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大国崛起 > 中华崛起 >
广东致力打造全产业链 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中国年鉴
新华社广州10月22日电(记者车晓蕙、赖少芬、黄浩苑)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经济大省广东近年来积极探索文化产业的全产业链建设,从投融资到项目对接、到交易平台、到消费市场,一个产业链条较为完整的文化产业体系已具雏形,文化与经济良性互动的“聚变”效应明显,文化产业增加值已连续8年位居各省、市首位。
产业链前端:治好“融资难”
“喜羊羊”被误认为上海出品一事,一直是广东动漫界心头之痛。“喜羊羊”品牌价值超过10亿元,被称为“中国最挣钱的羊”,是地道的“广东制造”,但初生的“喜羊羊”却因资金“断奶”差点夭折。关键时刻,“喜洋洋”得到上海文广集团的支持而红遍全国。
为治好“融资难”这个致命伤,广东从财政支持破题改革文化产业的投融资体系。2011年广东省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达到1.2亿元,预计2015年将达到4亿元的规模。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赖斌说,由于文化产品的价值难以量化评估,在起步阶段很难获得市场青睐。政府财政支持实际上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给文化产品权威担保和市场评估,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入。
在政府财政对投融资市场的“撬动”下,“抛砖引玉”的效果开始呈现,各金融机构加快了文化投融资体制的研究和开发。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等部门在全国率先下发了《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与繁荣工作实施意见》,多元化、多渠道的文化金融服务平台逐步建成。2010年以来,广东省文资办等文化单位分别与工商银行广东分行等四家银行签订“广东文化与金融战略合作协议”,广东省文化产业授信总规模已达1340亿元。
除了传统金融机构争相关注文化,广东还加快探索社会资金对文化产业的进入渠道。今年3月17日,广东文化产业第一只投资基金组建正式启动,整体规模为50亿元,将重点扶持文化企业兼并重组、股改上市、重点园区和重大项目建设等。
搭建多平台 促文化项目交易、对接
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文化机构长期面临的市场渠道窄、交流机制不灵活、交易方式匮乏等痼疾亟待破解。广东省近年来文化产业链条建设的一大着力点在于,让众多文艺机构和文化消费需求之间拥有有效的对接平台。
--中介服务平台。为解决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之间的障碍,深圳文交所和广东省南方文交所相继成立,两个文交所倾力打造供各类资本挑选的文化产业“项目池”,为文化产品信息沟通和点对点交易提供了平台。截至目前,两大文交所征集到的项目都超过4000个。
由于文交所具有较强的市场公信力,它所挑选出来的项目,容易得到资本市场的信任。电视剧《画皮》剧组就通过深圳文交所成功找到“婆家”。华澳资本创始合伙人刘宇说,目前市面上那么多项目,选择这个项目,一方面是基于对剧组团队的信任,另一方面,深圳文交所提出的以版权质押为核心的风险控制手段,使华澳以“固定回报”的方式来进行投资,投资风险降到了最低。
--博览交易平台。一直以来,文化产品走向市场的机制并不畅通,“产销脱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针对文化体制改革中的这一难题,广东通过打造深圳文博会、广州艺博会、中国(广州)演交会等大型展会平台,畅通文化产品的流通渠道,使很多文化产品在市场流通中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作为我国唯一一个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自2004年以来,深圳文博会已成为我国文化领域最具实效和影响力的展会,同时也吸引大量资金、项目、技术、人才汇聚深圳,成为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助力器”。到今年,深圳文博会已累计成交5025亿多元人民币,有力促进了中国文化产品交易。每届文博会都在“交易”二字上做足文章,“有实实在在的收获,能拿到订单”成为文博会吸引国内企业参展的内在动力。
深圳文博会将产业和经营意识带入文化领域,而另一个展会--“中国(广州)优秀舞台艺术演出交易会”(简称“演交会”),则将舞台艺术生产要素推到了市场前沿参与交易。2010年,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创新地首次推出“演交会”,展出数百个国家级精品剧目,涵盖舞剧、歌剧、话剧、地方戏曲、杂技等全国数十个剧种,并设立“演艺超市”,展出剧本、制作、演出、舞美、服装、化妆等演艺元素。今年10月7日,“演交会”上,广州大型舞台创意剧《西游记》北美巡演、民族芭蕾《梁祝》《黄河》中欧巡演等,再次帮助一批剧目成功“走出去”。
培育消费:为文化市场引入“源头活水”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赖斌介绍,在这方面,广东正在大力探索“文化消费补贴计划”和“国民文化消费卡工程”试点,对人民群众看电影、看戏、看有线电视和购买书籍与音像电子产品等基本文化消费进行补贴,拉动文化消费,从而建设文化服务的可循环消费市场。目前,文化消费计划已在广东一些地区开始探索试行。
2010年起,中山市启动了“爱心电影卡”工程,采用“政府补贴+企业购卡”形式,象征性收费1元/张的“爱心电影卡”,企业员工凭卡到指定电影院免费换取电影票观看电影;一些地方尝试对群众的基本文化消费进行直接补贴。从2011年起东莞市桥头镇连续5年、每年安排1000万元作为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只要有当地户籍或居住证,就能享受到每人上限200元的“文化消费补贴”;而作为广东省首个“文化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佛山市南海区也于今年开始试行“文化消费补贴计划”,通过对文化产品的供给方给予补贴,引导群众培养良好的文化消费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