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峥嵘岁月 > 人物丰碑 >
郭沫若证婚奇遇记--中国年鉴(2)
但是,婚礼正式举行,又不按旧俗规矩进行了。按照婚庆旧俗,夫妻拜堂应该是一跪三叩、三跪九叩的,但严良才与殷小菊的拜堂仪式,却完全摒弃了旧俗,被简化为三鞠躬礼。当司仪指令新郎新娘[XinNiang]先后以“鞠躬天地”、“鞠躬祖宗”、“夫妻交鞠”替代旧俗时,满堂宾客不由哄然大笑。随着新人向来客鞠躬之后,郭沫若[GuoMoRuo]便被司仪请到了大堂中间的一块踏板上,以证婚人的身份致以证词。
于是,郭沫若[GuoMoRuo]以一口夹带着浓重川味的普通话,充分发挥他的文学创作才能,致起了证婚词。他先介绍了两位新人的简况与恋爱过程,同时又即兴发挥,唯恐当地乡人不理解似的画蛇添足地解释了喜堂采用白色灯彩喜帐的原因,最后才以创造[ChuangZao]社的名义为新人证婚,祝贺新人美满幸福。
礼毕开始喝喜酒。郭沫若[GuoMoRuo]一行[YiXing]被安排与男傧相金里千坐在一席。金里千乃当地名医,是严良才的小学同窗好友,因志趣相投而有金兰之交。席间,郭沫若[GuoMoRuo]听了新郎对金里千身份的介绍后,不由向金里千征询开了意见,他说:“早就听良才提起过你,说你是他志同道合的同学,文学功底好极。你能否来我们创造[ChuangZao]社一起搞文学革命呢?”面对郭沫若[GuoMoRuo]的征询,金里千巧妙地回答道:“我也早听良才说,你原本同我一样是学医的,为了搞创造[ChuangZao]社才弃医从文。但我自知决非先生那种救世革命的良相之才,能做好一个治病救人的郎中已自满足矣!”
“闹新房”变成了“新房闹”
无需饶舌,闹新房是全中国通行的一种婚庆礼俗,姑苏一带尤甚,人们通常认为新房须有人进入热闹一番,“闹发闹发”才是吉利。这一点,郭沫若[GuoMoRuo]也有同感:“再照老规矩,洞房花烛夜的新嫁娘,理应是‘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的。因此,别的地方是怎样,我不十分知道,其在我们四川,在当夜便大有所谓‘闹房’之举。那是同年辈的男女宾对于嫁娘的戏谑。他或他们[TaMen]总要想方设法把新娘[XinNiang]惹笑或逗她发声,谑而失诸虑,甚至———据乡间的口传———连闹出人命案来的事,都往往有之。”
所以喝罢喜酒,郭沫若[GuoMoRuo]一行[YiXing]就被邀进了洞房。
这次与郭沫若[GuoMoRuo]一同来的云湄,曾在德国住了七八年,他与新郎严良才并不相识,是被郭沫若[GuoMoRuo]硬拉来的。也许年轻,又也许借着酒意,云湄在走向洞房的时候,悄悄地对郭沫若[GuoMoRuo]说道:“你看,我今晚无论咋个说,总要把新人逗笑。我要请她抽纸烟。”
郭沫若[GuoMoRuo]听了,用四川话激将云湄:“不要装壳子,你把新人当成你表妹了?”四川人的“装壳子”,即江南话“吹牛皮”也。
洞房中银烛高烧,绫罗耀眼,满屋都是崭新的陪奁。新娘[XinNiang]坐在花格床前,见到郭沫若[GuoMoRuo]一行[YiXing]进来,即一脸微笑着站起来了。同时,新郎把郭沫若[GuoMoRuo]一行[YiXing]一一向新娘[XinNiang]作了介绍,于是,新娘[XinNiang]从一张靠壁的排有镜框、瓷罐的条桌上取了一筒“白金龙”香烟,先向宾客敬烟。
这时,郭沫若[GuoMoRuo]看见,新娘[XinNiang]的主动大方,反使云湄有点不好意思了。
“郭先生,我是喜欢读《创造[ChuangZao]周报》的。我喜欢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为什么不把它译完呢?”冷不防,新娘[XinNiang]的第一句话就使郭沫若[GuoMoRuo]吃了一惊。说实话,一向自视清高的郭沫若[GuoMoRuo],起先对新娘[XinNiang]是有点小觑的。现在新娘[XinNiang]的出语不凡,当即使他感到有种一鸣惊人的味道。他一时竟望着新娘[XinNiang]愕然愣在了那里。
周全平见状,连忙向郭沫若[GuoMoRuo]作了解释。他告诉郭沫若[GuoMoRuo],新娘[XinNiang]和新郎是旧相识,在某地的小学校同时担任过教职,他们[TaMen]是自由恋爱的。言下之意,新娘[XinNiang]可是个有知识经过世面的文化人。
面对新娘[XinNiang]的问话,郭沫若[GuoMoRuo]有些后悔了。当年他在《创造[ChuangZao]周报》上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译得相当有趣,但读者反响却是寂寥。朋友中也有人说难懂。因此,他便把译下去的勇气渐渐失掉了。现在,早知道还有新娘[XinNiang]子这样的知音读者,他认为真不应该中止了这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