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峥嵘岁月 > 人物丰碑 >
杨开慧后人:身为“骄杨”之后,不做俗人之举--中国年鉴网
图为杨开慧与幼儿时的毛岸英、毛岸青合影。新华社发
“‘砍头只像风吹过!死,只能吓胆小鬼,吓不住共产党人!’年仅29岁的共产党人杨开慧面对穷凶极恶的国民党长沙[ChangSha]警备司令部‘铲共队’的种种威逼利诱、严刑拷打,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在杨开慧纪念馆[JiNianGuan],讲解员罗莎向游客讲述着杨开慧英勇就义的场景,不少游客眼眶中噙满泪水。
杨开慧纪念馆[JiNianGuan]位于长沙[ChangSha]今开慧乡板仓镇,这里也是杨开慧的家乡。这个宁静的小镇,因为有杨开慧故居、陵墓的存在,每年都会迎来几十万的游客瞻仰、游玩。杨开慧不仅因为是革命[GeMing]的英勇烈士、毛泽东[MaoZeDong]的忠贞的妻子而深受中国人民的敬仰,也因身为“忠烈为民的好学生、忠义教子的好母亲”而备受当地居民的颂扬。
在板仓镇,杨开慧的事迹无人不知,当地人民谈起来都如数家珍:杨开慧的父母出生于诗书世家,没有[MeiYou]重男轻女的思想,在杨开慧4岁时即对她进行启蒙教育。杨开慧从外表看来文静、贤惠,却是一位思想非常解放的女性。她7岁发蒙上学,当时板仓冲乡下还没有[MeiYou]女孩上学,杨开慧开了风气之先。她还动员不识字的母亲也进学校学习,母女同校一度传为佳话。在湘福女中,她是唯一剪短发的学生,倡导大家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之后,19岁的杨开慧为了进一步求学,还进入男校读书,开创了长沙[ChangSha]男女同校的先例……
61岁的章庭杰是杨开慧儿媳邵华的秘书,在为邵华工作的多年时间里,他也了解到不少和杨开慧有关的事迹。“她虽出生在进步书香世家,却非常同情下层生活的同胞。不管是她身处富裕家境、还是后期生活贫困时,她都时常关爱周围劳苦的百姓,给别人送去生活必需品,而她自己[ZiJi]可能已经[YiJing]是穷到连买纸给毛泽东[MaoZeDong]写信的钱都没有[MeiYou]了。”章庭杰说。
杨开慧与毛泽东[MaoZeDong]婚后生育了三个儿子,在东奔西走的革命[GeMing]生涯中,她尽力担负起了抚育孩子的重担,使他们生活在温暖的母爱中。但不能追随毛泽东[MaoZeDong]参加革命[GeMing],也让杨开慧经受了巨大的折磨。“小孩,可怜的小孩,又把我拖住了。”“我的心挑了一个重担,一头是他,一头是小孩,谁都丢不开。”坚守板仓的3年,正值国共破裂的“白色恐怖”时期,杨开慧藏在卧室泥砖墙缝里的手稿,记录了这个坚强母亲面临的挣扎,也记载着她对毛泽东[MaoZeDong]、对革命[GeMing]的无尽牵挂。这些手稿,是杨开慧纪念馆[JiNianGuan]最珍贵的“馆宝”。
“在手稿里,杨开慧记述了当年自己[ZiJi]好像已经[YiJing]看到了死神,而她却并不惧怕。”章庭杰说:“她已经[YiJing]做好了为革命[GeMing]牺牲的充分准备,因此最后面对敌人的生死相逼,哪怕是要她与最爱的亲人们诀别,她也毫不动摇地选择走上了死亡之路。”1930年,杨开慧被捕入狱,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与“毛泽东[MaoZeDong]离婚”的威逼利诱,她大义凛然:“你们要打就打,要杀就杀,要想从我的口里得到你们满意的东西,妄想!”“要我与毛泽东[MaoZeDong]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于是,为了革命[GeMing]的成功,杨开慧倒在了刑场上,成为毛家牺牲的第一位亲人,也被毛泽东[MaoZeDong]喻为“骄杨”。
现在,杨开慧的堂侄孙杨自强仍然住在板仓镇,63岁的他有着一儿一女,靠着耕地、做木工辛勤过日子,家境不富裕但也幸福和睦。“没事了总会到杨开慧故居、纪念馆[JiNianGuan]来看看,看看我的家人、也缅怀我们[WoMen]国家的骄傲。”杨自强说:“杨开慧在狱中曾留有遗言,‘我死后,希望家里人不做俗人之举’,我经常用这句话教育我的孩子,我们[WoMen]是杨开慧的后人,我们[WoMen]要时刻谨记自己[ZiJi]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