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大国崛起 > 中华崛起 >
《决定》解读:要重视发现和培养社会文化人才--国家史册
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解读:为什么要重视发现和培养社会文化人才,
对非公有制文化单位人员评定职称、
参与培训、申报项目、表彰奖励同等对待
新华社北京1月29日电 社会文化人才是我国宏大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决定》关于重视发现和培养社会文化人才的总体要求,我们要从以下3个方面加深认识。
第一,重视发现和培养社会文化人才,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客观需要。五千多年来,中华各民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文化发展依靠人民,就是在社会生活中重视发现社会文化人才,在文化改革发展实践中重视培养社会文化人才。在新世纪新形势下,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仅靠专业文化工作者不够,还必须调动成千上万社会文化人才的积极性。为此,《决定》在部署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时强调,“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发挥作用”,为深刻认识社会文化人才重要作用明确了方向。我们必须重视和统筹社会文化人才资源开发,重点关注民营文化企业和民间文化人才,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为广大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者提供广阔舞台,充分发挥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
第二,充分发挥非公有制文化单位在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中的作用,必须在体制环境和人才制度方面一视同仁。《决定》在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时,强调发挥非公有制文化单位和社会文化人才的积极作用,提出一系列新举措,一是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二是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支持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三是在国家许可范围内,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四是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强行业组织建设,健全中介机构。上述改革措施,将深入涉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单位所有制关系格局调整及文化管理体制创新,《决定》的一大政策创新,是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在投资核准、信用贷款、土地使用、税收优惠、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对外贸易和申请专项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营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和法制环境。为此,在非公有制文化单位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上,也迫切需要相应的政策配套。
第三,重视发现和培养社会文化人才,实施相应的同等对待政策,体现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现实需求。在全国文化领域现有1400万人才资源总量中,纳入统计的民营文化企业和民间文化人才资源约占2/3,若加上其他各类社会文化人才,业已形成一支庞大的人才队伍,这是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我国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新的文化产业格局的新形势下,国有文化单位的贡献将集中体现为发挥骨干作用和确保核心竞争力等方面,而文化领域的非公有制企业和新社会组织,越来越成为激励大批社会文化人才就业创业的广阔天地,这些文化单位要想吸引和用好人才,关键在于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势必需要国家政策更多支持。为此,《决定》强调“对非公有制文化单位人员评定职称、参与培训、申报项目、表彰奖励同等对待”,其中文化领域职业资格制度的建立、职称评审改革的深化、表彰奖励制度的完善,都应涵盖社会文化人才,政府实施的文化人才培养计划及工程项目,也须统筹考虑社会文化人才。这是具有长远意义的一项举措,应当尽快落实。今后,评价考核各级党委政府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的实效,也要看是否将社会人才资源开发摆在应有的重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