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入刊,辉煌成就永载共和国史册! 入刊咨询热线: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联系人:刘雪、杨靖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情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汇同中国国情手册编辑部共同主办,并由北京政研院具体承办,旨在通过平面与网络互动,帮助领导干部轻松了解我国情况,牢记国情,科学发展;同时选拔各行业、地区中的优秀典型,以便入编中国国情,树立国家典范。
中国亲稳网是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以帮助领导干部读懂读薄,安全面对互联网为宗旨,以亲稳舆论导向平台为基础为核心,以发掘汇报、舆情监测、维稳监测软件为龙头,以舆情发布、传播、推广、交流软件为重点,帮助各行业、地区、单位重点传播推广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同时动态监测负面舆情,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便共同营造领导亲民、基层稳定之良好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网站首页 > 大国崛起 >

索玛花儿红—写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建州60周年之际--中国年鉴

  

索玛花儿依旧红 大小凉山[LiangShan]已巨变
——写在凉山[LiangShan]彝族[YiZu]自治州建州60周年之际

    新华社成都8月20日电(记者[JiZhe] 梁淋淋)“七月的火把点燃、八月的荞麦飘香,我站在大小凉山[LiangShan]……”今年是四川凉山[LiangShan]彝族[YiZu]自治州建州60周年。沧桑60年,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呢?又是荞麦飘香时,记者[JiZhe]深入探访大美凉山[LiangShan],寻找历史的变迁。

    沿着崎岖的山路,记者[JiZhe]来到美姑县井叶特西乡特西村[XiCun]。临近村口,就看见一辆大货车,装满了硕大肥美的莲花白——特西村[XiCun]的“明星”蔬菜。村支书切吉日落给我们算了一笔账:莲花白亩产约1万斤,村里种了1000多亩,今年市价可能要涨到2、3角钱一斤,全村仅此一项估计就能收入两三百万元。

    几十年前[NianQian]的特西村[XiCun]却因高寒贫苦而远近闻名,如今人均年收入高达8000多元。富起来的村民忙着修新寨,新寨周围种上了满坡的莲花白。“原来村里儿子娶不到媳妇、姑娘嫁不出去。”切吉日落说,“现在[XianZai]姑娘们都想嫁到我们这里头哟。”

    特西村[XiCun]只是凉山[LiangShan]州经济腾飞的一个缩影。建州60年来,凉山[LiangShan]州人均生产总值由25元增加到22044元,人均财政收入由不到2.5元增加到2388元。2011年,凉山[LiangShan]州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名列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首。

    经济腾飞带来了彝族[YiZu]群众[QunZhong]生活的巨大改变。近年来,凉山[LiangShan]州相继实施了规模宏大的新寨建设、改造“三房”(瓦板房、石板房、茅草房)、生态移民等重大民生工程建设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群众[QunZhong]的生产生活条件。60年前[NianQian],彝族[YiZu]群众[QunZhong]曾这样世代生活:一间屋子住全家人,还有牛、马、鸡……畜粪堆积、苍蝇横飞、厨厕不分。

    如今走进有着“山鹰的坝子”美称的昭觉县的城北乡谷都村,记者[JiZhe]为眼前美丽的彝家新寨赞叹不已。只见全村82户农房错落有致,屋檐上的羊角雄劲有力,土漆刷的牛头栩栩如生。

    50岁的阿尔木莫此的家有190多平方米,分为厨房、客厅、卧室和卫生间,沙发、电磁炉、液晶电视等一应俱全,一半藏于地下的猪圈离居室很远。

    60岁的阿七谷一家则是“生态移民”,7年前[NianQian]从海拔3100多米的半高山上迁到四开乡日历村。“移民前,住在山里没有电,没有自来水,一年之中只有火把节、彝族[YiZu]年和办婚嫁时才能吃到肉。”他的儿子阿克鸠射说,“现在[XianZai]出门就是水泥路,去年做的腊肉到今年都吃不完。”

    60年来,凉山[LiangShan]州的经济社会发展[FaZhan]的各项数据都在不断刷新:建州初期,全州没有一座水库,截至2011年底,全州已建成水库276座;60年前[NianQian],凉山[LiangShan]基本无路可走,60年后,建成了以成昆铁路、雅攀公路、108国道、307省道等为主体的“三纵一横两环加航空水运”立体交通网络……

    更让彝族[YiZu]同胞倍感幸福的,是教育和医疗条件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1952年时,凉山[LiangShan]州的民族教育几乎还是一片空白,1957年中小学校和幼儿园仅800所,2011年已发展[FaZhan]到3110所,各类学生达92.27万人,比60年前[NianQian]增加了82万人。

    今年7月全面建成的特西村[XiCun]小学,无疑是村里最漂亮的建筑。除一栋坚固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外,还有一栋综合楼,里面有乒乓球室、实验器材室和网络教室。“以前教室漏雨,雨天桌上全是水,冬天风大,把瓦片都能吹跑,学生吓得尖叫着四处躲藏。”音乐老师吉克阿曲感慨道,“现在[XianZai]和过去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啊!”

    特西村[XiCun]小学校长罗勇告诉记者[JiZhe],凉山[LiangShan]州山高路陡,几十年来孩子们上学几乎都要走很远的山路。如今,全州寄宿学校已从60年前[NianQian]的28所发展[FaZhan]到1034所,寄宿制在校生从不到2000人发展[FaZhan]到46万人。“顶着星星走山路”的历史正离彝族[YiZu]孩子越来越远。

    与此同时,到2011年底,凉山[LiangShan]州农村地区已实现新农合全覆盖,参保人数达373.19万人,参保率为95.79%。记者[JiZhe]在地莫乡卫生所看到村民阿牛合拉时,他正因为胃疼输液。他已输液3天,病基本好得差不多了。因为有新农合,阿牛合拉只需要交30元的“门槛费”。他笑着告诉记者[JiZhe]:“现在[XianZai]看病不害怕了,既方便,也不贵,医生负责得很。以前可不太敢来医院喔。”

    “索玛花儿开在那高高的彝山……”雄浑质朴的歌声,穿越大小凉山[LiangShan]高耸的山谷,从彝族[YiZu]群众[QunZhong]灿烂的笑脸旁飘过,融入了凉山[LiangShan]60年巨变沧桑的历史中。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网,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6号 中国年鉴网提供入编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征订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助您载入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