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大国崛起 > 中华崛起 >
我国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正在呈现一派空前繁荣景象--国家年鉴
我国文化产品创作空前繁荣
新华社北京10月3日电(新华社记者孙丽萍、周玮、郝静)国庆黄金周首日,来自上海市郊松江区的打工妹王琳和全国各地的4万名游客一起,在上海世博会纪念展上流连忘返,重温“世博记忆”;在和平影都,钟先生和女友面对排片表上包括从高科技魔幻大片《白蛇传奇》到全明星阵容主旋律影片《辛亥革命》在内各种题材的国产影片感到“难以选择”;晚上7时30分,来自深圳的一对夫妇带着孩子、手拖行李箱,匆匆从机场赶往上海群众文化艺术馆“星舞台”,欣赏73年来首次在亚洲举办的世界杯手风琴锦标赛开幕式;同一时间,在上海音乐学院,云集世界级钢琴家的“钢琴大师班”首场音乐会也吸引了众多观众。
上海国庆文化市场的“红红火火”正是我国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取得丰硕成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随着各地文化体制改革逐步向纵深推进以及文化部门一系列扶持鼓励文化精品工程的实施,我国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正在呈现一派空前繁荣景象。
体制改革激发文化生产力:带来创作繁荣
国庆期间,中国木偶艺术剧院正在上演木偶剧《喜羊羊与灰太狼之2》《黑猫警长》。从15日开始,其经典剧目原创大型奇幻剧《猴王》也将继续在这里演出。这部剧目自2008年5月1日公演以来,深受儿童观众喜爱,最高单场收入达11万元。而中国木偶艺术剧团自2006年9月转企改制以来,也彻底改变了连年经营惨淡的局面。
由上海电影集团和长影等联合出品的史诗影片《辛亥革命》,在纪念辛亥革命百年之际问世,它集合了成龙、李冰冰、赵文瑄、孙淳等两岸三地70多位华人明星,上映一周来票房已近2000万元。近年来,整体转企改制,让濒临绝境的上影厂重新挺立在了中国电影产业的潮头。
在国庆节前刚刚结束的“2011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中,国家话剧院派出了《问苍茫》《肖邦》《四世同堂》和《深度灼伤》4部新创排的现实主义大型剧目,其阵容之严整、规模之庞大、制作之精良,在国话院历史上堪称空前。近年来的诸多改革举措,使国家话剧院更加关注观众的需求,创作了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作品。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一大批文化领军企业的文化生产力都得到大大提升,正在释放出前所未有的生产创作激情与活力,诞生了大批深受市场和观众欢迎的文化精品。
扶持文化精品工程促进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繁荣
有关文化部门为发挥重大文化精品工程的示范导向作用,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实施重点艺术工程和规划,保护传统艺术,扶持精品生产,也有效地促进了我国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繁荣。
文化部相继推出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国家重点京剧院保护和扶持规划,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和扶持工程,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等,在这些工程的有力促进下,我国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空前活跃。
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是对部分本来就有较好基础的舞台艺术作品给予资金和政策扶持,使之成为演得开、留得下、传得远的艺术精品。工程每年投入4000万元,总额2亿元,京剧《宰相刘锣锅》、舞剧《大梦敦煌》、川剧《变脸》等一批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风格的剧目都在精品工程中脱颖而出,得到国家的扶持资助和宣传推广,成为代表当今舞台艺术创作水准的优秀之作。
国家重点京剧院团保护和扶持规划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11个国家重点京剧院团和17个省级重点京剧院团作为重点扶持对象,重点扶持了11个国家重点京剧院团的15个京剧新剧目的创作,如《成败萧何》《飘逸的红纱巾》《北风紧》等。规划实施5年来,11个国家重点京剧院团共创作新剧目76台,整理改编传统剧目266台,演出13930余场。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是文化部、财政部自2004年起共同组织实施、历时5年完成的大型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它以我国波澜壮阔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重大历史事件为主题内容,获得国家财政1亿元的项目资金支持。2009年9月,工程顺利完成,并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作品展览,展出作品102件,呈现了当前我国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最佳水平。
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丰硕成果实现全民共享
在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空前繁荣的同时,国家也正在通过各种举措让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丰硕成果能够实现全民共享。
国庆期间,从世界各地到上海的游客,无论在图书馆、美术馆、商业广场和剧场中,都可以“随时随地”地欣赏到免费的展览、演出、讲座、艺术普及课程和“大师班”活动……统计显示,上海在十一黄金周期间,仅在室外举办的公益文化活动就达到1018场,平均每天超过145场。
而即将在10月18日开幕的第13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民生”也将成为关键词。占总体比例约15%的近两万张优惠票,将让文化福利的杠杆向外来务工人员、老人、儿童、残障人士等倾斜。
数据显示,“十一五”以来,我国对城市和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的投入已实现“翻一番”,5年同比增幅分别达到110.24%和140.98%。人均文化事业费从2005年的10.23元增加到2009年的21.9元,同比增幅114.07%。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丰硕成果正在惠及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
文化阳光暖民心: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显著
推开窗扇可见碧波荡漾,走出馆门能在湖边读书。
在上海嘉定区,一座建筑面积达1.8万平方米的图书馆新馆——文化馆即将开馆,而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的嘉定博物馆新馆也接近完成,建筑面积8000余平方米的“韩天衡美术馆”正在动工。目前,处于城乡结合地区的嘉定区,各镇、街道文化设施实现了全覆盖,12个标准化社区文化活动中心、421个文化活动室、35个 “百姓书社”和20个馆外图书流通点分布全区。 >>>详细阅读
遍洒文化的阳光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综述
新华社北京9月24日电(记者 周玮 白瀛 黄小希 常亦殊)在上海,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可按需自主选择,预订品种丰富的文化“美食”;在深圳,24小时自助图书馆服务机让借书、还书如在ATM机上存取款一样方便;吉林已实现农村数字电影全覆盖,500多支农村放映队穿行在乡间村屯……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原则要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覆盖全部通电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建成83万个服务点、覆盖全国90%的行政村,农家书屋已建成40万家、覆盖50%的行政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年放映800万场电影,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此外全国已有1743家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广大群众看书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得到明显改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公共文化的阳光遍洒中华大地。 >>>详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