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入刊,辉煌成就永载共和国史册! 入刊咨询热线: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联系人:刘雪、杨靖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情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汇同中国国情手册编辑部共同主办,并由北京政研院具体承办,旨在通过平面与网络互动,帮助领导干部轻松了解我国情况,牢记国情,科学发展;同时选拔各行业、地区中的优秀典型,以便入编中国国情,树立国家典范。
中国亲稳网是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以帮助领导干部读懂读薄,安全面对互联网为宗旨,以亲稳舆论导向平台为基础为核心,以发掘汇报、舆情监测、维稳监测软件为龙头,以舆情发布、传播、推广、交流软件为重点,帮助各行业、地区、单位重点传播推广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同时动态监测负面舆情,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便共同营造领导亲民、基层稳定之良好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网站首页 > 大国崛起 > 地区崛起 > 山东 >

80后农民自费抢救文物 曾梦想成考古专家--中国年鉴

  

  在一般人看来,对文物[WenWu]感兴趣的多是年纪较大的长者。但在德州市平原县王凤楼镇王汉村,地地道道的80后农民王艳[WangYan]松,多年来一直用自己[ZiJi]卑微的努力,抢救着一件件出土的文物[WenWu]。只有初中学历的他,也因为对文物[WenWu]的专注钻研,被平原县历史文化研究会聘为研究员。收入甚微的他,用自己[ZiJi]打工所得抢救了一件又一件文物[WenWu],并准备无偿捐献给地方博物馆。本版撰稿 记者[JiZhe] 冀强  摄影 记者[JiZhe] 龚辉  学生时代开始收藏 

  曾梦想成考古专家

  在平原县王汉村村口,记者[JiZhe]见到了王艳[WangYan]松。出乎记者[JiZhe]的意料,眼前这名大名鼎鼎的农民收藏家,竟然十分年轻。王艳[WangYan]松笑着对记者[JiZhe]说:“别以为对文物[WenWu]感兴趣的都是老人,我八零年出生的,应该算80后呢!”

  来到王艳[WangYan]松家中,记者[JiZhe]发现简陋的房屋中,几乎都被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文物[WenWu]。他告诉记者[JiZhe],自己[ZiJi]从小就喜欢历史文化。11岁起,他对诗书画印、民俗学、易学、古物鉴赏、民间谚语、烟标收藏等都充满了兴趣。“其实我从小就立志当个考古学家,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实现。”说起这些,他的眼神中充满着憧憬,“我学生时代收集的各种瓷片直到现在都还保存着,足足有一大布袋呢!”王艳[WangYan]松说,他收集的民间谚语、方言词汇,至今已有数十万字,收集的全国民间棋类游戏有40余种,墓志铭、石刻、文物[WenWu]、古陶瓷数百件,烟标数百件。

  猪圈中抢救出

  乾隆年间墓志铭

  别看王艳[WangYan]松今年只有三十出头,他已经走过了十多年的收藏之路。现在,他家里已经收藏了很多碑刻、瓷器、陶器,如商周时期的陶罐、明清时代的碑刻等等。每一件藏品身上都凝聚着他的心血,每一件藏品身上都有一段不同寻常的故事。在王艳[WangYan]松家中院子里,他向记者[JiZhe]介绍起了刚刚弄到的“宝贝”。“这组墓志铭,可是从邻村一个猪圈里抢救出来的,是乾隆年间大诗人董元度写的。”

  王艳[WangYan]松介绍说:“董元度是清朝名士,他跟纪晓岚、刘墉都是朋友,很要好的朋友。从纪晓岚的代表作《阅微草堂笔记》上可以查到这个人,书中对董元度非常推崇。”一边抚摸着墓志铭上已经磨损,但仍显风骨的石刻字迹,王艳[WangYan]松一边感慨:“这组墓志铭有两块,当时分别散落在两个村里。在不懂碑刻不懂历史的人那里,它被用到猪圈里!你来找他要了,他知道是宝贝,就要价很高。我当时经过多方打听,到处托人托关系,才终于把它们都买了过来。”他告诉记者[JiZhe],就在几天前,德州一名文物[WenWu]专家还专程来看过这组墓志铭,很是欣赏。

  为了抢救文物[WenWu]

  生活曾捉襟见肘

  记者[JiZhe]了解到,王艳[WangYan]松家中主要经济来源,除了靠地里的收入外,主要靠他打工。“家里有七八亩地种着,我自己[ZiJi]还在离家不远的一个工厂里打工。一家三口就靠地里的收入和我打工赚的每月一千多块钱生活。”他告诉记者[JiZhe],为了抢救这些出土的文物[WenWu],家里生活曾经捉襟见肘。

  “在农村,经常从地里挖出一些盆盆罐罐或者别的文物[WenWu],一听说,我立马就会过去看看。”王艳[WangYan]松介绍说,多年来,附近的一些人都知道了自己[ZiJi]的这个“爱好”,在出土一些东西时,也都会联系到自己[ZiJi],问是不是有价值。他指着一个半米多高的坛子介绍说:“这是一个唐朝的坛子,从器物的外观来判断,应该是当时装水用的。”抚摸着这个大家伙,他回忆说:“当时差点就被当成破烂砸掉了。我听说后,大冬天我骑着三轮车,蹬了二百多里地,花六十块钱收了回来。”

  记者[JiZhe]了解到,在收藏、保护文物[WenWu]的过程中,电话费、路费、收购文物[WenWu]的费用都是自己[ZiJi]掏腰包,家里也经常犯愁。对此,王艳[WangYan]松表示,幸亏自己[ZiJi]抢救文物[WenWu]的行动得到了妻子的支持,“妻子挺通情达理的,钱什么时候都可以挣,但这些东西一旦被倒卖出去了,就很难再买回来了;如果被毁坏了,那是花多少钱也买不回来的。我觉得我现在这样活得很充实。人这一辈子,关键是要活得有意义。我把这些东西保护起来,研究文史的时候,它们都很有价值。”

  欲将文物[WenWu]赠博物馆

  “现在越来越觉得力不从心了。”看着屋子里摆的满满当当的文物[WenWu],王艳[WangYan]松有些无奈地自言自语说。他告诉记者[JiZhe],自从有了儿子以后,家里的开支又多了一些,“经常知道有文物[WenWu]出土,想买下来,却力不从心。”为此,他萌生了准备把这些文物[WenWu]捐赠给博物馆的想法。

  王艳[WangYan]松说,“有一次我看见一个南宋淳熙年间古建筑上的大石鼓,上面雕刻着很多人物画,相当漂亮,我就想办法要把它保护起来,但没有成功。后来再一打听,这个东西已经被人倒卖出去了,我觉得非常可惜。”他说,“这些东西属于地域性文化遗产,一旦被倒卖出去,对地域人文历史文化遗产将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十多年间,王艳[WangYan]松一直在积极地为保护民间文物[WenWu]而四处奔波。如今,生活的压力和年龄的增加,让他越来越觉得自己[ZiJi]努力的卑微。“我跟平原县文化局的领导说过,县里如果搞博物馆,我就把这些东西全部无偿地捐出来。我最崇拜的人是冯骥才,他搞了一个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他是我的榜样,我的楷模。”

  小村农民成

  “考古专家”

  临走时,王艳[WangYan]松邀请记者[JiZhe]参观一下自己[ZiJi]的村子。路上,王艳[WangYan]松便很“专业”的向记者[JiZhe]介绍起来。“我们村子不小,以前可能是城郭要塞,所以附近的文物[WenWu]有很多,也正因如此,我才得以收集到了诸多出土的文物[WenWu]。”

  据王艳[WangYan]松介绍,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王汉村东南部,曾经出土了一个汉代贵族墓葬。他告诉记者[JiZhe],王汉村离平原县城约有七八公里,离王凤楼镇马务腰村也有八公里左右。西汉初年,高祖皇帝曾在马务腰村设立安德县,直到隋朝初年,安德县才迁到现在的陵县境内。据传说,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地方也距此不远。或许是地理位置使王汉村从汉代开始一度成为一个重要的贵族聚居地吧。

  “清朝末年的时候,这个村外还建有围墙,现在围墙外的壕沟还在呢。”王艳[WangYan]松说。在村庄东西两侧,王艳[WangYan]松带记者[JiZhe]察看了他所说的“村外围墙下的壕沟”。围墙现已荡然无存,壕沟仅能隐约看出来。“它把汉墓和村居分割开来,俨然是护城河的样子。那些围墙就是古城墙。”

  记者[JiZhe]了解到,正因为对文物[WenWu]的执着和钻研,只有初中文化的王艳[WangYan]松如今已被平原县历史文化研究会聘任为研究员。王艳[WangYan]松说,“现在城乡改造进度很快,对一些民间文化遗产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所以积极地保护这些文物[WenWu]非常重要。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民间文物[WenWu]保护,这个仅靠个人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编辑:SN021)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网,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6号 中国年鉴网提供入编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征订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助您载入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