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峥嵘岁月 > 人物丰碑 >
周恩来的得力助手齐燕铭--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
投身革命洪流
《文史》因内容进步,引起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关的注意,出版四期后被迫停刊。但这并没有影响齐燕铭等人的热情,他们又转而创办《盍旦》(意即“夜鸣求旦之鸟”),反映了他们的办刊宗旨和信仰追求。当然,在那样的历史时期,这种刊物也难以长期生存下去,只一年就被迫停刊了。
1935年,齐燕铭又与张友渔、黄松龄等人合作办《时代文化》(后更名为《文化动向》)杂志。这本杂志也成为当时平津地区文化界的中心刊物。
这一时期的齐燕铭,一方面投身文化工作[GongZuo],另一方面接触党的理论和外围工作[GongZuo]。特别是七七事变后,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由于[YouYu]形势的需要,齐燕铭在抗战爆发后不久就告别父母和妻儿,奔赴抗日前线。
1940年,齐燕铭又和已到重庆和自己[ZiJi]会合的妻子儿女一同奔赴延安。到延安后,他在中央马列学院(后改中央研究院)任研究员,还给鲁艺、陕北公学等学校讲授中国文学史,深受学员欢迎。教学之余,他还写了一系列文章在《解放日报》发表,并且参加了《中国国文选》的编写。
针对蒋介石发表《中国之命运》,鼓吹法西斯主义,为反对国民党这种反动言论,齐燕铭和陈伯达、艾思奇、范文澜等延安的“文化人”根据毛泽东[MaoZeDong]的意见在《解放日报》发表了反驳文章,并结集出版。
由于[YouYu]自幼受到家庭的熏陶和影响,齐燕铭一直很喜欢京剧。1943年春节前,中央党校的杨绍萱根据《水浒传》中林冲的故事编写了剧本《逼上梁山》,同志们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可以改编排演。由于[YouYu]齐燕铭的文史基础、对京剧的熟悉、了解和热爱,这项改编的任务便落到了他的头上。
不干则罢,干就全身心投入。这是齐燕铭的一贯作风。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改编、排演上来,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当然,努力没有白费,改编和排演非常成功。
1944年1月9日,毛泽东[MaoZeDong]观看了改编后的《逼上梁山》后十分高兴,给杨绍萱、齐燕铭写了一封信,认为该剧是“旧剧革命的划时期的开端”,“从此旧剧开了新生面”。这封信对戏剧改革乃至中国戏剧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历来为理论界、学术界所重视。
后来,齐燕铭又参加了《三打祝家庄》一剧的创作编写。该剧演出同样获得极大成功。毛泽东[MaoZeDong]看过之后在写给演创人员的信中也给予了高度评价:“看了你们的戏,觉得很好,很有教育意义。继《逼上梁山》之后,此剧创造成功,巩固了平剧革命的道路。”
难怪周扬后来把齐燕铭称为京剧革命“勇敢的先驱”,文化战线“尊敬的老战友”,他确实当之无愧,这些赞语也是对他为京剧改革作出贡献的肯定。
也正是由于[YouYu]他深厚的书法功底,受命书写党的七大会标。“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这十四个字他写的极为认真,每个字都书写得敦厚有力、稳重洒脱,饱含了他对党的深厚情感,受到人们的赞誉。这会标至今还挂在七大会址,已经成为党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