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大国崛起 > 中华崛起 >
兴酣落笔摇五岳——山东省文化体制改革巡礼--中国年鉴
泉城之夜,能容纳千人的济南人民会堂座无虚席。观众熟悉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悠然响起,舞台上的大幕缓缓拉开,一辆火车飞驰而来,十几名杂技演员上下翻飞,以高超的蹦床杂技来表现当年铁道游击队员的风采……这是《粉墨·红色记忆》今夏演出的最后一场。
《红色娘子军》、《智取威虎山》、《红灯记》,这些经典的艺术形象与杂技中的绸吊、柔术、车技、转毯等高难度动作嫁接,在《粉墨·红色记忆》中得到了全新的诠释。济南市杂技团团长邓宝金没有想到,他们这个原来只会在国际上拿金牌的杂技团,如今通过转企改制,把金牌变成了“金矿”。
像济南市杂技团这样拿过各种各样金牌的文艺团体,在山东比比皆是,如今乘着改革大潮,他们又经历着新的蜕变,创造着“兴酣落笔摇五岳”的辉煌。
比较中警醒,谋定而后动
跳出山东看,改革尤为迫切;跳出文化看,才能谋划改革的大格局
山东是文化大省、孔孟之乡,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新建成并于去年10月免费开放的山东省博物馆,我们看到,早在四五十万年前,与“北京人”同时代的“沂源人”就在齐鲁大地上生活着。距今6000年到4000年间,齐鲁先人创造了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而2000多年前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更是深深影响了中国。山东人和山东经济社会的各方面,都有着儒家文化的烙印,黄河文化、泰山文化、运河文化、滨海文化,无一不是源远流长。
山东也是一片英雄的沃土,有丰厚的革命文化积淀。作为全国著名的四大革命根据地之一,这里曾发生著名的孟良崮战役,有枣庄铁道游击队活动区;这里有感天动地的沂蒙精神,有无私奉献的齐鲁胸怀。
历史传统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这是优势,但有时也是劣势。守着丰厚的文化资源,山东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3.12%,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位次很不匹配。山东人有担当、重义气,但同时给人的印象又相对保守,瞻前顾后,似乎从不为天下先。
2003年,山东成为首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省。改革,在这个文化厚重的大省开始艰难起步,但更多的还是在等待观望。
观望是缘于害怕。大家总结有三怕,一是怕丢铁饭碗,二是怕丢退休后的保障,三是怕没有回头路可走。“如果推到市场上失败了,会不会连原来的阵地都丢了?”“现在至少逢年过节还能撑一台晚会,如果人都流失了,老百姓看什么呀?”“虽说是不破不立,可是破了没有立起来怎么办?”
在这样的观望中,许多原来与山东在一个起跑线的省市,跑到了前面。
各省都在发力,山东何去何从?环视周围的江苏、安徽等省,山东深刻认识到,早改早受益,大改大变化,真改真见效。
一场改革在大刀阔斧进行之前,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望,经过激烈的讨论,经过自我的沉淀,也是必然的过程。观念的碰撞,为的是下一步改得动,改得顺,改得好。
2010年7月,山东省召开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振兴大会。省委、省政府确立“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文化产业增加值翻两番,逐步成为支柱产业”的奋斗目标。这是山东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做出的全面部署,也是一次统一思想达成共识的大会。
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强调:“要像重视经济工作那样重视文化工作,像重视物质文明建设那样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像重视做强经济硬实力那样重视做强文化软实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如今不再只是诗词曲赋歌舞升平,它包括了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全新认识,包括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比翼齐飞,包括了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大会开了整整3天,所有的干部都被要求听会,一直到基层的每个乡镇,都进行了现场直播。
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守刚说:“我们是跳出文化部门、文化领域来看文化体制改革的。从国家发展的大格局来看,一个经济强省也要成为有与之相匹配的文化强省;从全省发展的历史脉络看,山东改革开放这些年,经济发展得最好的时候都是干部思想最解放的时候。哪个地方的改革意识最浓厚,哪个地方发展的步伐就会比别人快一些。文化体制改革也不例外。”
山东上上下下对于文化的认识比过去更全面、更丰富了。理顺了文化与市场的关系,文化的产业属性自然就受到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自然就受到尊重;搞清了文化的公益性,文化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就不成为问题;想明白了文化的先进性来自哪里,文化与科技的嫁接就变得顺理成章。
山东人不做则已,做就一做到底、一飞冲天。
如今也开风气先,兴酣落笔摇五岳
只有使被改革者意识到“早改早受益,晚改就被动”,“谁改革,支持谁”,改革才能势如破竹
这曾是一个沉重的事实。山东省118家国有文艺演出院团,全省文艺院团一年演出的总收入,还不到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江苏演艺集团这样顶尖演艺集团的一半。经营困难、依赖财政拨款、大多数县级院团没有固定资产积累,没有艺术再生产的投入机制,这种生存状态不改就是死路一条。
“茂腔一唱,饼子贴在锅台上,锄头锄到庄稼上,花针扎在指头上。”曾有民谣这样形容胶东人对于茂腔的痴迷。2006年5月,高密茂腔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家还没来得及高兴,就得知自己要转企改制。这意味着什么?
改制前的剧团资产负债率为60%,少演少赔多演多赔,不改也确实没有出路,但如何改?高密市文广新局局长邵春生说,当时决定改制时,最怕的是祖祖辈辈流传的茂腔在自己的手上给毁了。让他欣慰的是,政府并没有简单地将大家推向市场,而是设立了非物质遗产保护基金,每年30多万元,用于挖掘整理传统剧目。政府还出资百万元创立了茂腔少年班,培育后备人才。同时还大量购买演艺公司的演出,鼓励他们赴社区、企业、学校、广场推广茂腔艺术。
现在新组建的高密凤城演艺公司,打破终身制,实行全员聘任制,因事设岗,竞争上岗,以岗定薪,面向市场,从过去的养人变成养戏。文化部对于高密茂腔的改革非常赞赏,把经验向全国推广。
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山东省图书出版的改革开始得最早。中央要求山东省改制的21家出版社,已经全部完成转企改制,并且形成了山东出版集团、青岛出版集团等国有骨干文化企业。
在这批“航母”级别的出版企业运作下,“鲁版图书”独树一帜。但提及改革过程中的阵痛,山东出版集团总编辑张成新感慨万端,“改革不是演戏给别人看,涉及的是每个人的利益。过去都是一家人,用一把尺子来量,现在要转换身份了,我们必须做到以人为本,设身处地为每个人着想,这是决定改制是否成功以及成果能否巩固的关键。”当时他们请大家将自己的问题都列出来,归纳出40多种不同的情况,每一种情况都想方设法妥善解决,让每个人的利益都达到最大化。
如果说出版改革还有较好的基础,那非时政类报刊改革无疑是这次文化体制改革的另一块硬骨头。
我国的地市报刊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体制机制陈旧僵化,负债沉重,经营困难。一直敢为天下先的大众报业集团,通过实行资本联姻,在报业整合的道路上探索出一条务实而有效的模式。
2009年11月,大众报业集团与潍坊日报报业集团开展战略合作,双方共同出资组建潍坊晚报传媒有限公司,共同经营潍坊晚报。2010年9月,大众报业集团与临沂日报报业集团进行战略合作,双方以产权为纽带,共同出资组建山东沂蒙晚报传媒有限公司,并共同出资组建山东鲁南商报传媒有限公司。
这样的整合立刻产生了化学反应——潍坊晚报整合后第一年利润比整合前翻了近两番,广告收入同比增长50%;读者对报纸的认可度也显著提高,2010年底发行量增长1万多份。
大众报业集团与潍坊、临沂两市报业进行的战略合作,被新闻出版总署认为符合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大方向、符合报业改革发展大趋势,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
文化体制改革的“临沂模式”,在全国也叫得很响。
文化,在抓繁荣的同时,还必须抓管理。临沂改革文化管理体制,打造文化行政主体,探索出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的文化综合执法管理模式。他们整合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3家的执法职能,组建文化市场管理执法局,列为市政府一级局,以此统一全市的文化市场执法;同时归并市文化局、新闻出版局、广播电视局的管理职能,组建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合并广播电台、电视台等,组建市广播电视台,成为独立法人实体。改革达到了强化执法、统一执法,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目的,真正实现了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
刚刚在山东卫视播完的新《水浒》,继续了鲁剧的“走红”态势。2008年,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出品的《闯关东》播出,在全国掀起收视潮,成为7年来最热播的央视“开年大戏”,光是在央视的广告收入就超过了3亿元,被誉为中国电视发展的“最佳见证者”。
2008年12月31日,山东影视集团正式挂牌成立,集团以山东影视剧制作中心为核心,整合山东电影制片厂、山东广播电视艺术团、齐鲁电视音像出版社等优质资源,使山东成为重要的电视剧生产销售基地和有影响力的大型骨干影视文化企业集团。之后山东电视人推出的《南下》、《沂蒙》、《生死线》、《北方有佳人》等电视艺术精品,以鲜明的个性、丰富的内涵,创造了收视率的神话。
文化体制改革与其他的改革一样,也是调整生产关系和解放生产力的过程。人的问题解决好了,就会焕发出巨大的潜力。
会当凌“云”端,一览众山小
文化产业要形成规模,必须与高科技结合;提高科技对文化发展的贡献率,才能提升文化的竞争力
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运用电子出版、数字影视、网络传输等现代信息技术催生新的文化业态——这是山东省委、省政府的布局,也是山东各地市的共识。
文化创意、文化博览、动漫游戏、数字传输,这些新兴产业,必须有高科技的支撑。在这方面,山东是较早觉醒的。
7月7日,2011年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在青岛拉开帷幕。作为我国云计算、三网融合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龙头企业——浪潮集团自主研发的“媒体云”计算解决方案亮相电博展,吸引了世界各地参会者的关注。
浪潮 “媒体云”解决方案通过“云”与“端”的结合,构造了新型融合电视应用,为三网融合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服务能力,是浪潮“云计算”战略在广电行业的成功落地,它为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软实力,加快国内三网融合产业的发展进程发挥重要作用。人们羡慕地说,没有像浪潮这样的高科技企业的参与和贡献,山东广电领域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升级和转型。
如今,山东省17市和139个县(市、区)的广电网络通过整合,实现了人、财、物的交割划转和垂直管理,组建山东广电网络有限公司,整合后的山东省广电网络用户数达1700万,成为全国第一大网。通过浪潮集团的“媒体云”这一产品,济南广电顺利完成了市区60万有线电视用户的高清电视平移,用户可以在机顶盒上实现点播、回看、上网、读报等多种应用,实现了从“看电视”向“用电视”的转变,济南也因此成为全国首家采用高清双向机顶盒完成整体转换的城市。
泰山是一座由厚重的历史和文化托举起来的名山,泰安也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的城市。然而多少年来,这里的旅游业,一直都处在留不住人的尴尬状态。如今,两个融会了高科技的文化娱乐项目——大型实景演出《中华泰山·封禅大典》和泰山方特欢乐世界,让来到泰安的游客真正“一览众山小”,泰山的“半日游”也发展为“二日游”。
白天,游客可以到亚洲规模最大的高科技文化主题公园泰山方特欢乐世界游玩,去领略“飞越极限”时的震撼。亚马孙平原、金字塔、珠峰、长城、故宫……世界著名景观从你的鼻尖掠过,一览无余,真实刺激。这是拥有众多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企业深圳华强修建的第四代高科技文化主题公园。与美国的迪斯尼乐园不同,方特欢乐世界拥有更多中国元素,更多室内的高科技呈现和更多知识的普及。总经理梁俊才介绍,公园开业一年多,已接待游客60万人,营业收入过亿元。
入夜,游人还可以观看到以泰山天然山川为背景、以泰山历史文化为核心的视听盛宴,每年3月至10月,《中华泰山·封禅大典》每天奉献一场,为山东省打造“好客山东”旅游品牌开辟了新产品。
泰安在今年的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其文化产业以56%的速度增长,有媒体甚至称其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泰安样本。泰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连功说,在泰安,凡是文化产业的项目在审批上几乎一路绿灯,很多民间的资本都意识到,文化这个牌子名堂好,大家都愿意戴这顶帽。
近年来,山东省先后出台文化产业发展鼓励政策和文件20多个,各级普遍设立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总额已经超过3亿元。2010年起山东省财政列支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就达到7000万元。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外来资本投资兴建文化产业项目,逐渐形成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多元投入机制。
阳光照进每扇窗,齐鲁文脉更充盈
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改革的目的说到底是为人民谋幸福
因为一位智慧的老人梁漱溟,邹平县一直很出名。
1931年3月,梁漱溟在邹平县成立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知识分子几百人一起来到邹平开始了乡村建设,“与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粱菽麦黍稷下功夫”。文化惠及百姓,在邹平是有传统的。
如今的邹平,足以让梁先生欣慰——县里有了自己的文化中心,投资1.6亿元,地下1层,地上3层,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室内剧场和范公广场应有尽有;还建成了全国首家县级3D数字影院,2009年加入中影集团院线后,可以与北京同步看到最新的电影。
在邹平县,许多村子里的文化中心也颇有规模。在韩店镇东白村,记者看到,一幢小白楼矗立在村口,这就是东白村文化中心,是2009年投资300万元建造的,楼里既有农村书屋,又有电子阅览室、书法室和健身房。暑假里孩子们可以来上上网、看看书,农闲时老乡可以在这里打打牌、下下棋。邹平县广播电影电视中心主任高宝说,“文化中心正在成为一个大社区,现在农村的人口越来越分散,需要一个类似社区的文化中心来进行文化传播。”
文化惠民工程如春雨润花,次第绽放在齐鲁大地。青岛推出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数字电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公益文化阵地、政务网“五连线”模式,形成了文化资源共享、互动开放的良好态势。青岛的“五连线”模式,也在全国得到推广。
县县有馆(文化)、镇镇有站(文化),村村有院(文化大院)——这说的是烟台。过去的5年,烟台市文化建设总投入达到19亿元,这是烟台历史上公共文化投入最多的5年。
“和很多地方将文化设施拆移到新区不同,烟台市在城市的黄金地段盖了文化中心,这样百姓享受各种文化服务比较方便。从眼前看好像亏了很大,但从长远看,对城市发展很有益处。”烟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海涛介绍说,2009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烟台文化中心占地面积7.6公顷,总投入近10亿元,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大剧院、京剧院、青少年宫和图书城于一体。处在市中心黄金地段的这些服务设施正在成为城市最美丽的风景。
大剧院建起来了,高雅节目引进来了,可普通市民承担得起高票价吗?烟台市向市民推出了特殊的“经济适用票”——市财政每年拨款1500万元对剧院进行票价补贴,票价平均降幅超过50%。这一措施,使烟台大剧院的散票出票率高达68%。“过去烟台有好多乐迷是坐飞机到北京去听音乐会的,现在有些北京的乐迷飞到烟台来了。”
“文化权益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之一,文化惠民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十二五’期间要切实加大公共文化投入,大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如是说。
由于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山东省1369个乡镇已建成综合文化站1291个,8万多个建制村建成农家书屋34万多家,提前两年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目标。
提高生活质量,文化是显著标志;衡量幸福指数,文化是重要尺度。山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正力求让惠民阳光照进每一个窗口,将文化因素传递至每一个角落。
在山东采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齐鲁文化厚德载物,山东气魄海纳百川。
山东的文化发展蓝图已经绘就,到2015年,山东的文化产业产值达到5000亿元,占GDP的7%左右,年均增幅超过30%。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今天,山东的文化事业正在乘风破浪,文化产业更是百舸争流。“把山东建成思想基础巩固、服务体系健全、产业优势突出、发展活力强劲的文化强省”,这一共识已经写在山东人的心里,正在变成看得见的风景。(记者 温红彦 徐锦庚 杨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