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峥嵘岁月 > 人物丰碑 >
陈毅礼贤下士搞统战:给傅作义让房 为荣毅仁拉票--中国年鉴网(2)
以“团结面越宽越好”的原则开展工作[GongZuo]
上海[ShangHai]是政治、文化、艺术、教育、科技底蕴丰厚的城市,专家学者、文化名人、教授艺术家比比皆是。陈毅[ChenYi]以“团结面越宽越好”的原则开展工作[GongZuo]。他反复强调,这些知名人士[RenShi]不去台湾,不去香港,不去美国,表明他们都有爱国心,我们就应该用,有的还可以重用。
赵祖康是原国民党上海[ShangHai]工务局局长,解放前夕担任过几天代市长[ShiChang],他对新政府疑虑重重,想去大学教书。
为此,陈毅[ChenYi]恳切地和赵祖康谈心:“你留下来很好,国家需要人才,你可以发挥工程技术专长,为新上海[ShangHai]建设贡献力量。”
陈毅[ChenYi]请赵祖康继续担任工务局局长,并在工作[GongZuo]中信任他、支持他,对工务局的人事安排也尊重他的意见。
赵祖康深受感动,发自内心地再三表示:“共产党的统战政策和干部的优良传统令人折服,我没有理由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上海[ShangHai]尽责尽力啊。”
后来,赵祖康先后担任上海[ShangHai]市副市长[ShiChang]、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为上海[ShangHai]的市政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和赵祖康一样,许多与旧政权牵连较深的人士[RenShi],在统战政策感召下,积极改造自己[ZiJi],并得到信任和重用。旧上海[ShangHai]市卫生局局长张维,曾留学美国哈佛大学,是毛泽东的湖南旧友,和毛泽东共同创办过《新湖南》,陈毅[ChenYi]请他出任上海[ShangHai]第二军医大学军队卫生系主任,为国家培养出不少公共卫生人才。还有原建设委员会和资源委员会的吴兆洪、孙越崎等,都做到人尽其才,他们与共产党长期合作,为新上海[ShangHai]的建设事业做出了贡献。
陈毅[ChenYi]十分关注学者、专家、文博人才,帮助解决他们生活、学习、工作[GongZuo]方面的实际问题。尽管新生的上海[ShangHai]百废待兴,各方面工作[GongZuo]十分繁忙,陈毅[ChenYi]仍挤出时间,登门访晤知名人士[RenShi]。他拜访了化学家任鸿隽、生物学家秉志、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之一的沈尹默等。
最鲜明最感人的例子,譬如,早年留学美国的卫仲乐先生,是上海[ShangHai]民乐界第一琵琶名手,人们都说他性格怪僻,不愿与他交往,陈毅[ChenYi]却与他相处十分融洽。再比如,商务印书馆董事长、戊戌变法参加者张元济病瘫在床,陈毅[ChenYi]专程去张宅探望,使张老先生感动得热泪盈眶。
不久,上海[ShangHai]成立了文史馆和参事室,原来只安排30多人,陈毅[ChenYi]大手一挥:“太少了,人数后面加个零。”
孰料,扩大后的人员却迟迟难以落实,各区统战部门认为这个人员不合条件,那个又有历史问题。
这一徘徊不前的棘手情况,不免引燃了陈毅[ChenYi]直率坦荡的火爆脾气:“你们这些人,连蒋介石都不如,蒋介石还把段祺瑞一家养起来呢!怎么会没有人?上海[ShangHai]三教九流、遗老遗少、国民党的军政人员多的是,每人每月给八九十或一百多元生活费,我们养得起。每月组织他们学习两次,接受你的教育,有什么不划算?我看这样做有个最大的好处——可以减少一些反革命!”
于是,在陈毅[ChenYi]的大力推动下,文史馆和参事室很快就建立了。接着,又成立了上海[ShangHai]市博物馆、图书馆、文物保管委员会,大批专家学者、文博人才有了用武之地。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陈毅[ChenYi]专赴杭州拜访国学宗师马一浮曾写就一段“马门立雨”佳话。
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遭遇巨变。马一浮这些旧知识分子,对新时代缺少足够的认识和准备,适应起来还是比较艰难的,内心的迷茫、孤独和惶恐可想而知。但是,陈毅[ChenYi]和周恩来却一直对马一浮礼遇有加,对他的晚年生活十分关心。
1952年春天,时任上海[ShangHai]市市长[ShiChang]、招贤纳士心切的陈毅[ChenYi],意欲邀约马一浮担任上海[ShangHai]市某部门的重要职务,便轻车便服直奔杭州蒋庄。为了表示尊重,这个戎马倥偬的儒将穿起了长衫去拜望马一浮。
马一浮的家人不知来者是谁,告知马一浮正在休息,请客人稍候再去通报。
陈毅[ChenYi]声称不必惊动,在花港公园转了一圈,马一浮仍然没有醒来。
此时,天空下起雨来,家人请客人进屋稍作等候。
陈毅[ChenYi]却态度谦逊地说:“未得主诺,不便遽入。”于是,他仍然坚持在屋檐下耐心等候。
待马一浮醒来起床后,知道有客人等候并淋了雨赶忙请进时,只见陈毅[ChenYi]的衣帽鞋袜皆沾湿了,马一浮连声致歉。
陈毅[ChenYi]在礼叙以后便开门见山地说:“过去人家掌权您老不肯出山。现在我们人民当家了,您老总不能袖手旁观吧!”
随后,宾主言谈契合,言及玄学、禅学、宋明理学和诗词等,陈毅[ChenYi]尽欢而去。
马一浮为陈毅[ChenYi]这种礼贤下士的精神和豁达爽朗的风度所感动,终于应邀担任了华东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1953年又担任了浙江省文史馆的第一任馆长。于是,这一段陈毅[ChenYi]“马门立雨”的佳话,被传颂一时。
之后,二人诗书往来,过从甚密。其中有一首诗题是《赠陈仲弘》(仲弘是陈毅[ChenYi]的字)——
不恨过从简,恒邀礼数宽。
林栖便鸟养,舆论验民欢。
皂帽容高卧,缁衣比授餐。
能成天下务,岂独一枝安。
这首诗头一句的意思是指陈毅[ChenYi]从不嗔怪自己[ZiJi](马一浮自指)很少来拜访。第二句是说陈毅[ChenYi]多次邀请自己[ZiJi],而且礼遇甚为优渥。第三句是说自己[ZiJi]愿顺其性而栖迟林下。1960年3月致陈毅[ChenYi]信有“如蒙俯顺天机,得全鸟养,尤不敢忘德”之语(见《马一浮集》第二册,第781页),可证。第四句赞扬了当时的政策得到大众拥护。第五句与第二句呼应。“皂帽”出典自《通典》卷五十七:“魏管宁在家尝(通常)着皂帽。”(《世说新语·德行》记“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等事,是“皂帽”一词实含深意,并非自谦。此又与第三句呼应。第六句“缁衣比授餐”,如王文所说,用《诗经·郑风·缁衣》之典。马一浮对此诗的理解,全依毛传、郑笺,如是,则是以任周司徒的郑武公来比陈毅[ChenYi]。缁衣为卿士听朝之正服,餐指的是采禄。比是配合义,谓身是缁衣的卿士相应授予采禄。这里是泛言。第七句“能成天下务”,语出《新唐书·张柬之传》。其时武后求奇士,狄仁杰曰:“陛下求文章资历,今宰相李峤、苏味道足矣。岂文士龌龊(格局狭小),不足与成天下务哉?”遂推荐张柬之。能成天下务,必须是国家桢干之材。第八句“岂独一枝安”,典出杜甫《宿府》“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杜诗又用《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之典。此两句谓有如此国之桢干成天下之务,则个人一枝之安何求不得。
这首记叙当时情景的题赠陈毅[ChenYi]的诗,充分体现了马一浮对党的革命事业的支持,也深为陈毅[ChenYi]所喜爱,而陈毅[ChenYi]这种“马门立雨”的精神也跟“程门立雪”一样成了党对知识分子关怀的佳话。建国之初,党和知识分子的良好关系,于中可见一斑。
宽怀聚拢产业人士[RenShi]为国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