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入刊,辉煌成就永载共和国史册! 入刊咨询热线: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联系人:刘雪、杨靖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情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汇同中国国情手册编辑部共同主办,并由北京政研院具体承办,旨在通过平面与网络互动,帮助领导干部轻松了解我国情况,牢记国情,科学发展;同时选拔各行业、地区中的优秀典型,以便入编中国国情,树立国家典范。
中国亲稳网是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以帮助领导干部读懂读薄,安全面对互联网为宗旨,以亲稳舆论导向平台为基础为核心,以发掘汇报、舆情监测、维稳监测软件为龙头,以舆情发布、传播、推广、交流软件为重点,帮助各行业、地区、单位重点传播推广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同时动态监测负面舆情,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便共同营造领导亲民、基层稳定之良好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网站首页 > 大国崛起 > 中华崛起 >

生死朋友永不忘—记曾支持过中国革命的国际友人--国家史册

  

    新华社北京6月28日电

    新华社记者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怀着崇高理想,踏上战火纷飞的中国[ZhongGuo]大地,与中国[ZhongGuo]人民并肩战斗,谱写了一首首国际主义之歌。

    加拿大人白求恩,美国[MeiGuo]人埃德加·斯诺[SiNuo]、艾格尼丝·史沫特莱、马海德,印度人柯棣华,波兰人爱泼斯坦[SiTan],新西兰人路易·艾黎……他们来自五湖四海,经历各异,但他们共同拥有的,是投身中国[ZhongGuo]革命的激情,和对中国[ZhongGuo]真切的爱。

    斯人已逝,余音仍存。中国[ZhongGuo]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埃德加·斯诺[SiNuo]:“我爱中国[ZhongGuo],我愿死后把我的一部分留在那里,就像我活着时那样。”

    埃德加·斯诺[SiNuo],美国[MeiGuo]新闻记者。1936年前往陕北苏区访问,搜集了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次年写成驰名全球的杰作《红星照耀中国[ZhongGuo]》(中译本题名为《西行漫记》)。他是当时在中国[ZhongGuo]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记者,曾多次冒险营救我党领导人、地下工作者和革命学生,并宣传中国[ZhongGuo]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斯诺[SiNuo]的故居坐落在美国[MeiGuo]堪萨斯密苏里河以南的39街上,1905年7月17日,斯诺[SiNuo]出生在这里一栋普通的两层楼房里。记者在这里找到了斯诺[SiNuo]高中时的伙伴、现年105岁的老人查理·怀特博士。他回忆说,斯诺[SiNuo]年轻时是个喜欢新事物、爱冒险的人,他们两人在17岁那年甚至驾车到加利福尼亚的沙漠中探险。

    斯诺[SiNuo]一直幻想着周游世界。在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学习期间,院长威廉姆斯从这个年轻人身上看到了他探求未知世界的特质,鼓励他到中国[ZhongGuo]去。他中途辍学辗转来到中国[ZhongGuo]后,就此与中国[ZhongGuo]结下不解之缘。

    1936年,斯诺[SiNuo]在延安对中国[ZhongGuo]共产党的高层领导人毛泽东、朱德等进行了独家采访。1937年,《红星照耀中国[ZhongGuo]》英文版在伦敦出版。这是由外国记者撰写的第一本系统介绍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ZhongGuo]共产党人领导的中国[ZhongGuo]革命运动的专著,第一次向全世界传递了中国[ZhongGuo]共产党的声音。

    斯诺[SiNuo]影响了几代人。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温菲尔德说,《红星照耀中国[ZhongGuo]》不仅影响了中国[ZhongGuo]人,也影响了美国[MeiGuo]人。美国[MeiGuo]前总统克林顿到中国[ZhongGuo]访问前,就读了这本书。

    在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分校,斯诺[SiNuo]阅览室陈列着斯诺[SiNuo]的全部著作和手稿。据阅览室主任戴维德·布卓思介绍,研究人员利用阅览室的资料,撰写了五部有关斯诺[SiNuo]的著作。《红星照耀中国[ZhongGuo]》一书,是对历史的真实写照。即使是对当代人来说,也是认知中国[ZhongGuo]的一把钥匙。

    在斯诺[SiNuo]事迹的感召下,如今美国[MeiGuo]医生戴梦得·格雷博士夫妇在斯诺[SiNuo]的老家堪萨斯城建立了斯诺[SiNuo]基金会,这里陈列了斯诺[SiNuo]的照片和衣物,院子里还树立着斯诺[SiNuo]的铜像,供人们瞻仰。

    斯诺[SiNuo]逝世后,遵照其遗愿,他的一部分骨灰安葬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还有一部分葬在美国[MeiGuo]哈得孙河畔。他在遗嘱中写道:“我爱中国[ZhongGuo],我愿死后把我的一部分留在那里,就像我活着时那样。”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我总认为自己是中国[ZhongGuo]人民中间的一员,我仿佛已经生根在那块土地上了。”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美国[MeiGuo]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1929年初来到中国[ZhongGuo],1937年到延安,后赴抗日战场,到前线采访八路军、新四军,写了大量报道,还陆续写出了《中国[ZhongGuo]红军在前进》《中国[ZhongGuo]的战歌》等近800万字著作,被誉为“熟知中国[ZhongGuo]事实真相的、为数不多的作家之一”。

    美国[MeiGuo]曼哈顿下城纽约大学附近,有栋建于1928年的16层灰砖楼房,在车水马龙的闹市显得普通甚至有些落寞。上世纪40年代,史沫特莱就在这栋楼一间20多平方米的单间小公寓里,度过了离开中国[ZhongGuo]后的日子。

    在美国[MeiGuo]最大的网络销售商亚马逊网站上,人们依然可看到《中国[ZhongGuo]人民的命运》《中国[ZhongGuo]的战歌》《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这些史沫特莱的经典著作在销售,并有读者留言评价。对中国[ZhongGuo]感兴趣或是研究中国[ZhongGuo]抗日战争的美国[MeiGuo]人仍旧会阅读她的作品,感受她笔下中国[ZhongGuo]革命者的风采。

    史沫特莱的母校美国[MeiGuo]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档案馆网站上,至今仍能看到大量有关史沫特莱的图片资料、文稿和信件。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麦金龙是目前美国[MeiGuo]屈指可数的对史沫特莱有着深入研究的学者。他说,史沫特莱在当时美国[MeiGuo]及世界左翼人士中非常著名,她经常在广播电台发表演讲,她与当时在美国[MeiGuo]的中国[ZhongGuo]知识分子有大量接触,包括老舍、董必武、陈翰笙等。

    史沫特莱对中国[ZhongGuo]革命的支持远不仅限于战地报道。她1938年成为中国[ZhongGuo]红十字会志愿人员,参与动员和组织白求恩、柯棣华等外国医生来华支援中国[ZhongGuo]抗战,并与宋庆龄等人结下深厚友谊。

    史沫特莱一直献身于中国[ZhongGuo]的革命事业,其作品中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对参与中国[ZhongGuo]革命的普通中国[ZhongGuo]民众的挚爱和深情。她写道:“我到过很多国家,但无论到哪儿,我总归是一个外国人。只有当我在中国[ZhongGuo]的时候,不感到自己是一个外国人。不知是什么缘故,在那,我总认为自己是中国[ZhongGuo]人民中间的一员,我仿佛已经生根在那块土地上了。”

    柯棣华:“我志愿加入中国[ZhongGuo]共产党。”

    柯棣华(原名德瓦卡纳特·尚塔拉姆·科特尼斯),印度医生。1938年9月随一支小型医疗队来到中国[ZhongGuo],1939年2月抵达延安,随后到八路军总院工作。1941年1月,他担任了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长。柯棣华被亲切地称为“贴心大夫”和“黑妈妈”。

    位于孟买中心城区的G.S.医学院绿树掩映,柯棣华曾经在这里学习过,走在人流不息的校园,已难寻柯棣华当年的足迹。记者在学院入学学员花名册上找到了柯棣华的名字。据说,在该学院博物馆中仍存有柯棣华当年上解剖学课时所用的针具。 柯棣华的三妹马诺拉玛·科特尼斯向记者展示了柯棣华在参加援华医疗队面试后写给家人的信,信中说:“我知道这次去中国[ZhongGuo]面临失去生命和工作的风险,但与能够医治抗日受伤士兵相比,这些都不算什么。”

    柯棣华到中国[ZhongGuo]后,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工作方式和抗日根据地人们一起生活和工作的状态给柯棣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他产生了入党的愿望。1942年7月7日,抗战五周年纪念日,这位印度医生站在党旗下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ZhongGuo]共产党”。

    由于积劳成疾,1942年12月9日,柯棣华在写讲义时突然发病,不幸逝世,年仅32岁。毛泽东主席为柯棣华大夫的不幸早逝题写挽词:“印度友人柯棣华大夫远道来华,援助抗日,在延安华北工作五年之久,医治伤员,积劳病逝,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

    在印度,柯棣华的事迹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拍成电影。1993年12月9日,印度官方发行柯棣华纪念邮票。在柯棣华的故乡绍拉普尔,有以柯棣华名字命名的医院和公园,占地约一英亩的柯棣华纪念馆已基本建成,并计划在今年正式投入使用。具有东方传统风格的柯棣华故居除了还原柯棣华当年生活的情形外,还展出了柯棣华在中国[ZhongGuo]工作和生活的图片。这里还将拥有一个中国[ZhongGuo]针灸培训室、一个汉语培训室和一个图书馆,图书馆将收藏所有与柯棣华有关的书籍和中国[ZhongGuo]传统医学的书籍。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SiTan]:“在历史为我设定的时空里,我觉得没有任何事情比我亲历并跻身于中国[ZhongGuo]人民的革命事业更好和更有意义。”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SiTan],中国[ZhongGuo]籍波兰人。抗战时期曾以美国[MeiGuo]合众社、《纽约时报》、《时代》杂志和联合劳动新闻社记者的身份访问延安,并采访中共主要领导人。他著有《人民之战》《中国[ZhongGuo]未完成的革命》《西藏的转变》等许多反映中国[ZhongGuo]革命与建设的优秀作品,为推动中国[ZhongGuo]的对外传播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你看,这就是当年国民党政府发给艾培的战地记者证。”艾培,是中国[ZhongGuo]革命见证者和参与者伊斯雷尔·爱泼斯坦[SiTan]的昵称,很多中国[ZhongGuo]人也喜欢以艾培来亲切地称呼这位与中华民族共历患难的老朋友。

    爱泼斯坦[SiTan]的妻子黄浣碧女士在北京西郊的家中向记者展示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发给爱泼斯坦[SiTan]在中国[ZhongGuo]进行采访报道的授权证明。记者证泛黄的照片上,爱泼斯坦[SiTan]风华正茂,目光热情而又充满智慧。

    爱泼斯坦[SiTan]1915年4月生于华沙一个犹太家庭,1917年,他随父母移居中国[ZhongGuo]。16岁时,他在《京津泰晤士报》开始新闻报道工作。1937年7月7日,随着卢沟桥的一声炮响,爱泼斯坦[SiTan]开始了他在中国[ZhongGuo]的战地记者生涯。

    天津、南京、武汉、广州、香港,爱泼斯坦[SiTan]经历的这条战地报道路线,也正是日军的侵略路线。黄浣碧说:“犹太人遭受迫害的历史让艾培从小就同情遭受列强欺辱的中国[ZhongGuo]人民。”

    新中国[ZhongGuo]成立后不久,爱泼斯坦[SiTan]从美国[MeiGuo]绕道波兰返回中国[ZhongGuo]工作,参加新中国[ZhongGuo]对外宣传杂志《中国[ZhongGuo]建设》(后更名为《今日中国[ZhongGuo]》)的创办工作。1957年,爱泼斯坦[SiTan]加入中国[ZhongGuo]国籍,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ZhongGuo]人,全身心投入到中国[ZhongGuo]的建设之中;1964年,爱泼斯坦[SiTan]做出人生又一个重要选择:加入中国[ZhongGuo]共产党。

    除主办杂志和参政议政,爱泼斯坦[SiTan]还担任过中国[ZhongGuo]福利会副主席、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中国[ZhongGuo]国际友人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ZhongGuo]翻译协会名誉会长、中国[ZhongGuo]工业合作协会国际委员会名誉副主席等职务。

    “艾培是个比中国[ZhongGuo]人还中国[ZhongGuo]人的人,他热爱中国[ZhongGuo],热爱中国[ZhongGuo]人民,他真的是在以一种‘主人翁’的姿态,本着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做人、做工作。”谈到爱泼斯坦[SiTan]的一生,黄浣碧这样说。

    爱泼斯坦[SiTan]在自传中说:“在我生命的夕阳余晖里,有人也许会问:你对于自己选择的生活道路是否后悔?在历史为我设定的时空里,我觉得没有任何事情比我亲历并跻身于中国[ZhongGuo]人民的革命事业更好和更有意义。”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网,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6号 中国年鉴网提供入编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征订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助您载入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