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大国崛起 > 中华崛起 >
文化阳光暖民心: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显著--国家史册
推开窗扇可见碧波荡漾,走出馆门能在湖边读书。
在上海嘉定区,一座建筑面积达1.8万平方米的图书馆新馆——文化馆即将开馆,而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的嘉定博物馆新馆也接近完成,建筑面积8000余平方米的“韩天衡美术馆”正在动工。目前,处于城乡结合地区的嘉定区,各镇、街道文化设施实现了全覆盖,12个标准化社区文化活动中心、421个文化活动室、35个 “百姓书社”和20个馆外图书流通点分布全区。
金秋季节,天高气爽,鲜花芬芳,位于甘肃嘉峪关的酒泉钢铁公司图书馆坐满了职工。走进这里,楼虽不高,整洁的馆容、周到的服务却令读者感觉十分温馨;面积虽不大,却是职工最感亲切的文化家园。图书馆全部免费阅览,365天全天候开放,每日开馆10小时。
这样的文化馆、图书馆、文艺舞台,这样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目前在我国已经遍布各地,大剧院、歌剧院、音乐厅等各类各等级的演出场所也已经成为各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司长于群介绍,“十一五”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各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不断加大,设施体系逐步完善,公共文化产品日益丰富,服务方式和手段不断创新,呈现出蓬勃发展、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良好势头。
服务网络初步形成 事业经费不断增加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文化事业,所以,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到2009年底,全国共有县级公共图书馆2491个,覆盖率达到87.16%;县级文化馆2862个,覆盖率达到100%;乡镇(街道)文化站38736个,覆盖率达到94.8%,基本实现了“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可以说,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初步形成。
从中央到地方,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不断加大,使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得到了有力保证。“十一五”前4年,全国文化事业费总计超过900亿元,年均增幅25.28%。仅2009年,全国文化事业费就达到292.32亿元,与2005年相比,同比增幅118.44%。“十一五”以来,对城市和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的投入已实现“翻一番”,5年同比增幅分别达到110.24%和140.98%。人均文化事业费从2005年的10.23元增加到2009年的21.9元,同比增幅114.07%。而且,中央对地方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也日益增强,“十一五”前4年总计投入63亿元,是“十五”时期总和的8倍,其中仅2009年就达到29亿元。财政部还从2009年起,实施城市社区文化中心(文化活动室)设备购置计划,从2009年到2013年安排资金10.59亿元,补助中西部地区社区文化设施建设。
今年初,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成立,标志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制度设计走向成熟。
惠民工程丰富多彩 多数设施免费开放
各地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比例严重失调,曾经是我国文化发展的严重障碍,近些年,随着国家调控措施的加强、科学发展观的深入人心,这一状况已经得到明显改善,各种惠民文化工程逐步落实,公共文化设施大多免费开放。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正稳步推进,至2009年底,数字资源量达92.27TB(百万兆字节),基本建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2009年底,已建成1个国家中心,33个省级分中心,县级支中心达到2814个,覆盖率达到96%;乡镇基层服务点达到15221个,覆盖率达到44%。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广电系统实施的投入最多、时间最长、覆盖面最广、受益人数最多、人民群众最欢迎的一项系统工程,使广播电视综合覆盖水平明显提高,提供的广播电视节目内容越来越丰富。我国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从1997年的86.02%和87.68%提高到2009年的96.31%和97.23%。
“农家书屋”也是我国为解决农村人口阅读难而开展的公益文化事业,目前已经建有20多万个,遍及各地村寨,今明两年是建设的高峰期,将建成30多万个“农家书屋”,仅中西部地区就达20万个。
在加强基础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同时,改善和创新服务方式也成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2009年全国向社会免费开放的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达1447家,今年底,所有文化部系统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都将免费开放,中央专门拨付的财政补助经费已经全部到位。
据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司长于群介绍,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是文化部、财政部正在强力推动的重要文化发展措施,也是“十二五”时期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项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意义的工作。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在全国东、中、西部将创建一批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性、带动性、导向性、科学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目前已经确定了第一批示范区28个、示范项目28个,其示范引领作用十分显著。
面向大众服务基层 各地经验独具特色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全国各地都根据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推出了多种新方式,积累了大量新经验,让文化事业的发展多姿多彩,富有成效。
浙江台州市坚持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倾斜,以农村、社区和企业文化建设为重点,分别从网络设施、活动内容、制度保障三方面搭建立体式服务框架,先后制定农村、社区、企业三大类基层文化俱乐部建设总体规划,连续4年把文化俱乐部建设列入市委对各县(市、区)考核指标体系和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项目。
2008年11月以来,广西来宾市提出统一规划、整合资源、统筹推进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基本思路,用三年时间,在全市724个行政村,村村建立一个文艺舞台、一个灯光篮球场、一栋(科技文化卫生计生)综合楼,组建一支农民文艺队、一支农民篮球队,截至目前,除金秀瑶族自治县12个村地处半山腰无建设用地外,其他712个行政村建成了717个文艺舞台、752个灯光篮球场,130个村完成了综合楼建设,组建农民篮球队991支、农民文艺队807支,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的社会效应逐渐显现。
2008年,山西省提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达标率”这一全新命题,并纳入省委、省政府对市、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重点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两部分设置相关考核指标,各占总权重的50%。
近年来,北京市调整和优化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结构,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支点,同时兼顾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统筹规划。北京市面向基层倾斜资金,构建覆盖城乡的演出服务体系、电影服务体系、文化活动体系、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截至目前,仅图书馆服务一项,就已形成以首都图书馆为中心,20个区级图书馆、3个县级图书馆为地区分中心,270个街道(乡镇)图书馆、2408个社区(村)图书室为服务终端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实现了联合检索、联合编目、馆际互借和“一卡通”图书通借通还服务。(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