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大国崛起 > 地区崛起 > 江苏 >
历史变迁中的江苏泰州文化--国家史册
作者:王日根
泰州的历史兴衰与其周边环境的变化、当地官员的更替等因素密切相关。泰州与外界的联系是通过水路来实现的,城河是进入泰州的最后一站,泰州的历史变迁可通过城河的变迁得到体现。
城河与移民
明代,泰州曾被张士诚所占,洪武初年常遇春攻打泰州时,因久攻不下,就自泰兴开水道,水陆两面夹攻,从西门攻入泰州。明太祖还掘高堰之堤,水淹淮扬。城河的漫溢几乎毁灭了泰州,明初的这一变局使泰州人口迅速减少,这也使得泰州成为江南士绅移居的区域。民国《泰兴县志》卷二十四说:“试征诸氏族谱牒,大都皖赣名族,于元明之际迁泰。”
到太平天国时期,因为“太平军之役,天下纷扰,江南为洪氏所领。江北已处处不安,惟泰以地僻,未遭陷落,官署机关,固多设于泰,人民避乱而来者,尤为不少。事平之后,往往留泰不返”。“清初有避乙酉之乱而来者,扬州既下,十日屠城,人民逃于泰者不少,至于清末,辛亥革命,满人恐遭仇杀,京口驻防家属随吾泰吴王树费季桥两先生来泰避其祸者,有罗姓、赵姓,时吴费为京口八旗学堂教习,故渡之以师也。”这也是泰州移民的一个主要来源。
其他经城河而移居泰州的人也不在少数。其中,因经商而移居的人主要是皖商的洪、胡两大姓。胡震泰、胡源泰等长期在泰州做茶叶生意。新安会馆、旌德会馆是徽商的根据地,另有做烟业的福建人建的闽中会馆、做油漆生意的京江人建的京江会馆等,会馆为客商实现土著化提供了中间环节。明末泰州学派麾下也团结了一批南来北往的读书人,部分人成为泰州的新居民。
明显的层次性
泰州文化生活体现出明显的层次性,社会上层与普通民众均有其消费场所。泰州生活了各个层次的人,有官员、富商、盐民,他们的消费标准自然很不一样,显示出明显的层次性。
在盐业兴盛的时期,在泰州为盐官是“肥缺”,清朝赵瑜的《竹枝词》说:“泰坝官儿缺最优,自称本府忒风流。一年一度真调剂,不愿生封万户侯。”“藩宪衙连运宪衙,候补人员纷若麻。走过大街穿小巷,公馆一家挨一家。”官员和候补官员是当时的一个庞大群体。
随着盐业的兴盛,仓储业也得到发展,赵瑜的《竹枝词》还提到:“我是西仓盐业人,过盐眼见往来频。残纲销尽新纲转,间有凶荒足济贫。”佛教寺庙光孝寺也因此得到了商业余润的滋养,“光孝年来气运昌,丰收大众有斋粮。法王第一显灵应,火药局归盐义仓”。
一些贫寒之人也从发达的盐业中分得一丝余润。清朝康发祥的《竹枝词》说:“抬盐浦在北门西,丰歉居民命不齐。满地雪花多拥彗,天将余利养穷嫠。”当淮盐的销售量扩大后,服务业也随之兴起,“票引新章换旧章,通湖达广远招商。沿河多少官盐栈,包买还包代客装”。
泰州生活着的大量灶户,属于下层,他们辛勤劳作,却收获甚少,时常还要被苛刻的税吏勒索,因而他们时常生活在社会的温饱线以下。他们的消费往往较低,在泰州东南城郊有大量这样的饭店,“城南市面不若城北之盛,而小饭店特多,盖南乡农民平居鲜食米饭,偶至城区,争以一饱为快,故业是者甚伙”。
本地与外来文化共存
泰州文化具有包容性,本地文化与外来文化共存,取长补短。南来北往的商人激活了泰州的繁华,“烟水南关取次过,米盐捆载入长河。舟行卅里通姜堰,市肆喧阗驵侩多”。在商业的繁盛时期,泰州民众的生计也得到了保障,各类仓储建立起来。泰州南门多丰腴之地,北门则主要为商人行盐之地。所以当时有谚语说:“南门田,北门盐;东门鬼,西门水。”东门外主要为冢地,西门不设吊桥,留有广阔的水面便通舟楫。
当时南通和泰州共分布有20处盐场,其中包括通属丰利、掘港、石港、金沙、吕四、余东、余西、角斜、栟茶,泰属富安、安丰、梁垛、东台、何垛、丁溪、草堰、刘庄、伍佑、新兴、庙湾。商人们过去靠占窝掣盐,后来根除窝制,改为票法,设栈掣盐。当盐务机构均移至泰州后,盐船要在泰州获得运司的护照,在泰州、安庆、湖口、吴城过关卡时,要取得合法行盐资格。由于泰州成为粮台等大小官员的住所,文武官员达200多人,他们赁屋而居,租金也因此迅速提高。有“至百姓之流离转徙者,虽一椽仅蔽风雨,亦必预纳租金,始准栖止” 的记载。
泰州文化具有高雅性,南来北往的文人引领了这里的文化趋向。清初扬州呈现一派萧条时,泰州成了安全的避风港。泰州延续了扬州安适的生活风格,“早上皮包水,午后水包皮”的习俗在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中有较多的描述。扬州人除了喝茶、沐浴之外,还经常流连于澡堂,用一丈青挖耳等。茶园里往往设有戏馆,“邗江遍处是茶坊,扬款焉如苏式昂。三五七文粗细碗,手巾把子水烟装”。扬州的做法有些是模仿苏州,而泰州的习俗则多受扬州的影响。
进入晚清,泰州的休闲娱乐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旅馆业兴盛,泰州城内有茶园寓客,“茶社兼为旅馆,清末盛昌实口其始”。泰州人的生活趋向于雅致化,即使是茶社、旅馆和浴池也喜欢用典雅一些的名字,譬如茶社被命名为“一枝春”、“海天春”、“半亩轩”、“漱芳”、“曲江”;旅馆被命名为“留春”;浴池被命名为“小沧浪”、“甘雨香”、“白云泉”等。各家饭店都喜欢用纸灯笼作为市招,有的写有“家常便饭”字样,有的写有“鸡汁淮饭”、“三鲜连面”;浴室的市招常写有“小沧浪名池”、“百花潭名池”;旅馆的市招则为“杨大房”、“缪二房”、“安寓客商”等,这些均可看出泰州人生活的细腻和精致。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历史系)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