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大国崛起 > 中华崛起 >
端午节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是中国叫法最多的节日--中国年鉴网
新华社天津6月5日电(记者 周润健)6月6日迎来端午节[DuanWuJie]。民俗专家[ZhuanJia]说,端午节[DuanWuJie]在中国[ZhongGuo]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是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的节日。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来华[LaiHua]介绍说,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ZhongGuo]的传统节日端午节[DuanWuJie],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始于中国[ZhongGuo]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2008年被国家设定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
王来华[LaiHua]说,据统计,端午节[DuanWuJie]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20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端午节[DuanWuJie]、端五节、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蒲节、龙舟节、解粽节、粽子[ZongZi]节、诗人节、女儿节、浴兰节、龙日、地腊等名称。
“有些名称由于不经常使用,很少被人们知道。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王来华[LaiHua]说。
王来华[LaiHua]表示,关于端午节[DuanWuJie]的起源,史籍资料中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孝女曹娥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其中,当属纪念屈原说最深入人心。
民俗专家[ZhuanJia]表示,中国[ZhongGuo]民间过端午节[DuanWuJie]较为隆重,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插艾草,赛龙舟,吃粽子[ZongZi],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习俗已难觅踪影,如饮雄黄酒等。目前比较普遍的习俗活动是赛龙舟、吃粽子[ZongZi]、佩香囊和插艾叶菖蒲,其中,吃粽子[ZongZi]最为普遍。
民俗专家[ZhuanJia]说:粽子[ZongZi]被正式定为端午节[DuanWuJie]食品是在晋代
新华社天津6月5日电(记者 周润健、蔡玉高)6日是端午节[DuanWuJie]。端午节[DuanWuJie]的饮食习俗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吃粽子[ZongZi]。民俗专家[ZhuanJia]表示,粽子[ZongZi]被正式定为端午节[DuanWuJie]食品是在晋代,它是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吃粽子[ZongZi]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ZhongGuo]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和东南亚诸国。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来华[LaiHua]介绍说,粽子[ZongZi]最初是用作祭祖及神灵。从粽子[ZongZi]的古称“角黍”可溯其源。“黍”原为中国[ZhongGuo]北方的一种农作物,五月成熟。古人用菰叶包上黍米,成为类似祭坛上牛头的形状,作为祭品,称“角黍”、“角粽”。东晋范注《祠制》中说:“仲夏荐角黍。”说明当时有夏至以角黍祭祀祖先神灵的习俗。
民俗专家[ZhuanJia]表示,粽子[ZongZi]作为祭祀用品,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但粽子[ZongZi]被正式定为端午节[DuanWuJie]食品,则是在晋代,这一时期,包粽子[ZongZi]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了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ZongZi]称“益智粽”。
到了唐代,粽子[ZongZi]已成为节日和民间四季出现于市场的美味食品。粽子[ZongZi]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元代时,粽子[ZongZi]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芦苇叶包的粽子[ZongZi],附加料出现豆沙、松子仁、枣子、核桃等,品种更加丰富。
明清两代,粽子[ZongZi]更是作为一种吉祥食品。相传,那时凡参加科举考试的秀才,在赴考场前,要吃家中特意给他们包的细长像毛笔的粽子[ZongZi],称“笔粽”,取其谐音“必中”,为讨吉言口彩。另一说法,这种“笔粽”吃到肚里,考场答卷,可妙笔生花。
王来华[LaiHua]表示,如今,粽子[ZongZi]与正月的元宵、中秋的月饼一起,被称为中国[ZhongGuo]的三大节令食品。每年五月初,很多家庭都要浸泡糯米、洗粽叶、包粽子[ZongZi],其花色品种繁多。
民俗专家[ZhuanJia]说:端午节[DuanWuJie]最早是作为祛除病疫、驱邪禳灾的节日流传
新华社天津6月5日电(记者 周润健、蔡玉高)6月6日迎来端午佳节。民俗专家[ZhuanJia]说,在古代,五月俗称“恶月”、“毒月”,五日又称“恶日”、“毒日”。五月初五为恶月恶日,这是人们最忌讳的。因此,这个节日最早一直是作为祛除病疫、躲避兵鬼、驱邪禳灾的节日流传下来的。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来华[LaiHua]介绍说,端午在古时被认为是毒日和恶日,因此,旧时过端午节[DuanWuJie]以保健、避疫为主要原则,形成了插蒲草、艾叶,喝雄黄酒,拴五色丝线等驱邪避疫的特殊习俗。
艾草、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端午节[DuanWuJie]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剑,以艾作鞭,以蒜作锤,又称“三种武器”,认为可以退蛇虫、灭病菌、斩妖除魔、驱毒避邪。
王来华[LaiHua]表示,端午期间,时近夏至,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多雨潮湿,毒虫滋生,人最容易生病。因此,古人在端午节[DuanWuJie]悬挂艾草、菖蒲和蒜头的做法并非完全出于盲目崇信,确实可以避毒虫、消病毒、除恶气。
王来华[LaiHua]介绍说,雄黄,其色橙红,有解毒杀虫的功效,可治痛疮肿毒,虫蛇咬伤。俗信端午节[DuanWuJie]时有“五毒”之说,所谓“五毒”,指的是蛇、蝎、蜈蚣、壁虎和蟾蜍。民间认为,饮了雄黄酒便可以杀“五毒”。神话传说《白蛇传》中,白娘子饮雄黄酒,现出蛇身的原形。因此,民间便认为蛇、蝎、蜈蚣等毒虫可由雄黄酒破解。
五色丝线,古俗名称避兵缯、朱索等。早在东汉应劭著《风俗演义》中就已经记载,把它系在臂上可避除兵鬼、不染病疫。因此,每年端午节[DuanWuJie]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上五色丝线。
王来华[LaiHua]表示,在今天看来,古人的这些防病防疫措施和方法显得落后和原始,甚至还带有迷信色彩,但它却体现出了古人驱邪禳灾的美好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