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大国崛起 > 中华崛起 >
中国“蛟龙” 深海传奇——访海洋局副局长王飞--国家年鉴
中国“蛟龙” 深海传奇——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突破5000米之际独家专访国家海洋局副局长、
“蛟龙”号海试领导小组组长王飞
新华社北京7月26日电(记者 罗沙、余晓洁)26日,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冲击5000米深海,缔造我国海洋科研新传奇。
海试成功之际,国家海洋局副局长、中国大洋协会理事长、“蛟龙”号5000米级海试领导小组组长王飞第一时间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独家专访。
记者:“蛟龙”号此次突破5000米,有什么样的意义?对我国海洋事业意味着什么?
王飞:“蛟龙”号此次突破5000米,代表了中国在海洋高科技领域的一种突破。这次海试成功,意味着我们可以达到全球70%以上的海洋深处。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太平洋约占海洋面积的一半,此次海试选择在东北太平洋区域进行,相比3000米级海试在南海进行来说挑战更多、困难更大。
目前,国外潜水器大多数都在浅于5000米的海域活动,“蛟龙”号5000米级海试的成功将为明年冲击世界纪录的7000米海试奠定基础。
大洋深处孕育着无穷的奥秘,探索海洋、认识海洋需要高科技手段作为支撑。“蛟龙”号5000米级海试的成功,将为研究人员提供更加精细的调查平台,为科学探索深海奥秘提供平台和技术支持,为寻找基础科学问题的答案打下坚实基础。
记者:在您看来,“蛟龙”号突破5000米深度的难度在哪里?我们的科研人员是如何突破这些难题的?
王飞:对深潜来说,耐压和密封是考验深海载人潜水器性能最重要的两个指标。在水下,水深每增加10米,压力就会增加1个大气压。当“蛟龙”号潜入水下5000米时,它承受着相当于500个大气压的巨大压力。就相当于在1平方米的面积上压上5000吨的重量。巨大的水压,不仅考验着潜水器的耐压能力,也考验着它的密封性能。
为了实现潜入水下5000米的目标,在完成3000米级海上试验返航之后,“蛟龙”号进行了一番技术改进。它的作业系统、绝缘检测系统、视频系统也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升级。现在,这艘长、宽、高分别是8.2米、3.0米与3.4米,空重不超过22吨的潜水器,已经有能力进入水下5000米的深处,并以每小时1海里的速度巡航。
此外,深潜是对潜航员身心双重考验。茫茫漆黑的海底,狭小拥挤的空间,阴冷潮湿的环境,不可预测因素可能带来的危险,长时间身处其中让人倍感压抑、烦躁,在5000米级的试验中,潜航员要在水下连续工作6-8小时,心理考验可想而知。
从技术角度上说,保障“蛟龙”号和潜航员安全问题的关键是处理好重量与浮力的关系。为此,“蛟龙”号进行了多种安全设计,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它可把携带的铁块、蓄电池箱、采样篮都扔掉,必要时可以抛弃机械手,“断臂”上浮。即使碰到最糟糕情况比如陷入淤泥,也有办法脱身,它的报警系统会发射浮标到海面,深潜试验母船可以及时跟踪施救。
记者:“蛟龙”号下一步的目标是什么?
王飞:挑战5000米深度成功后,“蛟龙”号计划将择机再次进行海试,并进行坐底,在海底进行一些科研考察工作,进一步验证潜水器性能。
此次5000米级海试成功后,搭载“蛟龙”号的“向阳红09”船将返回,而为此次海试担负保障警戒任务的“海洋六号”将继续在太平洋国际海底执行大洋调查任务。
但是,这次冲击5000米深度,是“蛟龙”号的“试验中的试验”。是继2010年3000米级海试成功下潜到3759米后,对一年以来我们对“蛟龙”号进行一系列升级改造的检验,海试的目的就是要发现问题,然后对“蛟龙”号不断进行完善。
潜水器下潜的深度只是一个数字,虽然这个数字全面检验了潜水器的各项性能,但仅仅下潜到某一深度,远远不是潜水器的全部功能。在接下来的下潜中,我们还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各项科研作业,检验各项设计功能。
记者:请介绍一下自从“向阳红09”船出发以来,各方如何支持载人深潜活动的。
王飞:“蛟龙”号此次5000米级海试是国家863支持项目,国家海洋局是组织实施部门。国家海洋局“向阳红09”船出发前,国家海洋局领导多次看望海试队员,鼓励他们树立必胜信心,并提出殷切希望。“向阳红09”船16日到达海试区域后,国家海洋局领导在北京通过视频形式对“蛟龙”号海试队进行了慰问。“蛟龙”号两次下潜期间,科技部和海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领导和相关人员非常关注海试进展,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海试的支持,并参加国家海洋局24小时在海试陆基保障中心安排值班,及时协调解决海试中的问题。
回想见证“蛟龙”号突破5000米深度的时刻,我的心情可以说是既紧张又不紧张。说紧张,是因为突破5000米的意义重大,是来自于对我国海洋科学技术发展的强烈自豪。说不紧张,是因为我始终对我们的科研人员和海试团队有坚定的信心。
必须强调一点,对于海洋科研装备来说,能作业才是最根本的。5000米也好,7000米也好,只是“蛟龙”号发展中的一个个深深的脚印。对“蛟龙”号这样的海洋高科技装备,我们的目标是“既要下得深,还要用得好”,这样才能真正为深海勘探科研服务。
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次下潜至5038.5米
图表:“蛟龙”5000米载人深潜海试成功新华社记者 高微 冯琦 编制
新华社北京7月26日电(记者罗沙、余晓洁)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北京时间26日6时12分首次下潜至5038.5米,顺利完成本次5000米级海试主要任务。
这个下潜深度意味着“蛟龙”号可以到达全球超过70%的海底。 >>>详细阅读
这是7月22日在北京国家海洋局“蛟龙”号海试陆基保障中心拍摄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模型。当日,由于海试区域海况突变,风浪情况不适合潜水器布放和回收,原定于北京时间22日凌晨进行的“蛟龙”号5000米级海试第二次下潜被迫取消。 7月21日,在东太平洋海试区域,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次下潜到4000米以下的深海。 新华社记者 余晓洁 摄
海洋局党局长刘赐贵慰问“蛟龙”号海试队队员
7月21日,由国家海洋局负责组织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完成了第一次下潜试验任务,最大下潜深度达到4027米。按预定计划,“蛟龙”号将于今天冲击5000米的下潜深度。由于海试区域天气状况无法达到下潜要求,冲击5000米下潜深度的计划被迫推迟。国家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赐贵,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海试领导小组组长王飞,国家海洋局办公室(财务司)主任(司长)李海清,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主任金建才、党委书记沈继刚,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主任王辉等,在北京通过海事视频对海试队进行了慰问。 >>>详细阅读
记者21日从国家海洋局“蛟龙”号海试领导小组获悉,北京时间21日8点,“蛟龙”号载人潜水器5000米海试在东太平洋国际海域试验区成功完成了第一次下潜试验任务,经现场指挥部最终确认,最大下潜深度达到4027米。 这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开始下潜任务(视频截图)。新华社发
海况恶劣 "蛟龙"号5000米级海试第二次下潜取消
新华社北京7月22日电(记者罗沙 余晓洁)记者22日凌晨从国家海洋局“蛟龙”号海试领导小组获悉,由于海试区域海况突变,风浪情况不适合潜水器布放和回收,原定于北京时间22日凌晨进行的“蛟龙”号5000米级海试第二次下潜被迫取消。
海试现场气象保障员苏博说,与往年同期相比,海试区域的副热带高气压位置明显偏南,造成这一海域风大浪高。目前海试区域风力达到6至7级,浪高达到2.5米,船只摇摆厉害,甲板站立困难,对潜水器安全布放和回收带来较大威胁。 >>>详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