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入刊,辉煌成就永载共和国史册! 入刊咨询热线: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联系人:刘雪、杨靖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情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汇同中国国情手册编辑部共同主办,并由北京政研院具体承办,旨在通过平面与网络互动,帮助领导干部轻松了解我国情况,牢记国情,科学发展;同时选拔各行业、地区中的优秀典型,以便入编中国国情,树立国家典范。
中国亲稳网是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以帮助领导干部读懂读薄,安全面对互联网为宗旨,以亲稳舆论导向平台为基础为核心,以发掘汇报、舆情监测、维稳监测软件为龙头,以舆情发布、传播、推广、交流软件为重点,帮助各行业、地区、单位重点传播推广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同时动态监测负面舆情,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便共同营造领导亲民、基层稳定之良好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网站首页 > 大国崛起 > 中华崛起 >

共享文化成果—十七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成就综述--中国年鉴

  

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十七大以来文化建设成就综述

    国庆期间,到北京的游客,在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商业广场和剧场中,都可以免费欣赏到许多的展览、演出、讲座、艺术普及课程。“北京金秋·首都文艺团体下基层演出”活动也拉开了序幕,中央驻京院团、北京市属院团等文艺团体将深入到城市的街道社区和田间地头演出2500场。

    在上海,“十一”黄金周期间,仅在室外举办的公益文化活动就达到1018场,平均每天超过145场。内容包括了世界杯手风琴锦标赛、各国爵士音乐家的广场演出、沪上知名书场的评弹专场等,当然还有在20多家社区文化中心为农民工放映的电影大餐。

    在深圳,流动演出、流动电影、流动展览等“流动系列”文化活动常年坚持,国庆期间更是精选了近期热播电影走进工业区和社区巡回播放,仅公益电影放映就达266场。

    十七大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主动深入人民群众,深入社会实践,重心下移,服务下移,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享受文化发展成果。

    群众文化风风火火

    9月26日,第十三届中国老年合唱节在辽宁沈阳闭幕,来自全国各地50支合唱团的2000多名老年朋友通过合唱这种艺术形式,展示了我国老年人积极乐观、老有所为的精神风貌。中国老年合唱节自1999年举办以来,每年举办一届,已先后在北京、山东、内蒙古、重庆等省(市、区)成功举办了12届,成为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示范性群众文化活动。

    人民群众不仅是文化的享有者,更是文化的创造者。十七大以来,文化部通过积极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使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得到极大的释放。

    2010年2月,名为“大地情深”的全国城乡基层群众小戏小品展演在北京举办,此次展演活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城乡基层群众小戏小品展演活动,充分反映了当前基层文化建设发展繁荣、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生动局面。花鼓小戏、临县道情、曲沃碗碗腔、小淮剧等近20个剧种精彩亮相,小品内容涉及新农村建设、军民鱼水情、邻里关系、计划生育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演职人员近千人,来自各行各业,甚至包括残疾人、外国友人等。

    现在我们的城市离不开外来务工人员,他们的文化生活是怎样的?2011年1月,在北京五棵松体育馆成功举办了“我们的节日——2011年春节慰问外来务工者文艺晚会”。参加演出的200多名演员都是从外来务工者中脱颖而出的文艺人才。晚会以“保障外来务工者基本文化权益、丰富外来务工者节日文化生活”为出发点,以“演农民工、农民工演、农民工看”的方式,尊重和凸显了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文化体制改革为文艺创作注入了活力和动力。目前,全国有584家国有文艺院团已经完成或正在转企改制,一批民营院团在改革过程中获得了较快发展。为引导扶持民营艺术院团健康发展,文化部于2010年6月举办全国民营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23个民营院团演出了越剧《状元未了情》、豫剧《铡刀下的红梅》等14台优秀剧目,展示了民营艺术院团的巨大潜力。

    文化需要常下乡常在乡

    过去国家级艺术院团缺乏深入生活、服务基层的基地,在有关部门的倡导下,以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与福建南安市蓉中村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为先导,国家交响乐团在重庆南岸迎龙镇建立了服务基层基地,国家京剧院与中国人寿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中央芭蕾舞团与上置集团有限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国家画院在天津蓟县盘龙谷文化城建立了创作基地。专家认为,这些合作关系的建立将使文化下乡有一个长效机制,真正实现文化常下乡、常在乡。

    从2006年开始,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组织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每年10多家国家级艺术院团赴全国各地高校进行100多场演出,已有数百万大学生成为此项活动的直接受益者。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免费欣赏高雅艺术的机会,引领学生弘扬优秀文化,提高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

    “重创作、轻演出、无营销、缺市场”曾经是文化艺术生产的常态,很多作品只是为了获奖的政绩工程,一旦获奖便“刀枪入库”。文化部于2009年开展了首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评选,从1200多部申报作品中评选出越剧《五女拜寿》等18台优秀保留剧目,并组织这些精品在全国31省市区和港澳台地区的100多个城市开展巡演,以政府搭台、市场运作、让人民共享艺术发展的优秀成果为宗旨,在规定时间内,院团完成一定的场次任务后,文化部予以奖励。这一模式有效地调动了艺术院团和演出公司、剧场、院线以及地方政府等多方面的积极性。目前演出总场次近500场,观众达40多万人次,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文化系统前所未有的。

    以先进文化引领大众文化

    通过着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运用扶持政策使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优秀文艺作品脱颖而出,引领社会文化生活,这是对片面追求所谓经济效益、点击率、收视率而出现的低俗现象的抵制。

    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是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实施的一项旨在扶持舞台艺术发展的重大建设项目。自2002年启动以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推出了50台精品剧目和一批优秀作品。上海京剧院的京剧《成败萧何》等10部剧目被评为2008—2009年度重点资助剧目。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话剧《窝头会馆》等42部剧目入选2009—2010年度资助剧目。这些“演得开、留得下、传得远”的艺术精品,不但代表了当今舞台艺术的创作水准,而且凝聚和培育了一大批艺术人才,对于繁荣艺术创作、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进一步加大国家财政对艺术创作的支持力度,财政部和文化部将在“十二五”时期推动设立国家艺术基金,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创造出更多深刻反映时代精神韵味、为百姓立言、为历史立传的作品。  

共享文化成果—十七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成就综述--中国年鉴

文化阳光暖民心: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显著

    推开窗扇可见碧波荡漾,走出馆门能在湖边读书。

    在上海嘉定区,一座建筑面积达1.8万平方米的图书馆新馆——文化馆即将开馆,而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的嘉定博物馆新馆也接近完成,建筑面积8000余平方米的“韩天衡美术馆”正在动工。目前,处于城乡结合地区的嘉定区,各镇、街道文化设施实现了全覆盖,12个标准化社区文化活动中心、421个文化活动室、35个 “百姓书社”和20个馆外图书流通点分布全区。 >>>详细阅读

遍洒文化的阳光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综述

    新华社北京9月24日电(记者 周玮 白瀛 黄小希 常亦殊)在上海,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可按需自主选择,预订品种丰富的文化“美食”;在深圳,24小时自助图书馆服务机让借书、还书如在ATM机上存取款一样方便;吉林已实现农村数字电影全覆盖,500多支农村放映队穿行在乡间村屯……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原则要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覆盖全部通电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建成83万个服务点、覆盖全国90%的行政村,农家书屋已建成40万家、覆盖50%的行政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年放映800万场电影,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此外全国已有1743家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广大群众看书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得到明显改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公共文化的阳光遍洒中华大地。 >>>详细阅读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网,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6号 中国年鉴网提供入编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征订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助您载入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