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入刊,辉煌成就永载共和国史册! 入刊咨询热线: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联系人:刘雪、杨靖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情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汇同中国国情手册编辑部共同主办,并由北京政研院具体承办,旨在通过平面与网络互动,帮助领导干部轻松了解我国情况,牢记国情,科学发展;同时选拔各行业、地区中的优秀典型,以便入编中国国情,树立国家典范。
中国亲稳网是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以帮助领导干部读懂读薄,安全面对互联网为宗旨,以亲稳舆论导向平台为基础为核心,以发掘汇报、舆情监测、维稳监测软件为龙头,以舆情发布、传播、推广、交流软件为重点,帮助各行业、地区、单位重点传播推广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同时动态监测负面舆情,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便共同营造领导亲民、基层稳定之良好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网站首页 > 大国崛起 > 中华崛起 >

贵州623万人发生临时饮水困难:不缺水 缺的是水利--中国年鉴

  

    核心提示

    截至9月1日,贵州全省88个县市区遭受旱灾,2113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176万公顷,623万人、292万头大牲畜发生临时饮水困难,直接经济损失122亿元。记者在贵州旱区采访发现,干旱在贵州有些地方是“家常便饭”,这几年“连旱”更是给农业造成巨大损失,贵州怎样才能越过干旱这个“拦路虎”?又该如何科学规划农业发展?

    “做梦都在修水库”

    全省水利工程人均供水量,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9%

    日前,记者驱车行驶在贵州黔西县的山路,放眼窗外,干旱造成的景象令人痛心,农田龟裂,秧苗枯死,烟叶干卷,沟渠不见一滴水。

    停车走进一块玉米地,玉米叶枯得发脆,摘下一片,打火机一点就着;剥开玉米外皮,灌浆率只有30%。“这样的玉米,猪都不吃。”当地村民告诉记者。

    “说句实话,镇上每年下的雨不少,可是我们没大水库,留不住水啊,做梦都在修水库。”黔西县中坪镇镇长周成军说,镇上只有一座小二型水库,最多蓄水1万多立方米,年初水库就干了,不顶事,小山塘碰上今年的干旱就更不用说了。

    事实上,贵州年降雨量超过1000毫米,人们常说“天无三日晴”。然而,贵州却很“渴”,大部分地方年年要抗旱,原因是贵州地貌特殊,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高坡陡,土层薄,下的雨留不住,到了地下,造成“地表水贵如油,地下水滚滚流”的局面。

    “不缺水的贵州,缺的其实是留得住水的工程。”贵州水利厅厅长黎平说,贵州全省1896座水库中,没有一座大型水库,中型水库仅34座,平均3个县(市)拥有一座。全省水利工程供水量仅92亿立方米,人均供水量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9%。

    面对特大干旱,加上水利设施薄弱,要想减少农业损失,贵州很艰难。

    据贵州省水利厅统计,截至8月,全省水利部门所辖1.8万处水利工程蓄水总量为8.03亿立方米,较常年同期偏少23.8%。“水是农业的根,没有大水库多蓄水,抗起旱来的确有点黔驴技穷。”贵州水利厅有关人员告诉记者。

    记者采访旱区发现,水利设施有没有、好不好,对山区农村来说,差别相当大。

    铜仁地区石阡县白沙集镇有一个黑山沟水库,可蓄水172万立方米,虽然遭遇特旱,可这座水库还有20%的储水量,不仅镇里人饮用没问题,灌区内5000多亩稻田收成基本没影响。

    石阡县县委书记赵贡桥说,“这次干旱,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水利工程的重要性,贵州山区农业原本就脆弱,如果不搞好水利设施建设,更没有出路,我们已经在加快建设全县77处应急水源工程,加快修建农村小水窖工程,以发挥水利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

    今年,国务院批准实施《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其中,2011年至2020年,水利建设大中小微并举,投资954亿元,重点建设521处骨干水源工程,提高水资源调配能力和保障城乡安全饮水。

    旱情呼唤“节水农业”

    改变耕作传统,调整种植结构,种植损失养殖补

    采访中,记者发现,因为干旱,沿途许多树木都“耷拉”着。然而,走进贵州省兴义市则戎乡冷洞村,山上的金银花却长得精神抖擞,绿油油的一片,漫山遍野葱葱郁郁。

    “金银花可是村民的命根子,虽然今年大旱,可金银花是耐旱作物,要的水少,几乎没影响,又是个丰收年。”村支书朱昌国说,全村金银花种植面积达2224亩,产值近100万元,人均纯收入60%来自金银花产业,有的村民一年甚至能收入3万多元。

    朱昌国坦言,以前冷洞村民祖辈种玉米,然而村里石漠化极为严重,山上只长石头不长土,留不住水,逢旱即灾,几乎年年吃救济。“要不是改变了种植结构,冷洞村没有今天,算一算账,哪个划算很明显,一亩玉米收获几百斤包谷,顶多几百元收入,一亩金银花却有好几千元收入。”

    贵州没有平原,八山一水一分田,农业发展相对落后,种植结构也十分单一。因为土层薄,绝大部分山地用来种玉米,有的甚至从山脚种到山顶。然而“春种一大坡,秋收几小箩”,同时又造成水土流失,形成恶性循环。

    “看来真的应该换换脑筋,今年家里的玉米全绝收,损失很大,秋冬准备种蔬菜。”贵州安龙县兴隆镇排冗村风鸣组的乡亲们已经做好了改种蔬菜、冬洋芋的准备。

    针对目前严峻的旱情,为争取农业减产不减收,贵州省拟改种蔬菜139万亩,其他农作物119万亩。截至8月28日,全省已改种蔬菜37万亩,其他农作物45万亩。

    各级农业部门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共组织农业技术员19.1万人次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引导农民多种、种好,帮助农民转变种植观念。

    贵州省委、省政府要求,全省各地要顺应气候变化趋势,针对降水量逐年减少的状况,改变传统耕作方式,大力调整种植结构,科学规划产业结构,增强抵御天灾的能力,连片、成带发展耐旱特色作物,大力推进单个品种上规模、上水平,发展节水农业。

    8月30日,在贵州省榕江县忠诚镇锡庆村,到处是村民拍土改种、挑水灌溉的忙碌身影。

    锡庆村是榕江县旱情最严重的村之一,该村发动群众寻找水源,引水蓄水,补种改种,目前已改种洋芋、生姜、大豆等作物210亩。

    种植损失养殖补,贵州榕江县塔石乡党委书记石昌毕说,为弥补旱灾损失,增加农户收入,推动全乡养羊,乡里拿出10万元发展资金,设立养羊专项奖,奖励养羊重点户。“我们的目标是三年内实现全乡年出栏香羊1万只以上,把小香羊做成我们乡的大品牌。”

    “只有改变,才有出路。”石昌毕充满信心地说,“只种玉米、水稻肯定不行,要因地制宜发展多种产业,一旦遇到旱灾,我们就有足够的抗灾能力”。(记者 龚金星 汪志球)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网,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6号 中国年鉴网提供入编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征订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助您载入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