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峥嵘岁月 > 历史珍闻 >
红军长征过六盘篇:嵌进心灵的红飘带--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
从红土地到黄土地,有条弯弯曲曲盛满脚步的折线。这,就是中国工农红军[HongJun]二万五千里长征[ChangZheng]的红飘带。宁夏,有幸成为红飘带的一部分。
六盘山上红旗漫卷
2011年3月29日,六盘山红军[HongJun]长征[ChangZheng]纪念亭,102级台阶,承载着历史永远也无法忘却的丰功伟绩和敬仰。在这里,每一个拾级而上者,唯有震撼和无限的敬仰。
1935年9月27日,中共中央在甘肃通渭县榜罗镇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落脚陕北。次日,在陕甘支队连以上干部会议上,毛泽东[MaoZeDong]号召迅速突破长征[ChangZheng]以来的最后一道关口——固原、平凉封锁线,与红15军团胜利会合。9月29日,红军[HongJun]北上攻占通渭城;10月5日,进抵六盘山麓。
10月7日,毛泽东[MaoZeDong]登临六盘山峰,心情豁然开朗:“同志们,从这里到陕北只有700里了,我们就快要到新家了!”
“如今,六盘山红军[HongJun]纪念亭已经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有数十万人来参观学习。”固原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马文清告诉记者。
踏步来时路,回望六盘高峰,雄壮挺拔,站在峰顶的,不仅仅是被时光映照的历史背影,那些曾在大山褶皱中蜿蜒的红军[HongJun]指战员,是时光无力屏蔽的光辉背影。
青石嘴:红军[HongJun]第一支骑兵侦察连诞生地
青石嘴,北距固原市区19公里,南距古箫关20公里,历为兵家必争之地。
3月30日,俯瞰山下川流不息的车辆,耳畔隐隐传来红军[HongJun]杀敌的呐喊声。
1935年10月7日,毛泽东[MaoZeDong]等率中央红军[HongJun]登越六盘山。越山之际,红军[HongJun]得知国民党东北军骑兵第七师十九团的运输给养部队,正在山下的青石嘴生火做饭。
“立即命令一、四、五大队,把敌人的骑兵干掉,我看着你们打!”毛泽东[MaoZeDong]当即下达作战命令。王开湘、杨成武率四大队正面出击;杨得志、肖华的一大队和张春山、赖传珠的五大队分别从两侧迂回;陈赓、邓飞率十三大队后卫掩护。战斗持续约半小时,歼敌200多人,缴获战马100多匹以及10余辆马车的弹药物资。随即,红军[HongJun]用缴获的战马组建了第一支骑兵侦察连,梁兴初任连长、刘云彪为副连长。
“红军[HongJun]就像天将神兵一样,把国民党军队打得抱头鼠窜。”回族[HuiZu]老人马全德就住在青石嘴纪念碑附近。当年,青石嘴战役结束后,马全德的父亲马正川曾给红军[HongJun]带过路。
2008年7月17日,为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固原市原州区在此兴建了红军[HongJun]长征[ChangZheng]青石嘴战斗纪念碑。
单家集:回汉群众一家亲
单家集,一个古老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它的名字早在康熙二年就被载入地方史志。
3月31日,轻轻地推开两扇单薄的木门,进入单家集陕义堂清真大寺北侧的一处院子,毛泽东[MaoZeDong]率领中央红军[HongJun]夜宿单家集、与阿訇促膝交谈、了解回族[HuiZu]风俗、讲解革命道理的情景,仿佛一幅徐徐打开的画卷。
1935年10月5日,毛泽东[MaoZeDong]来到单家集陕义堂清真大寺,马德海阿訇用回族[HuiZu]的最高礼仪“九碗席”招待他。当晚,毛泽东[MaoZeDong]住在了清真寺北回族[HuiZu]农民拜文海的家中。听说主席睡不惯北方的土炕,主人当即卸下一块门板,给主席垫在炕上,这也是毛泽东[MaoZeDong]等中央领导同志第一次住宿回族[HuiZu]农民家中。
如今,拜文海已去世多年,他的儿子拜富贵也已70岁了。1993年以来,拜富贵就住在毛泽东[MaoZeDong]住过的那间房子旁,精心守护着这里的一切。
“1935年10月6日,红军[HongJun]在单家集呆了一天时间,国民党的飞机对单家集进行轰炸,共投放了7枚炸弹。清真寺也未能幸免,你看,门板上还有20多处弹孔。”拜富贵老人说,庆幸的是,当时毛主席和红军[HongJun]已经离开单家集了。
据马文清介绍,1935年8月-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HongJun]长征[ChangZheng]三次驻扎单家集。1935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HongJun]第二十五军3000多人在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率领下,从鄂豫陕边区出发,一路冲破敌人的重重阻挠,过陕西、甘肃,8月15日进入宁夏境内,首站便是单家集。
1935年9月中旬,毛泽东[MaoZeDong]率领中央红军[HongJun]一、二、三纵队和中央领导机关长征[ChangZheng]到达甘肃哈达铺。10月5日,红军[HongJun]分两路进入西吉县境,毛泽东[MaoZeDong]、张闻天、王稼祥、博古等当晚宿营于单家集。
1936年,红军[HongJun]西征时期红一方面军第三次来到单家集,在清真寺边上驻扎了整整42天,帮助当地群众建立了苏维埃政府,组建了120多人的游击队。
“禁止驻扎回民的清真寺、禁止打回族[HuiZu]中的土豪、禁止在回民中吃大荤;注意遵守回族[HuiZu]人民的风俗习惯、注意用回民的水桶在井里打水、注意回避回族[HuiZu]妇女、注意实行公买公卖……”至今,单家集人还记得红军[HongJun]当年在这里的军规。
小岔沟:两代人的痴情守候
彭阳县古城乡小岔沟村,张希俊家的小院记忆犹新。
1935年10月7日夜晚,毛泽东[MaoZeDong]率领中央红军[HongJun]陕甘支队来到这里时,村里一片孤寂。早在青石嘴的枪声响起时,小岔沟的群众已钻进深山“逃难”。但张希俊的母亲王彦花,由于生完孩子不久没有跑远。她有幸见到了毛主席,并在自家小院里招待了红军[HongJun]。
如今,她的儿子张希俊已年过半百。但那段历史,代代相传。在当年毛主席用过的六条腿柜前,他给记者再次还原了当年的场景。
1935年10月7日夜,王彦花的丈夫张万发瞅着山头上彬彬有礼的红军[HongJun],看着家中和善有礼的战士,他知道“自己的队伍”来了。他跑到山上把王彦花接回家。王彦花精心做了一餐饭,端到自家住了红军[HongJun]领导的窑洞[YaoDong]前,一位年轻人走出来,和善地接了过去,她看到窑洞[YaoDong]里有个高大的身影。这位领导个子很高,因为炕短睡不下,晚上还把爷爷的寿材板拼了上去。多年后,老人才知道这位领导就是人民的大救星毛泽东[MaoZeDong]。
这是毛泽东[MaoZeDong]住过的第一孔窑洞[YaoDong]。1976年,长征[ChangZheng]时担任毛泽东[MaoZeDong]警卫员的陈昌奉重走长征[ChangZheng]路,回到了张家已经有些老旧的窑洞[YaoDong]前,与王彦花笑谈。
“你那时候是个小丫头嘛,咋这么老了?”
“你那时候是个碎娃娃么,连枪都端不起来,咋头发都白了?”
笑声一片……
75年过去了,这孔窑洞[YaoDong]依旧保持着当年的原貌。
“我母亲生前闲暇时,最喜欢到这孔窑洞[YaoDong]里看看这,瞅瞅那的。”张希俊说,几十年来,王彦花一直居住在毛泽东[MaoZeDong]的旧居窑洞[YaoDong]旁,直到去世。如今,张希俊从母亲手中接过守护的接力棒。为了照看窑洞[YaoDong],他多次放弃了儿子接他进城享福的念头,一个人守候着这孔窑洞[YaoDong]。
将台堡:长征[ChangZheng]胜利会师[HuiShi]地
西吉将台堡,70年前只是一个小村庄。在东西长70米,南北宽68米,高10米的土堡内,住着四五十户人家。
1936年夏,红一方面军东征胜利回师陕北,中共中央作出了三大主力红军[HongJun]会合的战略决策。5月中旬,红一方面军改编为西方野战军,由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委,挥师西征,迎接红二、四方面军。7月初,红二、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HuiShi]后并肩北上,挺进甘肃。
10月9日,红一、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城会师[HuiShi]。21日,红二方面军长征[ChangZheng]进入西吉县境。当日,红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政委任弼时和随二方面军行动的原红军[HongJun]参谋长刘伯承,在平峰镇与红一方面军一军团代理军团长左权、政委聂荣臻、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等会面。22日,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及红二军团与红一方面军第二师在将台堡东侧的广场上举行了联欢。23日,二方面军第六军团经公易镇抵达兴隆镇与红一军团一师会师[HuiShi]。至此,红军[HongJun]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历经两年多艰难困苦、浴血奋战,终于胜利会师[HuiShi]。
在将台堡红军[HongJun]长征[ChangZheng]会师[HuiShi]纪念碑,触摸贺龙元帅曾经的拴马桩、饮马槽,推动红军[HongJun]当年的碾米的碾子,思绪似乎回到了三军会师[HuiShi]的欢乐海洋……
1996年,宁夏决定在此修建将台堡红军[HongJun]长征[ChangZheng]会师[HuiShi]纪念碑,并于当年10月13日举行了盛大的庆祝纪念活动。
史诗般的岁月,在这片土地上镌刻了一段不朽的华章,它正激励后人奋发图强,创造新辉煌。回望历史,那条史无前例的红飘带,早已嵌进中华儿女的心灵深处。(记者 赵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