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入刊,辉煌成就永载共和国史册! 入刊咨询热线: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联系人:刘雪、杨靖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情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汇同中国国情手册编辑部共同主办,并由北京政研院具体承办,旨在通过平面与网络互动,帮助领导干部轻松了解我国情况,牢记国情,科学发展;同时选拔各行业、地区中的优秀典型,以便入编中国国情,树立国家典范。
中国亲稳网是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以帮助领导干部读懂读薄,安全面对互联网为宗旨,以亲稳舆论导向平台为基础为核心,以发掘汇报、舆情监测、维稳监测软件为龙头,以舆情发布、传播、推广、交流软件为重点,帮助各行业、地区、单位重点传播推广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同时动态监测负面舆情,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便共同营造领导亲民、基层稳定之良好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网站首页 > 大国崛起 > 中华崛起 >

共同的缅怀与期盼--两岸学子关于辛亥革命的对话--中国年鉴

  

共同的缅怀与期盼
——两岸青年学子关于辛亥革命的对话

    新华社北京10月8日电(记者 陈玉明、李江涛、程士华、孙伟丽)百岁光阴能几许,一弹指顷去来今。

    回首百年前的那场伟大革命,追思百年来的那些梦想和传说,感受一个世纪以来中华儿女前赴后继的奋斗历程,两岸青年学子有着共同的缅怀与期盼。

    两岸青年学子,对辛亥革命虽有着各自的理解和阐释,但对革命先贤的深切缅怀、对民族复兴的殷切期盼,却有着共同心声。

    一心救国,义无反顾--辛亥革命的精神彪炳千古

    记者:辛亥革命已经过去100年了,你觉得这场革命离自己遥远吗?

    潘艳梅(清华大学法学院研究生):感觉有些遥远,毕竟已经过去一百年了,我们只能从历史书籍、电视和电影中了解当年发生的事情,这与亲身经历或者亲耳听亲历者讲述是不一样的感受。而且从我们出生至今,国家一直和平繁荣,难以体会到辛亥革命中的激情、热血。但是这场革命对历史的深远影响无法磨灭。

    王威凯(台湾静宜大学学生):就时间点论之,这场革命对于“90后”的我确实是一段遥远的史事,但若以革命所传承的精神意义,却是刻骨铭心,大有近在咫尺之感。其因在于,辛亥革命的成功不同于以往的江山易主、王朝颠覆,而是广大人民齐心冲破千年封建帝制的乌黑牢笼,建立民主政治的光辉转折点。

    记者:在你所知道的辛亥革命的故事中,哪件事让你印象最为深刻?

    姜薇(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黄花岗72烈士和林觉民的故事。尤其是林觉民的《与妻书》,不仅表现出他与妻子的伉俪情深,更表现出他一心救国、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这种精神很让我感动。

    王威凯:二次革命失败后,中山先生于1913年8月乘船自福建马尾抵达基隆,住在台北一家叫“梅屋敷”的旅馆里,并秘密会见了翁俊明、蒋渭水等抗日志士,还留下了“博爱”两字的条幅给旅馆主人。如今这家旅馆已成为“国父史迹纪念馆”。

    记者:你认为辛亥先贤的哪些精神最值得我们后人缅怀和承继?

    陈洁茹(北京科技大学在台交换生):我认为最值得继承的是那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在黑暗的社会环境下,革命先贤们敢于站起来,为民主自由抛头颅洒热血。将这种精神继承并发展下去就是对他们最好的缅怀。

    谢孟翰(台湾世新大学研究生):国父进行革命时决不放弃、坚持到底的执着精神特别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和继承。现在有些年轻人娇生惯养,遇到失败坚持又坚持的较少。不过,在没有网络、手机等通信工具的年代,我很好奇革命人士是如何集结起来进行革命的。

    民族独立,人民富裕--中华民族迈向新时代

    记者:辛亥革命实现了国内的民族平等,抗战胜利使台湾摆脱日本殖民统治,20世纪末,香港、澳门回归中国。对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奋斗史,你有怎样的感想?

    林亭廷(台湾东海大学学生):台湾被日本统治过,一些经历过那段历史的老人依然记忆犹新,和我们年轻人讲以前日本在台湾的故事,那个时候有多么的恐怖。比如,日本侵华时,一些台湾人被迫参加日本军队,还有一些台湾女性被迫充当慰安妇。

    陈洁茹:我们中华民族在走向复兴的路途中,虽然每一步都历尽艰辛,但我们的步伐不会因为困难而停止。现在的中国,不仅实现了民族独立,而且日趋富强。今天的成绩让我们更加期待中华民族的辉煌明天。“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应该成为我们这一代人时刻谨记的信念。

    记者:1905年同盟会成立的时候,口号是“驱除鞑虏”;辛亥革命之后,我们没有“驱除鞑虏”,而是实现了“五族共和”。从狭隘民族主义向民族团结演变,这对今天的中国和世界有着怎样的启示?

    高冀(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辛亥革命后,中国人能够提出“五族共和”,化解民族仇恨,这实在是很不简单、很了不起的事情。相形之下,很多国家在争取民族解放的过程中,往往要制造民族或种族仇杀,留下巨大的历史伤疤。这种情况到现在依然屡见不鲜。放眼全球,中华民族的包容和智慧很值得我们骄傲。

    谢孟翰:从“驱除鞑虏”变成后来的“五族共和”,是一种进步,这对今天的台湾岛内族群之争,也具有借鉴意义。具有文化差异的人群生活在一起,普通人关注较多的还是衣食住行,希望生活安定、社会稳定,对于政治上的意识形态的口号争论,并非人人都感兴趣。

    记者:孙中山先生非常重视民生,始终怀有“均富”的梦想,同盟会成立时就提出“平均地权”的口号。如今,我们在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面临哪些问题?

    陈洁茹:大陆这些年经济飞速发展,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也日渐完善,为老百姓带来了更多的实惠。但总体看,我们的发展水平还处在比较低的阶段上,特别是在改善民生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谢孟翰:在台湾,公众物质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吃得好、穿得暖,开始越来越重视精神层次的需求了。但是,贫富差距扩大是台湾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比如台北市一套房子两三千万台币,一个大学生毕业后要不吃不喝工作很多年才能买得起。

    记者:孙中山先生临终时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我们今天怎么看孙先生的这一临终遗言?

    陈洁茹:孙先生这句话不仅对当时具有很深的意义,就是在今天也非常有价值。“革命”可以有多重理解,实现民族复兴当然也是一场“革命”。在这条路上会有许多阻力和困扰,所以,我们这一代身上的任务很重。

    许佳容(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生,台北市人):现在两岸和平统一问题还没有解决,从某种意义上说,革命真的是还未成功。我们两岸的年轻一代还要继续努力,早日实现孙先生的遗愿。

    振兴中华,民族复兴--两岸青年学子共同愿景

    记者:台湾先贤蒋渭水先生有一句名言:“同胞须团结,团结真有力”。你认为两岸能从彼此的发展模式中学到什么?在团结协作方面可以做些什么?

    高冀:大陆和台湾同是中华文化土壤,在民主政治的发展中会有许多共性。

    许佳容:与大陆相比,台湾的人文素质和软实力方面具有优势。大陆值得台湾学习之处是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基础建设方面。近五年来,我每年都会来北京,每次来都感觉变化很大。

    谢孟翰:两岸可以合作办一些国际赛事,在协作中增进感情;在投资经贸领域,大陆人口多、消费潜力大,这些优势台湾是没有的;文化方面,文化创意一直是台湾的优势,随着华人在国际上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两岸可以通力合作把中华文化的亮点挖掘出来。

    潘艳梅:两岸可以深入进行文化交流,比如高校之间的学生交换,文化团体的演出以及一些寻根活动。我曾经有幸获得去台湾大学交换的机会,我发现很多台湾学生对大陆的认识还停留在改革开放之前。所以我认为只有深入进行文化交流,让彼此增进了解,才能增强双方的文化和民族认同感。

    记者:辛亥革命已经过去100年了。站在21世纪的今天,你对今后100年中华民族的未来怀有怎样的期待?

    蔡秉宪(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台北市人):现在两岸都面临不少社会矛盾,都需要变革。但对于偌大的中国,急速的转变不一定是好事。中国的进步与发展是两岸中国人共同的心愿。在纪念辛亥革命的同时,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能够对国家、民族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高冀:希望中国在各个方面比现在更好,能真正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希望民众生活得更加幸福,希望两岸能够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希望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网,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6号 中国年鉴网提供入编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征订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助您载入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