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入刊,辉煌成就永载共和国史册! 入刊咨询热线: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联系人:刘雪、杨靖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情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汇同中国国情手册编辑部共同主办,并由北京政研院具体承办,旨在通过平面与网络互动,帮助领导干部轻松了解我国情况,牢记国情,科学发展;同时选拔各行业、地区中的优秀典型,以便入编中国国情,树立国家典范。
中国亲稳网是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以帮助领导干部读懂读薄,安全面对互联网为宗旨,以亲稳舆论导向平台为基础为核心,以发掘汇报、舆情监测、维稳监测软件为龙头,以舆情发布、传播、推广、交流软件为重点,帮助各行业、地区、单位重点传播推广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同时动态监测负面舆情,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便共同营造领导亲民、基层稳定之良好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网站首页 > 大国崛起 > 地区崛起 > 河北 >

学者开展乡村建设试验4年最终失败(组图)--年度总结

  

学者开展乡村建设试验4年最终失败(组图)--年度总结
  翟城村老支书米金水,早在1982年生产队解散时,他感到一阵失落:“集体不起作用了”,于是辞去村支书职务,头也不回去了定县的造纸厂。南都记者叶志文摄
学者开展乡村建设试验4年最终失败(组图)--年度总结
曾经的乡村建设[JianShe]学院,如今里面已是一片落寞。南都记者叶志文摄

学者开展乡村建设试验4年最终失败(组图)--年度总结
乡村建设[JianShe]学院的课室如今已是“养鸡场”。南都记者叶志文摄

  村庄概况    翟城村

  面积:约7000多亩

  人口:4694人,男女比例约1.05:1

  户数:1205户

  姓氏:共有米、李、韩、张、秦五大姓氏,最大的米姓人口约占三成

  经济作物:望天椒、花木

  学堂:筹资建了一座幼儿园

  公共空间:一座面积约30平方米的小公园

  河北定州翟城村,属保定市辖区,距东北方向的北京仅230公里,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因晏阳初的“定县试验[ShiYan]”蜚声中外。作为乡村建设[JianShe]试验[ShiYan]的肇始之地,翟城村在中国第一个[YiGe]成立了农民[NongMin]合作社[HeZuoShe]。当年,学者们在这座试验[ShiYan]基地里种棉花、育种猪,普及平民教育,并向整个华北推广,却因抗日战争而中断。

  2003年,三农学者温铁军再次来到翟城村,重启乡村建设[JianShe]试验[ShiYan]。一批知识分子办学院、搞教育,建立合作社[HeZuoShe]、试验[ShiYan]有机农业,试图建立一个[YiGe]“新农村的样板”。仅仅4年,这场新乡建运动也戛然而止。

  2011年底,南都记者来到翟城村,记录这个村庄的变迁,以及正在发生的变化。

  这年冬天,65岁的村民[CunMin]韩五全猫在房里摘完辣椒后,就盘算着年后要不要出门,到工地做个看守,要么做个煮饭的。这样,每个月收入至少能有1500元。在这座有着1200多户人口的村庄里,即使像他这样的老人,有出门打工[DaGong]的想法也很正常。

  村里平均6人中就有1个在外打工[DaGong]。多数家庭的男人外出“搞建筑”,女人留守务农。丈夫们通常在腊月归来,正月十五后再次启程,年年春去冬回,如同一群反季节的候鸟。平日,村庄变得冷清,不复有传统农村的热烈与喧闹。

  土地[TuDi]释放的美梦和噩梦

  在广袤的华北平原上,翟城村并不起眼。这里地势平坦,土地[TuDi]肥沃,极适宜发展农业生产。从飞机上俯瞰下来,华北平原上散布的镇村如同神经系统的一个[YiGe]个节点,错落相连。翟城村只是定州东亭镇的15个神经末梢之一。

  1982年,翟城村“土地[TuDi]下放”的家庭联产承包正在进行,每家每户分到了田地,有了生产自主权,村民[CunMin]们兴高采烈。当了5年村支书的米金水却突然辞去职务,头也不回地去了定县的造纸厂。生产队解散后,他感到一阵失落:“集体不起作用了”。

  村民[CunMin]们体会不到这种失落,他们忙着从土地[TuDi]里“挖出金娃娃”来。在保定的新城县,有农民[NongMin]开始把自留地里的大叶烟、水萝卜、土豆扛上自行车,骑数百里路运到北京、天津去“卖个好价钱”,却还在担心“政策会不会变”。离开土地[TuDi]跑生意的村民[CunMin]买回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搬到院子里,村民[CunMin]围着、蹲着看电视剧《霍元甲》。

  种养致富的新闻开始频现报端。1984年3月7日,《保定日报》头版头条隆重介绍了两个万元户:《一个[YiGe]叫刘景田,一个[YiGe]叫田麦熟》。如同散发泥土气息的名字一样,两人都靠承包几十亩地种粮发了家。

  翟城村的第一个[YiGe]万元户也在此时诞生。1984年,村民[CunMin]秦新起种了两亩地的西瓜,市场畅销,一下就赚了钱。村民[CunMin]们都羡慕,纷纷跟着种西瓜。

  “分田到户”让农民[NongMin]尝到了自主生产的甜头,但“原子化”的生产常常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风险。尤其是经济作物的种植,在30年间,土地[TuDi]给农民[NongMin]带来过致富的希望,也留下了许多噩梦。

  199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桃灾”席卷了保定地区。桃子大丰收,却遭遇严重的销售困难,成千上万吨桃子烂在田间地头。农民[NongMin]们纷纷砍伐桃树,血本无归。除了盲目扩大种植,流通不畅也是“桃灾”的成因之一。《保定日报》报道,当地江城供销社与北京某区签订了5万公斤鲜桃收购合同,却只送去2万公斤,就被重重路卡和名目繁多的罚款吓得不敢送货了。不仅没赚钱,合约方还要索赔,“赔了夫人又折兵”。

  2001年前后,定县种植基地的杨柳木价高畅销,翟城村过半的村民[CunMin]在地里种上了杨柳。村民[CunMin]韩五全看着眼热,一狠心把10亩土地[TuDi]全部种上杨柳木。不料在地里整整等了2年,树越长越粗,却卖不出去,只好砍了当柴烧。村里头家家户户,杨柳木柴堆满了院子,种树的农户都损失惨重。

  “种的是瞎庄稼,抱的是死孩子”,村民[CunMin]用一句流传的谚语进行总结。目前,翟城村主要种植的经济作物是辣椒,亩均收入大约1500元,花木经济也正在兴起,但村民[CunMin]们都还悬着一颗心。“早晚有一天,价格也会跌下来”。韩五全说。

  作为试验[ShiYan]的“有机农业”

  2003年,被称为“温三农”的温铁军等人来到翟城村,满怀热情地准备重启乡村建设[JianShe]试验[ShiYan]时,韩五全刚刚把家里的杨柳木劈完,堆在院子里当柴烧。一亩地亏了几千元。由于温铁军团队成员多与《中国改革》杂志有关,他们被村民[CunMin]们简称为“杂志社的人”。

  “农民[NongMin]单家独户闯荡市场,往往摔得头破血流,所以要形成合作社[HeZuoShe]”。在翟城村乡村建设[JianShe]学院一次培训班的讲话中,温铁军这句话说到了韩五全的心坎上。他为农民[NongMin]们描绘蓝图:合作社[HeZuoShe]搞起来后,大家都占有股份,种粮的、种菜的,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销售,共担风险。年底按股分红。

  2005年,温铁军做客央视《经济大讲堂》,特地从农村带来一碟“有机花生”,给观众品尝。他说,“这个花生好吃,就好比一滴水,它能折射出七彩的光来”。工业反哺农村,“有机农业”就是钥匙。

  此前不久,在温铁军的推动下,翟城合作社[HeZuoShe]由134户翟城村民[CunMin]自愿参加,韩五全也成为第一批报名的农户。由于夏耕资金紧张,每户只交纳了100元股金,并一人一票,选举成立了理事会。作为监督,同时投票成立了监事会。

  如果不看内部的选举、协商、监督过程,从运营上看,合作社[HeZuoShe]就像一个[YiGe]初级企业,或者说“小商小贩”。理事会的事务,就是统购统销种子、化肥、煤炭,以低于市场的价格提供给社员,并以市价卖给村民[CunMin],从中获利。年底给社员“分红”。

  温铁军坚持合作社[HeZuoShe]必须从统购统销做起,“慢慢磨”,打牢基础,才能够有点收益。“大家要先忍得住,只有我们忍了两三年之后,才能告诉他们(城里人)说合作社[HeZuoShe]的产品是最安全的。两三年之后,我们有了一个[YiGe]基本队伍,就成立市民消费协会。”

  但他的计划进展并不顺利。村民[CunMin]们觉得,知识分子们的“有机农业”试验[ShiYan],太过理想化了。夏天,杂草在试验[ShiYan]田的路边疯长,温铁军坚持“生物防治”,用辣椒、烟叶汁等“土办法”来杀虫。学院在试验[ShiYan]地里种的西瓜,被描述成“一丈来深的草里,长出拳头大小的西瓜”。大学生和志愿者们挨家挨户上门,劝说村民[CunMin]不要使用农药,从者寥寥。学院建的生态厕所、“地球一号”生态建筑,被村民[CunMin]讥为“土屋”。

  质疑声四起。村民[CunMin]们说,乡村建设[JianShe]学院是“玩虚的”:晏阳初在定县,还搞了猪品种改良,搞西红柿、大花生,搞优质棉花育种,但学院只看到不停地建房子,没有实际的效益。

  在统购统销的过程中,合作社[HeZuoShe]内部发生了一场风波。几位理事到保定买农药,在集体购买中他们“顺便”捎回了自家那份,省下了批发价和合作社[HeZuoShe]价中的差价。此事引发社员不满,认为是“以权谋私”。几人后来都被罚款,但社员间的信任关系也受到破坏。直到2007年学院停办,社员们对理事会的信任也没有完全恢复。

  “伙计好搭心难保”。韩五全说,尽管合作社[HeZuoShe]有财务管理的相关规定,但社员们还是很难完全相互信任。社员们尝试了承包制,把合作社[HeZuoShe]的统购统销任务,承包给一个[YiGe]人来做,只交给合作社[HeZuoShe]定额管理费。但这样一来,理事会、监事会彻底成了虚设。

  农民[NongMin]搭伙办村企之殇

  韩五全不是第一次感慨“搭伙计”难,事实上,他曾是五户农民[NongMin]合办的纸箱厂的“老板”,20多年经营的浮沉,让他感叹农民[NongMin]之间“合作很难”。

  1984年,就在“土地[TuDi]下放”后没多久,国家鼓励乡镇企业发展,大大降低了农民[NongMin]办企业的门槛。原来社队企业中的技术、业务人员纷纷自立门户。翟城村所在的定县地区乡镇企业“狂飙突进”,2年内数量“三级跳”,从1057家飙升至9567家,再到22413家,从业人数8万多人。

  这一年,中国社科院《社会学通讯》上首次出现“农民[NongMin]工”一词。在《保定日报》对徐水县5户农民[NongMin]合办文具厂的报道中,也出现了“农民[NongMin]工人”的用语。一位厂里的青年女工自豪地向记者说道:“我们坐着操纵机器,冬有煤火,夏有风扇,冻不着、热不着、累不着,一天八小时,是地道的‘农民[NongMin]工人’,比你们当干部的不赖吧?”

  在翟城村,面粉厂、砖窑厂兴旺起来,成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另一重要出口。一些原本出门的村民[CunMin],也被吸引回村办厂、打工[DaGong]。“出门在外‘搞建筑’,总觉低人一等。像讨饭一样,背个大包行李,破破烂烂的,火车上乘客都让着走。因为念过书,觉得这行业受人看不起,才回来搞面粉厂。”村民[CunMin]说。

  1987年,重新回乡的韩五全、米金水等5户农民[NongMin]一起,凑了八九万元,在翟城村里合办了纸箱厂。80年代后期,正是保定地区掀起“种桃热”的时期,“要致富,种桃树”。连山跨河,栽了数万亩。翟城村邻近的东旺乡,就是一个[YiGe]上万亩的桃树基地,收获季节,桃农们成了纸箱厂最大的客源。

  “可算是挣了3年大钱!”村民[CunMin]米金水说,纸箱厂的利润一路上行,从8万元到10万元、20万元,最高的一年挣了40万元。来拿箱子的都要排队,晚上都等着,订好一个[YiGe]拉走一个[YiGe]。鼎盛时,纸箱厂招用工人20多人,计件工资开到了400元。

  “很辉煌,很狼狈。”韩五全回忆说,正是1990年的那场“桃灾”,给翟城村纸箱厂带来重创。加上欺行霸市、交通拥堵等问题,桃子太多,而销售渠道则越来越窄。生意开始急转直下,五个合伙人之间的分歧和矛盾也开始出现。

  “搭了十年的伙计,各有各的想法,胳膊都往外拐。”韩五全举个例子说,有的合伙人下雨时先想着收自己的小麦玉米,不到厂里去收纸箱,让人心寒。他们也尝试过用承包制的办法以解决分歧,但纸箱厂最终还是倒闭了。

  “关系不好处是根本。”韩五全说,计划得很好,但都顾得自己再顾别人,这是农民[NongMin]合伙搞企业的大问题。用一句老话说,“伙计好搭心难保”。

  年轻人的打工[DaGong]热潮

  留守在土地[TuDi]上的发展空间越发逼仄,更多村里的年轻人选择了出外打工[DaGong]。

  一股暗流实际上在“土地[TuDi]下放”之前就已存在。定县原有出门“搞建筑”的传统。据一项社会学调查统计,1934年定县离村者就有一万多人,近七成从事建筑、筑路等苦力。上世纪80年代初“土地[TuDi]下放”前,村里对外出务工“不支持,不反对”,但一个[YiGe]劳动力要按200工分交费,每天能拿2块钱,除掉给生产队的8毛,净挣一块二。

  1982年包产到户后,出门打工[DaGong]的潮流沛然兴起。生产队一解散,剩余劳动力凸显,越来越多人想出门,“搞建筑”更成“香饽饽”,进建筑队得“走后门”。这一年开春,17岁的韩二军攥上40斤粮票、一点布票,跟着村里100多人的队伍出了门,到1300多公里外的甘肃清水县“搞建筑”。他坐了三天四宿的火车,到工地上,学开搅拌机。

  “10个月就挣了900元。”韩二军还清楚地记得,第一年拿工资时特别骄傲。这笔数目有多大?“娶媳妇都花不完!”正月一过,他就到天津拜了师傅学艺,最后成为一名瓦工。此后30年间,他呆过的工地不下40个。

  在翟城村,几乎每一个[YiGe]男性劳动力都有出门打工[DaGong]的经历。青年们一般在婚后出门打工[DaGong]。为了照料土地[TuDi]和老幼,新娘们很少一起出门。2003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全村外出的男性劳动力715人,女性仅21人。她们成了村庄活动的主力,耕种田地、选择作物,管教子女,孝敬老人。在子女逐渐长大的近20年时光里,丈夫们每年腊月成群地从各省返乡,正月十五后再度远行。如同一群反季节的候鸟。

  出门打工[DaGong]的劳动力,提供了乡村建设[JianShe]的重要资金来源。1996年,村庄进行街道改造,截弯取直,建成十字大街,“包工头”捐得最多,打工[DaGong]者也出了大力。村里最近新建的幼儿园,也是通过多方集资建成。

  94岁高龄的米庆林是村里年纪最大的老人之一。当年,晏阳初来到村里普及平民教育,他只有15岁,跟着学读书写字,念“平民教育国之根”。米庆林说,30年来,村里最大的变化还是通了自来水、修了水泥路。老人的孙子一年出去7个月,挣回5万块钱,“我们赶上国富民强,享了福了”。

  北京奥运前后,花木产业勃兴。翟城村超过六成的土地[TuDi]都种上了花木,供应城市绿化。出门的村民[CunMin]把土地[TuDi]转包给种植大户,土地[TuDi]日益集中起来。在附近的小流村、王习村开始出现专门的劳务市场,大的规模有上千人。

  被打工[DaGong]改变的邻里关系

  大量劳力的外出打工[DaGong],使得邻里劳动关系也悄然生变。以往,村民[CunMin]们田地里有活,往往会在邻里之间喊一声“攒忙去”,大家就帮着到地里干活。村委副书记米锁忠说,就在这几年,在劳务市场兴起的同时,“攒忙”活动也越来越少,逐渐变成了村民[CunMin]之间的相互雇佣。

  “时间都是拿来挣钱哩,种地也是为了挣钱,怎么好意思叫大家去攒忙?”米锁忠说,大伙开始相互雇工,开始时十几二十块钱,后来慢慢多起来,今年是60元一天。“日工磨,包工快”,慢慢又有了包工,平均一天能挣100多元。

  花木经济的繁荣,让翟城村的妇女们也有了一技之长。随着小孩的长大,家庭压力减小,加上土地[TuDi]可以转租,她们也开始成群结队地出门,成为季节性的花木工人。

  2011年12月4日,刚刚回到翟城村的韩二军,冒着小雪外出串门,几个外出回来过年的村民[CunMin]围着炉火喝烧酒聊天。几天前,他还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的一个[YiGe]偏僻地方,在零下19摄氏度的气温里干活,工地上呵气成冰。在那里,工人奇缺,瓦工一个[YiGe]月能挣9000块钱。

  那是地处偏僻、气候恶劣、劳动力稀缺造就的打工[DaGong]“天堂”。韩二军说,温度太低,一年只有7个月能干活。村里人都知道这个门道,每年五一节后,山里的积雪化冻,散落在北京、石家庄等地的翟城村人就开始向内蒙古偏僻的山沟里汇集。气温越来越冷,工资也越提越高。

  有村民[CunMin]就取笑他:“打工[DaGong]都没有保障,从现在干到60岁,得攒够100万才够养老。你够不够?”韩二军楞了一愣,盘算着自己今年45岁,15年干下来,“还是有希望”。于是宽了心,几个人碰了杯,各喝了一大口烧酒。

  ■乡建名村翟城

  翟城村所在的定州市,民国时期名为定县,是著名的平民教育家晏阳初进行“定县试验[ShiYan]”之地,名噪一时。1926年,留美归来的晏阳初率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平教总会)在定县开展了10年的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JianShe]运动。作为乡村建设[JianShe]试验[ShiYan]的肇始之地,翟城村在中国第一个[YiGe]成立了农民[NongMin]合作社[HeZuoShe]。当年,学者们在这座试验[ShiYan]基地里种棉花、育种猪,普及平民教育,并向整个华北推广,却因抗日战争而中断。

  社会学家李景汉在此留下了名著《定县社会概况调查》(1933年出版),内容涉及定县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组织、人口、健康与卫生、农民[NongMin]生活费、乡村娱乐、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他在书中写道:“定县是一个[YiGe]天然完美的农业地。从地势上看,定县全境是一个[YiGe]坦平无阻的平原,占据着河北大平原的东部,不见山峦,只有康庄大道、绿野平畴。”

  2003年,三农学者温铁军希望给村庄带来另一种变化。“搞新农村建设[JianShe],要让三要素回流,让农民[NongMin]稳定在农村。”“秀才下乡”搞的乡村建设[JianShe]引起全国媒体关注,聚光灯下,温铁军表示,想把翟城村建成新农村的样板。秀才们给农民[NongMin]上课,唱《团结就是力量》、建农民[NongMin]合作社[HeZuoShe]。2007年,这座热闹的晏阳初乡村建设[JianShe]学院却被宣布为“非法办学”。

  ●参考资料

  《定州志》、《保定日报》(1984~1990)、《国家与家庭的互构———河北翟城村调查》(潘鸿雁著,上海人民出版社)、《从晏阳初到温铁军》(孟雷著,华夏出版社)

  总策划:黄常开、庄慎之

  总统筹:王钧、南香红

  出版合作:花城出版社

  摄影统筹:王景春、潘劲松 分组统筹:韩福东

  □南都记者 黄怡

欢迎发表评论 分享到: 微博推荐(编辑:SN010)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网,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6号 中国年鉴网提供入编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征订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助您载入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