YanJiu]机构与境外优秀研究[YanJiu]机构开展长期稳定、实质性的合作,吸引更多国外学者来华从事科研交流,力争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和高水平的合作格局。
培育创新[ChuangXin]的土壤和文化
改革开放迎来了科学的春天,随着国家科技计划的实施,以及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百人计划、杰出青年基金等专项人才计划的支持,一批领军人才和优秀团队脱颖而出,众多高层次创新[ChuangXin]人才学成回国,形成了一支创新[ChuangXin]能力较强的基础[JiChu]研究[YanJiu]队伍。
全社会科研投入的高速递增,我国[WoGuo]科研“硬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科研设施和实验平台建设不断优化。 但不可否认的是,科研“软环境”的种种问题却抑制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上升为科技发展的主要障碍。
人们逐渐意识到,“创新[ChuangXin]土壤最重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创新[ChuangXin]文化架设、解决深层次的体制和文化问题已成为推动我国[WoGuo]基础[JiChu]研究[YanJiu]健康发展的紧迫任务。
“钱学森之问”仍拷问着国人。张先恩说,必须进一步改进科技评价,加强学风建设。弘扬“大胆质疑”、勇于创新[ChuangXin]的科学精神,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摈弃浮躁、潜心研究[YanJiu]的科研环境。
未来十年,我国[WoGuo]将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ChuangXin]道路,遵循科学发展规律,加强基础[JiChu]研究[YanJiu];坚持以人为本,大力营造有利于创新[ChuangXin]的土壤和文化,推动科学研究[YanJiu]、人才培养与基地建设全面发展;大幅提升原始创新[ChuangXin]能力,力争使我国[WoGuo]基础[JiChu]研究[YanJiu]整体水平在2020年进入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