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大国崛起 > 中华崛起 >
让世界感知中国——记发展中的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中国年鉴
金秋十月,从非洲之角的毛里求斯穿越地中海的马耳他到欧洲的巴黎,从柏林经欧亚大陆到亚洲的乌兰巴托,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中国文化中心通过丰富多彩的国庆品牌活动,表达对新中国成立62周年的深深祝福。
1988年,首批中国文化中心在毛里求斯和贝宁落成。目前,中国政府已经在9个国家设立了中国文化中心,与20多个国家签署了设立文化中心的政府文件,更多的文化中心正在加紧筹建。
2010年9月,由文化部制定的《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发展规划》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十二五”专项规划名录。根据这一规划,至2020年,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将形成覆盖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传播和推广中国文化的网络,对外文化工作的主导性将进一步加强。
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次飞跃
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国逐步建成的8个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共举办文化活动近3000起,参加中心汉语、武术、舞蹈等各类教学培训的学员约3万人。2011年春节,8个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积极配合国内在全球发起的“欢乐春节”品牌活动,在春节前后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利用国内派出的团组,并充分调动当地资源,组织了50多场系列节庆活动。
“文化中心把中国文化送到当地民众的家门口,常态化开展各类文化活动,这是中华文化‘走出去’一次质的飞跃。”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说。
文化中心扎根当地,更好地服务大局,在特殊时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非典肆虐时期,人员交流处于停顿之际,巴黎的中国文化中心仍然照常开放;今年埃及发生骚乱,国内无法派遣团组赴埃及进行文化交流,开罗的中国文化中心照常对外开放;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毛里求斯、马耳他、首尔等中国文化中心播映了由韩国KBS拍摄的《变化中的中国共产党》等纪录片。
文化中心每年还举办“奖学之旅”等活动,把各个中心的优秀学员、当地的艺术家请进来,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参加“奖学之旅”的柏林中心学员诺伯特说:“我真的很喜欢这次活动,让我们通过中国文化联系在一起。”
为地方文化走出去搭建可靠平台
在法国,由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和巴黎中国文化中心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电影节今年年初在巴黎成功举办;在德国,国务院新闻办的“感知中国——亲水之城青岛图片展”在柏林的文化中心展出;在毛里求斯和贝宁,体育总局健身气功协会的教学培训大受欢迎。
2011年,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央地合作计划启动,参加该计划的各省市可以利用文化中心这一平台,有计划系统地推出自己的优秀文化。上海今年以来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开展了一系列高水准的文化活动,让上海在巴黎民众心中的印象更为立体,也更加深刻,同时促成上海与当地政府和文化机构的合作关系。
多年来,各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不间断地开展对外工作,活动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外交、艺术、教育、影视、体育、卫生、旅游、新闻出版等诸多领域,为国内文化领域各部门搭建了可靠的服务平台。
与此同时,通过海外中国文化中心这一平台,我国与世界各国在社会科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层的思想交流。据不完全统计,自党的十七大以来,众多中国社会科学优秀人才赴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举办讲座近160场,听众累计超过12000人。
持续推进国家间深层次交流
文化部部长蔡武说:“未来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其中重要一条就是要全面而非片面地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既包括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包括蓬勃发展的当代文化。”近年来,海外中国文化中心配合中国整体外交,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十一五”期间,中国文化中心的建设发展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近两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访问中多次视察文化中心。2010年至今,中国文化中心配合领导人访问多达14次。中国领导人在富有中国文化气息的环境里,与驻在国社会各阶层人士进行面对面的零距离接触,展现了中国政府和平、友好、开放、自信的姿态,深受到访国公众的欢迎。
随着中国文化中心在驻在国的影响不断扩大,驻在国政要出席中心活动的频率也明显增加。近两年来毛里求斯总统贾格纳特、总理拉姆古兰,贝宁国民议会议长纳戈,法国前总统德斯坦、前总理拉法兰,德国前总理施罗德等均出席了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的各种活动。
毛里求斯总统贾格纳特高度评价中国文化中心:“中国文化中心为在毛里求斯传播中国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心开办汉语、舞蹈、武术、烹饪课程,吸引了毛里求斯各族民众去了解中国文化,在此我要感谢中国政府、中国文化中心为毛中文化交流做出的积极贡献。”(记者 李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