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大国崛起 > 中华崛起 >
让质量在发展中领跑--沪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调查--国家年鉴
新华社上海10月8日电(记者徐寿松 陆文军)43万出入境旅客、656万客流量、70余亿元销售额——“十一”黄金周里高含金量数据,凸显上海两个关键词:引力和活力。而这,正是观察上海经济的一个镜像。
今年以来,上海经济发展呈现新变化:放缓增速,调优结构,国际金融、航运“双中心”建设日新月异,三产成拉动增长的主动力;投资由量向质转变,向民生领域倾斜;出口服务贸易增长远超货物贸易。数据升降的背后,蕴含的是经济结构之变、质量之变。
“坚定不移谋发展,真情实意促和谐。”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强调,当前,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任务很重,要认清形势,坚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让质量在发展中领跑,上海“二次创业”已经再出发。
新态势:率先进入经济转型调整期
8%以上,这可能是今年上海经济增速的门槛,将低于史上“九五”至“十一五”开局年的增速。在东部省市经济增速集体回落的背景下,上半年上海GDP增长8.4%,在全国仅高于北京。
如何看待上海经济增速回落?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改委主任周波说,这既是传统增长模式积累矛盾的反映,也是主动调整转型过程的伴随现象,“可以判断,上海已率先进入了经济转型调整期。”
这是主动调整的结果。受制于土地、环境等资源压力,上海全力推进“创新驱动”,逐渐摆脱过度倚重投资驱动。突出表现是,今年,上海固定资产投资自1999年以来首次负增长,前8个月同比下降4.2%。由于执行严格限购政策,房地产开发投资整体回落,房地产行业增加值三产占比从2005年的14.6%降至8%以下。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主任黄融说,房地产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比重下降,是转型发展的成效。目前,上海加速推进保障房建设,其在住宅投资中的占比已逾30%。
这是转型升级使然。上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从年初的14%回落到8.7%,但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却同比增长16.9%,比全市工业增速高4.3个百分点。
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雄指出,“要冷静看待增速放缓这一现象,关键是处理好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问题”。上海从“十一五”以来一系列调结构措施客观上对经济增速产生影响,已淘汰落后产能2873个,主动“割舍”产值1004亿元。今年调整的重点项目就达34项。
上海市北高新园区是“转型上海”的一个缩影。这个地处上海闸北区的传统老工业区,如今30多家地区总部型企业纷至,全国唯一的“基础软件产业基地”和上海首个“云计算产业基地”落户,今年前7个月园区税收增长33%。区委书记方惠萍表示,依靠创新要素驱动园区升级,大大拓展了市场空间和区域经济的竞争实力。
转型开辟新天地。正是在结构调整中,“上海制造”向高端跃升。新能源成倍增长,云计算、物联网、节能环保等领域上半年产值增幅均超20%;工业能耗、水耗及工业园区单位土地产出都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主任王坚认为,如果说质量是金,效率是银,速度是铜,只有因时应势合理调处三者关系,才能得到更有价值的合金。让质量在发展中领跑,就是锻造“合金”。
新结构:三产成拉动经济增长主动力
数据显示,上海在经济增速减挡的同时,结构调整正在呈现积极变化。一个十分明显的迹象是:经济增长动力在发生转变,三产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今年以来,上海三产发展呈“5、6、7、8”格局:从业人员超过50%,增加值占比接近60%,三产投资和地方财政收入超70%,利用外资占比近80%。
上海金融、航运“双中心”建设显著提速。“新华-道琼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11年度上海在全球45个国际金融中心的排名升至第6位。上海港国际集装箱吞吐量今年有望首破3000万标箱大关;今年2月,上海机场货运量首次居全球第一。而在贸易功能建设上,上海关区进出口总额占全国近1/4,外高桥保税区生产总值、销售额、税收均占全国半壁江山。
“上海正在向更为国际化的大都市方向发展,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在加快提升。”大华银行有限公司副主席兼集团总裁黄一宗说。
与此同时,上海经济的投资结构也出现了新变化。上半年上海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猛增33%,而高耗能行业投资下降了39.5%,升降变化凸显了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轨迹。
经济结构优化带来的是“财源”结构更趋合理。上半年,上海三产财政收入占地方财政比重超过3/4。金融业、批发零售业等现代服务业、内需行业对财政贡献明显提高。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干春晖说,“这是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在财政收入结构上的反映,符合中央宏观调控的目标。”
新起点:“二次创业”再出发
苏黎世金融服务集团首席投资官沈文天毫不掩饰他对上海的青睐与信心:“十分看好!”他用一系列行动对此作了注脚:已在上海设立了苏黎世国际航运与金融研究中心,并将设立财产保险子公司。
无论是施耐德电气管委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赵国华,还是德国赢创工业集团董事长英凯师,对于“上海未来”无不一致看好,尽管它面临严峻挑战,转型发展期经济增速放缓,增长波动加大,产业新增长点培育尚在加强之中。
“拿出二次创业的勇气和信心,创新突破!”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指出,上海进一步突出经济发展的结构优化和质量效益导向,民生优先导向,生态环境改善和优化导向,法制化、市场化导向。
近来,围绕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形成服务经济为主产业结构的战略目标,上海市委、市政府已明确部署:正确处理好保增长、调结构、稳物价的关系,坚定不移地把工作重点放到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上来,追求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发展方式转变。
今年前6个月,上海共引进总部机构58家,为去年全年新增量的三分之二,外商累计在上海设立投资性公司约23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逾330家。这些数字折射出,上海正在巧用全球经济变化、发达国家中高端产业向外转移、全球产业链重新布局的趋势,发展总部经济、聚集领军人才,加强产业链高端引资引智。
聚焦功能性园区建设,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化瓶颈,探索建立体现转型发展成效的统计指标体系……种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今年以来,宝钢、中国商飞、国家电网等十多家央企,分批签约入驻黄浦江畔的世博园区。上海推进“创新发展”的核心功能区域建设在加速。
“上海在新的起点上加快二次创业。”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说。近30年经济增长轨迹显示,1978-1991年间,上海也曾经历过14年的经济低速发展期(年均增速7.3%,低于全国2个百分点)和城市功能调整期——由传统的工商业城市向经济中心城市转变;1992-2007年,通过改革开放、创业转型,上海经济连续1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平均增速超过全国2个百分点;眼下,上海再次进入经济转型调整期,咬紧牙关“二次创业”已成为上海干部群众的共同目标,上海经济再上新台阶“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