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峥嵘岁月 > 人物丰碑 >
陈云:“是舅父把我养大的”吃水不忘挖井人--中国年鉴(2)
年幼的陈云沉静、内向,常常一个[YiGe]人站在旁边看小伙伴们玩耍。稍大一些,他便主动帮舅母做家务,还经常到舅舅[JiuJiu]开的小饭馆里干些杂活。
廖文光夫妇十分[ShiFen]疼爱聪明、懂事的陈云,对陈云姐弟俩十分[ShiFen]照顾,尽管经济条件非常有限,但逢年过节,仍然要想办法给他们作件新衣服。平时家里有好吃的,都让孩子们先吃。
陈云6岁那年,舅舅[JiuJiu]送他到私塾接受启蒙教育,陈云认真念书,用心写字,很快打下了一定的文化基础。陈云的毛笔字写得端正有力,私塾先生甚为赞赏。
1913年,廖文光把陈云送到练塘贻善初等小学[XiaoXue]读书。陈云对语文、数学、手工、体育等课程感到很新奇,很好学。他每天很早起床,在店堂里读书、写字。小伙伴们找他玩,他如果没有做完功课,坚决不去。邻居们常用陈云勤奋学习的精神教育子女,要他们以陈云为榜样。陈云喜欢听书,流行于江浙一带的评弹给陈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的乐趣。入学前,舅舅[JiuJiu]就常带他到离家不远的长春园听书。上学以后,陈云仍然利用课余时间到镇上的书场听书。多年后,陈云在与艺术界领导谈及评弹的作用时,还曾提及这一段经历。他回忆道:“我10岁前就听书,先是跟我舅舅[JiuJiu]去听,听上瘾了,有时候大人不去,就一个[YiGe]人自己去听,到现在60多年了。”他诙谐地说:“我是听戤壁书(注:指在书场不花钱,听白书。)出身,听《英烈》的。”
在青浦[QingPu],陈云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陈云的童年,失去双亲,是悲苦的;他的童年,满含亲情,也是幸福的。
离开家乡[JiaXiang]后,陈云曾多次与战友、同事谈及童年的往事,每每谈及与舅父一家结下的深厚感情。他曾在一封信中对人说:“我是江苏人,出身于贫苦的家庭,4岁时父母均去世,依舅父而生。”他还在另外一个[YiGe]场合说过:“我出身在上海[ShangHai],从小失去父母,是舅父把我养大的。”
吃水不忘挖井人
吃水不忘挖井人
陈云上学后不久,因家里生活拮据,无力继续供他读书,便辍学在家,在舅舅[JiuJiu]的小饭馆做杂工。每当陈云看见小伙伴们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去上学,心里总是十分[ShiFen]羡慕。但他知道自己家穷,上不起学,因此从未抱怨什么人。
天无绝人之路。在舅舅[JiuJiu]开的饭馆的顾客之中,有一位叫杜衡伯的常客,是当地有名望的进步教育家,是练塘公立颜安国民小学[XiaoXue]的校长。
一天,杜衡伯到饭馆喝酒,见陈云聪明伶俐,手脚又勤快,觉得这孩子失学太可惜,就答应让他免费入学。这样,陈云又重新走进了学校。陈云十分[ShiFen]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更加废寝忘食地学习。凭着天资聪颖,加上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并且连年获品学兼优奖状。他能把《古文观止》中的著名篇章倒背如流,毛笔字写得也十分[ShiFen]漂亮。除了抓紧时间学习课堂知识之外,他还喜欢读各种各样的课外书,从中接触到了许多新的东西,视野也变得开阔起来。
在颜安小学[XiaoXue],一位名叫张子谦的老师对陈云影响颇深。张先生是个进步的爱国人士,他不仅讲课语言流畅、生动活泼,而且经常向学生们讲述近代历史故事,如林则徐虎门销烟、谭嗣同舍生取义、广州黄花岗起义等。每当这时,陈云总是听得特别认真,笔记记得一丝不苟,有时还提出问题请老师解答。张老师也格外喜欢这位出身贫苦、聪明又勤奋的学生,在课余还时时问问有什么疑惑需要答解。陈云从他那里懂得了什么是帝国主义的侵略,什么是封建主义的剥削等等,强烈的民族主义意识油然而生。
1919年五四运动震撼全国。这一运动的冲击波,也冲击着小小的练塘镇。陈云也和同学们一起投身反帝爱国运动,他曾这样回忆:
五四的时候,我才15岁,是一个[YiGe]高等小学[XiaoXue]三年级的学生。那个学校是在上海[ShangHai]附近的乡间。很快就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我们由一个[YiGe]姓张的教员领导着罢课之后,还进行了宣传和演剧。我还记得,我们演的剧叫《叶名琛》,我也扮了一个[YiGe]角色。有一次在茶馆里讲演,我演讲的时候手足似乎蛮有劲,把脚一顿,桌子上的茶壶都给碰翻了。我们这个小镇也罢了市,人民反对日本和反对卖国贼的情绪,确是很高涨。
这年暑期,14岁的陈云高小毕业,何去何从成为摆在陈云面前的一大问题。当然,回家去帮舅父料理饭馆是最容易想到的一条路,但舅舅[JiuJiu]不愿如此,怕误了陈云的前程。张老师也非常着急。恰在此时,张老师的弟弟张子恭回家探亲,他当时在上海[ShangHai]商务印书馆工作。张老师便将陈云的情况向弟弟作了介绍,请他帮助想想办法。张子恭热心此事,提议不妨让陈云随他到商务印书馆去,先当学徒,待慢慢适应后再图发展。这样,从没有离开过故土的陈云与亲人依依惜别,从市河登上东去上海[ShangHai]的小船,来到商务印书馆,而后走上了革命道路,献身于共产主义事业。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从乡下来到了大城市,从小学[XiaoXue]毕业生成为职业革命家,陈云始终没有忘记那些曾经关心、培养过自己,特别在人生的关键时候扶助过自己的人们。他一直十分[ShiFen]感激当年杜衡伯校长的义举与张子谦老师的知遇之恩,常回忆起曾在颜安小学[XiaoXue]学习的时光。1921年,毕业已两年的陈云和部分同学集资,为杜衡伯校长树了石碑,并在石碑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以资纪念。
1952年,陈云到上海[ShangHai]考察工作,当时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院长的顾复生前去看望他,看见张子恭先生、赵祖康先生正好在座。陈云特地给他介绍说:“这位张先生就是我进商务印书馆当学徒的介绍人。”陈云不忘故人,对张先生的感谢之意,溢于言表。
1955年5月,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云到南方农村进行调查研究,特地返乡访问了母校颜安小学[XiaoXue]。1986年,得知母校希望他题写校名,便十分[ShiFen]爽快地答应了下来。
如今,出陈云故居,沿着市河前行500米,就来到有陈云题名的颜安小学[XiaoXue]。悠悠岁月,弹指一挥间,有近百年历史的颜安小学[XiaoXue]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陈云读书时的枫杨树(当地称元宝树)还在,枝繁叶茂,生机盎然;陈云当年为校长杜衡伯立的墓碑还在,庄严肃穆,表达着敬仰与缅怀之情。
情系故乡[GuX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