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大国崛起 > 中华崛起 >
风雨一甲子 崇文兴盛世:中央文史馆60年发展足迹--国家年鉴
新华社北京9月6日电(记者 崔静)符定一、柳亚子、章士钊、陈寅恪、齐白石……这些耳熟能详的人物,都曾有一个不太广为人知的身份——中央文史馆馆员。
在距离天安门广场500米远处的地方,有一栋典雅别致的欧式建筑。1909年前后,这里曾是荷兰驻华使馆;如今,中央文史馆就坐落在这里。庭院里优雅肃静,与大门外的车水马龙判若两个世界。
从1951年创立至今,中央文史馆已走过60年风雨历程。从建国初期的兴旺到文革十年的沉寂,再到改革开放时期的恢复发展,站在新世纪的中央文史馆,依然保持着“敬老崇文”的办馆宗旨,以其深厚的底蕴影响着国家的学术发展和文化进步。
包容的智慧
中央文史馆的筹建可追溯至新中国成立之前。北京解放前夕,毛泽东在石家庄对他的师长符定一先生说,共产党对德高望重、生活困难的老学者的生活应有一个安排,要设一个机构。中央文史馆的筹建由此摆上日程。
1951年7月29日,由毛泽东直接定名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史研究馆”宣告成立。时任政务院总理的周恩来聘请符定一为首任馆长,叶恭绰、柳亚子、章士钊为副馆长。此后,由国务院总理向中央文史馆馆长、馆员颁发聘书的传统延续至今。
“文史研究馆这样一个敬老崇文的政府机构,是中国特有的,这个机构的设置既体现了中国的优良传统,也体现了一种具有很大包容性的政治智慧。”中央文史馆馆长袁行霈说。
60年间,政务院和国务院总理聘请了290位中央文史馆馆员,他们都是学术界和文化界“德、才、望”兼备的耆年硕学之士,其中有前清的探花、翰林、进士,有北洋政府的代总理、总长,有著名的学者、书法家、画家、诗人、社会活动家、文物收藏家,涵盖了各个领域的大雅宏达之士。
袁行霈介绍说,现在,中央文史馆共有馆员54位,平均年龄76岁,涉及文、史、哲、考古、民族、宗教、中医、书法、绘画、音乐、民俗、文学创作等众多领域。馆员们在各自的领域内从事教学、研究和创作,成果丰硕。
建言、治学两不忘
中央文史馆建立之初,馆员们也曾接受政府的咨询,但建言献策并没有作为一项职能确立下来。面对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需求,馆员们在治学之余,更加积极参政议政,以自己渊博的学识为依托,为国家发展出谋划策。
袁行霈说,近年来,为了给馆员们参政议政创造条件,中央文史馆设立重点课题,组织馆员深入调研。如组织部分中央文史馆馆员、国务院参事,联合地方文史馆,围绕国家文化安全这一主题,开展“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系列调研,提出的建议受到有关方面重视。
据统计,自2008年以来,中央文史馆向国务院报送的建议达40份。
此外,在馆员自愿参加的基础上,中央文史馆还组织完成了一批高水平的学术和文化项目。如出版了一套50册、近500万字的《新编文史笔记》丛书,编选出版了三本《崇文集》,编辑了馆员书画集《砚海联珠》和馆员诗选《缀英集》。
袁行霈透露,2008年,中央文史馆组织全国文史馆和馆外专家学者开始编纂大型丛书《中国地域文化通览》34卷,约1700万字,目前这部丛书已进入定稿阶段。
促祖国和平统一
6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北大厅里,由两岸知名画家共同绘制、长达66米的《新富春山居图》,铺展在3条折转衔接的长桌上。相较于元朝画家黄公望创作的《富春山居图》如今分藏海峡两岸这一事实,《新富春山居图》饱含两岸书画家期盼祖国和平统一的美好愿望。而创作这幅艺术巨制的动议,正是来自于中央文史馆及与其合署办公的国务院参事室。
近年来,中央文史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纽带,广泛开展海内外交流,始终致力于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袁行霈说,在全国文史研究馆的配合下,中央文史馆近年来举办了包括港澳台学者在内的国学论坛、有两岸四地学者参加的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研讨会等,并于2009年和2010年两次在台湾举办中国画展。
展望未来,袁行霈表示,中央文史馆将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和参谋服务意识,积极推动海内外文化交流,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发挥积极作用,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