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大国崛起 > 行业崛起 > 交通 >
世界海上人命救助大会在上海召开--国家年鉴
8月24日在上海外高桥码头水域举行了大型海空立体救助演练。图为救助直升机转运重伤船员演练。李海宁 摄
8月24日下午,400多名来自世界各国救生组织和相关行业及机构的代表齐聚上海,出席2011年世界海上人命救助大会,共同交流海上人命救助经验,共议海上人命救助重大课题,深入商讨保障海上人命持续安全的大计。大会由国际海上人命救助联盟(IMRF)主办、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和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承办。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翁孟勇出席大会并在欢迎词中高度评价IMRF为保障海上人命、财产安全和保护海洋环境所作的重要贡献,代表中国交通运输部向IMRF及所有从事海上人命救助事业的人员致以崇高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海上人命救助事业的各国朋友表示诚挚感谢。
翁孟勇说,扶危拯溺、善行天下,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公元12世纪中国就有了水上人命救生组织——救生会,拯救落水难民。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更是加大对专业救助力量建设的投入,动员民间、社会和军队的各种力量和资源来推进这一事业发展。同时,中国交通运输部积极与IMRF和各国海上救捞机构开展广泛的交流合作,与国际同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翁孟勇表示,作为首个承办世界海上人命救助大会的亚洲国家,我们感到十分荣幸。此次大会在中国举行反映了IMRF对中国救捞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国际同行对中国海上人命救助事业发展的充分肯定。此次大会恰逢中国专业救捞组织创建60周年之际,必将对中国海上人命救助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愿与各国同行一起,不断加强交流合作,切实履行人命救助、财产救助和环境救助的崇高使命,为促进“航运更便捷、航行更安全、海洋更清洁”作出应有贡献。
IMRF主席迈克尔·乌拉斯托在致辞中说,中国救捞在中国政府和交通运输部的领导下,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及特色发展令同行震惊、世人瞩目,在海上人命救助工作中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成为世界海上人命救助中的重要力量。“中国救捞”品牌已经发挥和正在发挥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和作用,同时也给世界海上人命救助事业带来生机和活力,中国救捞人的博大胸怀和职业精神令我们敬佩和折服。
据介绍,中国政府一贯积极支持开展搜救国际合作,是国际搜救卫星系统的地面提供国之一。通过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和中国救捞,中国同许多国家保持了双边交流与搜救合作。目前,中国救捞拥有近万名员工,配备了200余艘专业救助打捞船舶和21架专业救助航空器,建立了21个救助基地。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自2003年以来,共计救助出动10423次,挽救海上遇险人员57145名,救助遇险船舶4114艘,打捞沉船1744艘,获救财产总价值达700余亿元。
当日上午,作为此次大会的一项重要活动,以“以人为本,关爱生命,保障水上平安”为主题的大型海空立体救助演练在上海外高桥码头水域举行。演练包括施放救助艇搜救落水人员、救助直升机搜救落水人员、转运重伤船员、空中滑降、水下搜救、救助船现场消防灭火、快速撤离船上遇险人员等多个项目。演练充分展示了中国海上专业救助队伍的精湛技能和良好风貌,展现了中国救捞创建60年来特别是救捞体制改革8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得到了现场观摩的国际同行以及嘉宾的一致赞许和高度评价。
演练执行指挥、交通运输部救捞局局长宋家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救捞这支国家海上专业救助队伍将进一步立足实战、强化训练、提高海空立体应急抢险能力,努力为我国人命财产安全和海洋运输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和优良服务,力争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救捞的雄伟英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