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大国崛起 > 中华崛起 >
专家:中美共倡信心以提振双边合作和全球经济--国家年鉴
新华社北京8月19日电 美国副总统拜登访华期间,中美两国领导人多次提及“信心”这一关键词,释放对中美经贸合作及美国经济前景的积极信号。
19日下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会见拜登时指出,我们要发扬同舟共济精神,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落实双方达成的保增长促稳定共识,深化双边和二十国集团等多边框架内的合作,共同提振市场信心,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
中国专家认为,美方频频表达“自信”,源于美债危机后,经济状况备受关注,国际社会对美国经济信心不足;而中国表达对中美经贸合作和美国经济的信心,则是着眼于全球两大经济体和世界经济的长远发展。
共倡“信心” 世界才有希望
同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见拜登时,表示赞赏美方承诺采取负责任的财政、货币政策,努力减少赤字,保障投资安全。中方愿同美方加强合作,增强市场信心,维护国际金融稳定。
在当天上午举行的中美企业家座谈会上,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表示,美国经济向来具有很强的韧性和自我修复能力,相信美国经济一定会在应对挑战中取得更好发展。而拜登则表明对美国经济的强劲和活力充满信心。
专家认为,中美两个大国领导人宣告出的信心,来自对两国未来中长期发展的积极期待。中方也相信美国可以走出逆境,完成自身经济结构调整。
“中国表达对美国经济的信心,是在帮助全球,也是在帮助自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燕生说,“只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起信心,这个世界才有希望。”
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马振岗说,自从美国信用评级降级以来,股市发生震荡。在当前世界金融市场、经济形势存在不稳定因素的背景下,中美双方都要建立信心。
“美国反复强调信心很自然。而对中国来说,如果美元大幅度贬值,我们损失会很大。因此,建立信心有着重要意义。”他说。
美方拿出切实举措才能提振“信心”
近期,受美国信用评级被下调等因素影响,纽约等地股市犹如“过山车”。在华期间,拜登多次表示,世界经济稳定离不开中美两国合作,美方将确保在美投资和美元债务安全。
“美国说在美投资和美元债务是安全的,这是必要的。但光这么说还远远不够。”中国美国经济学会理事何伟文评价。
他认为美国更需拿出切实行动来保证安全。“归根结底,美国要把自身债务结构和经济搞好,采取增加税收、减少开支、缩小预算赤字,使经济获得持久发展动力等措施,才能提供根本的保证。”
专家同时表示,相较其他国家而言,美国的国债在偿债能力、变现成本上仍具有优势。在美债危机的背景下,中方可在增加对美投资同时,加大对美高技术产品的购买以降低风险。此外还应提升经营管理能力,避免美元资产购买力的下降。
中美需助推经贸合作新模式发展
相对30多年前,中美传统合作模式有了根本性改变,不再是由美国提供资金和技术,中国提供劳动力、资源和市场的合作模式。
何伟文表示,中国已从商品输出大国逐步演变成资本输出大国,对美国、对全球都是如此。为适应这一变化,中美双方都应努力。一方面中国要加大对美投资,二来美国要欢迎中国的投资,在政治上、市场上都采取行动,更大程度向中国投资开放。
专家认为,中美双方应更加着眼于企业、地方、基层,实实在在地捕捉合作机会。两国企业在能源、基础设施、环保、生物医药、金融服务、中小企业等领域存在巨大合作机会。
“中美企业加强合作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美国90%的就业岗位都是中小企业创造的,合作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所长袁鹏说。
何伟文同时认为,目前美方在适应两国经贸新模式方面还有待改善。首先,美国要增加对中国企业的了解和互信,“不能一看到国有企业,就视其行为是政府行为,怀疑其抱有政治目的。这种思维太过时。”
“中美应开展合作,帮助两国企业,从市场调查、前期接触、项目落地到后期服务,都要做好‘一条龙’服务。”何伟文说。
专家同时认为,在中美经贸合作过程中,难免会经历竞争、摩擦,甚至龃龉,但共同利益总是大于分歧,双方需要用包容的心态看待各自发展与合作。
“比如美国压人民币升值,认为这样就能解决自己国家的就业问题。这种态度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没有包容性。”何伟文说。
习近平19日在中美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也为两国在经济领域之间的竞争提出了解决之道:“中美企业在合作与发展中当然也会有竞争,但这是相互促进、相互借鉴基础上的良性竞争,从根本上说是有利于双方共同发展的。我们愿意看到这种良性竞争带来的互利共赢。”(参与采写:孙奕、侯丽军、吕秋平、彭侃、李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