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大国崛起 > 中华崛起 >
定位科技发动机—透视山东省科学院十年改革路--中国年鉴
这个秋天刚刚来临,山东省科学院就获得全省科研单位人才目标责任制第一的荣誉,其所属的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也紧随省科学院、农科院、医科院之后列第四。
此前的6月24日,哈工大博士殷子强来到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所参加面试。“读博期间我就一直在关注这个单位,她科研能力非常强。”对于这场面试,他准备了很久,显得志在必得。
事实上,这一天与他同场竞争的还有50多名博士,其中不乏清华、北大、浙大等知名高校的博士们。
是什么使得山东省科学院产生如此大的吸引力?山东省科学院党委书记李海舰清楚地记得:十年前,山东省科学院只有5名博士、50多名硕士,而现在博士已经增长到200多人,硕士达到500多人。在他看来,魅力不仅来自于山东省科学院的蓬勃发展,也来自于山东省委、省政府对于山东省科学院的极大信任和期望。
他透露,在山东省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重点区域开发规划中,都有山东省科学院的影子;备受瞩目的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经过山东省省长姜大明的直接拍板决策,由山东省科学院依托其下属的山东省计算中心负责建设和管理,项目总经费达到6亿元。
地方科学院大有希望
今年4月8日,来自中原大省省编办、发改委、财政厅和科学院等11人组成的调研小组来到山东。
他们就山东省科学院的科研平台建设、人才团队培养、科技示范企业培育等地方科学院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调研交流,并实地参观了山东省科学院的重点实验室、成果转化中心和科技示范企业。这是该省年内第二次来访。
为期两天的调研结束后,调研组成员感叹:地方科学院大有希望!
无论是山东省科技系统,还是外地调研者,他们看到了什么呢?
在济南市东郊,山东省科学院占地800亩的济南研发基地花团锦簇,新建的2万多平方米的研发大厦巍峨壮观。
在青岛市海滨,山东省科学院青岛研发基地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的三幢大楼主体已经完工,综合科研大厦年底即将投入使用。
在济宁高新区,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的研发大楼也基本建成,山东省科学院激光研究所将在年底入驻。
这还只是山东省科学院加速发展的见证,真正体现山东省科学院希望的则是一个个实验室、孵化器和示范企业正在迅速增长的创新力。以去年为例:
——新列国家和地方纵向科研课题137项,经费总额1.09亿元,其中国家级项目比上年增长50%。
——获得来自企业的横向科研课题215项,经费合同总额1.7亿元,比上年增长30%。
——示范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5.9亿元,比上年增长21%。
不仅如此,山东省科学院去年取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13项,授权专利、软件著作权、发布标准111项,发表论文512篇。尤其可贵的是,山东省科学院还发挥山东省最大公共科技服务平台作用,去年为2425家企业提供科技服务5716项,按照中科院统计方法计算,创造经济社会效益1950亿元。
整个“十一五”期间,山东省科学院承担的省级以上纵向课题426项,为“十五”的3.1倍;承担横向课题1071项,为“十五”的2.5倍;验收重要科技成果182项,授权专利314项,发表论文2009篇,新增博士和硕士230人,示范企业总资产达到8.27亿元,均比“十五”大幅度增长。
由此,山东省科学院的综合实力不仅跃居全国地方科学院前列,而且逐步成长为山东这个经济大省的“科技发动机”。
定位“科技发动机”
山东省要不要一个综合性的科研机构?这在十年前还是一个问题。面对来自省内外、院上下的疑问,山东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做出了肯定的决策,山东省科学院也用十年的实践,做出了肯定的答复。
“像山东这样接近一亿人口、八千多亿GDP的大省,建设一支类似于德国费劳恩霍夫协会、台湾工业研究院那样功能的,精干的专业科研机构和科研队伍,研究本省面临的区域性关键技术和科学问题是必须的。”这是2001年7月7日《科技日报》发表关于山东省科学院的改革报道的记述。
基于这样的判断,山东省委、省政府在地方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快速发展中不断加强对省科学院的基本建设、科研投入和政策指导,力图把省科学院建成山东省最大的对全省开放的综合性科技服务平台、高层人才集聚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国内外科技合作平台;成为一个具有符合现代科研规律和具有现代制度的综合性的科研机构。
2003年2月19日,刚刚担任山东省代省长的韩寓群走访省直单位的第一站选择了省科学院。其时,接待代省长、副省长、秘书长、科技厅长等一行的,是省科学院尚属简陋的会议室。代省长的光顾给省科学院这个全省科技人员最集中的大院平添了喜气和温暖,山东省委、省政府对省科学院乃至科学技术在山东发展中的价值判断,对这个大院未来发展及其在全省的定位发生深刻而长远影响。
其时,山东省经济总量已经达到10550亿元,位列全国第三。对此,韩寓群却发出了一连串的疑问:
“我们出口的产品一火车,人家出口的产品一提包,但我们一火车的产品却换不来人家一提包的产品。什么道理?”
“在一项技术开发出来之前,现在企业的水平很难具备较大的科研能力,但这个工作由谁来做?产学研结合必须要有强的科研单位。”
“现在有好多科研院所吃不上饭,这些院所职工的70%以上都是中级以上职称,你能说这些高智商的人的文凭都是骗来的吗?”
在那次讲话中,韩寓群代省长提出,对科技人员要创造两个条件,一个是工作条件,一个是生活条件。他说:“要为科技人员创造必要的生活条件,这个必要的生活条件是要高于一般人的,他们应该是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在后来的多个场合他一再强调,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要把科技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叫响,打出这个牌子,要让全社会都来关注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放到我们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来研究。”
山东省科学院的很多科研人员至今都还记得韩寓群的那次视察。而在山东省科学院负责同志看来,科学技术作为经济发展“发动机”的定位,也是对山东省科学院的定位,“至少,我们要做一只强有力的汽缸!”
在李海舰的记忆中,省政府确定给予省科学院6000万元拨款的决策过程更让他感到省委、省政府对山东省科学院的支持和期待、更感到责任重大。
2000年,经过再三考察,山东省决定与白俄罗斯合作,在山东省科学院建立中白高科技园。但省政府在以“市场之手”运作还是“市长之手”支持问题上出现分歧。在2001年7月25日的省长办公会上,山东省科学院在向省长们汇报之后,会议意见出现分歧:有的认为,这个平台应该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到市场上找钱。有的则认为,公共研发平台属于市场失灵的地方,市场的路子难以走通,政府应该给予支持。”
相持不下时,省长表态,支持的声音占了上风。6000万元拨款就此敲定。
今天谈到这个项目时,李海舰可以放松的莞尔一笑,但孰知在当时这是山东省科学院至关重要的6000万元。
依托这一创新平台,山东省科学院先后承担了30多项中白、中俄、中乌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带动了山东省科学院综合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带动了全省与独联体国家科技合作的发展,为山东省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7年后,温家宝总理访问白俄罗斯期间,还专门以此项目作为案例,提出:“中白两国要以济南中白科技园的成功合作为起点,鼓励双方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联合生产,联合研发,共同开拓市场,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的建议。(记者 王延斌 魏东 孙明河 通讯员 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