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大国崛起 > 行业崛起 > 卫生 >
中国食品安全乱象丛生:监管滞后 被动执法何时休--国家史册
“瘦肉精”事件[ShiJian]尘埃未落,“染色馒头”“回炉面包”“牛肉膏”又接踵而来。食品安全[ShiPinAnQuan]是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然而恶性事件[ShiJian]却频频出现。食品安全[ShiPinAnQuan]屏障为何屡屡被突破?监管[JianGuan]到底缺失在哪儿?把好“入口”安全关该有哪些突破?
监管[JianGuan]“马后炮”:曝出来就查,曝不出来就算
来自权威部门的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有关部门共检查各类食用农产品、食品及相关产品生产经营单位3552万户次,查处各环节违法违规行为13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48人,取缔和停产违规企业单位10万余家。食品安全[ShiPinAnQuan]的整顿力度不可谓不大,但为何食品安全[ShiPinAnQuan]事件[ShiJian]依然频现?
随着上海盛禄食品公司非法使用色素生产“染色”馒头的曝光,相关部门迅速进行了查处。然而,疑问却并未随着调查结果公布而消除。一个馒头从生产到销售再到最终上到百姓餐桌,需要过企业内控、质监、工商等诸多关口,但遗憾的是,除了经营者“黑心”外,安全监管[JianGuan]防线“集体失守”。
记者梳理发现,从近期曝光的“染色馒头”“回炉面包”“瘦肉精”猪肉、“牛肉膏”事件[ShiJian],到以前披露的“三聚氰胺”奶粉、“大头娃娃”奶粉、“假葡萄酒”事件[ShiJian],其中暴露出的“马后炮”监管[JianGuan],并不少见。
2008年发生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ShiJian],从当年3月起三鹿集团、有关部门就陆续接到消费者反映,在前期长达四五个月时间内,各级检测机构先后多次对三鹿奶粉进行检验,“均未发现问题”。直到9月被媒体曝光后,地方政府和企业才开始“彻查”。
2010年底的河北“昌黎葡萄酒造假事件[ShiJian]”中,当地的假葡萄酒业存在多年,形成了“造假一条龙”,甚至带火了当地的酒精、食品添加剂及制作假冒名牌葡萄酒标签厂家,而当地的监管[JianGuan]部门竟“浑然不觉”。直到被曝光,才开始“迅即”介入……
在疑云未散的“瘦肉精”事件[ShiJian]中,有关部门排查后对外界称,确认的“瘦肉精”阳性生猪主要集中在河南济源周边四县市。而“巧合”的是,媒体所曝光的,也是这四县市。“搞调查的媒体掌握得这么准?没被曝光的就全都让人放心吗?”采访中,一些百姓仍心存疑虑。
从现实来看,目前我国共有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生产企业和小作坊40多万个,人手相对较少,快速和常规检测能力不够完善。“监管[JianGuan]难度大,但这并不能成为监管[JianGuan]缺位的‘挡箭牌’!”山东大学社会问题研究专家马广海教授认为,作为百姓食品安全[ShiPinAnQuan]“把关人”,少数监管[JianGuan]部门工作人员得过且过,曝出来就查,曝不出来就算,这样食品安全[ShiPinAnQuan]事件[ShiJian]焉能不发生?
以利定取舍:“执法为民”还是“执法为利”
从已曝光的食品安全[ShiPinAnQuan]事件[ShiJian]看,一些监管[JianGuan]部门“在办公室看样品”成为“监管[JianGuan]习惯”;“瘦肉精”事件[ShiJian]中,曝出“让养猪户自己取样送检”的尴尬,更有甚者,少数监管[JianGuan]部门和工作人员将能不能创收作为管与不管的取舍标准,甚至存在执法腐败,监管[JianGuan]职责被抛之脑后。
毋庸讳言,虽然近几年财政支持力度加大,但当前食品安全[ShiPinAnQuan]监管[JianGuan]任务繁重,经费需求还有很大缺口。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现行体制下,一些地方监管[JianGuan]部门的办公经费和人员工资,要依靠上级返还的收费罚款来“解决”,这多少造成了一些部门和工作人员的“执法为利”。
山东某县质监局一位食品审查员曾多次向记者反映基层监管[JianGuan]问题:“现在的财政供养机制不是很顺,收费罚款省局、市局都扣一部分,剩下大约80%是‘自己’的,所有人的工资福利就从收费、罚款中出,这样的监管[JianGuan]能没漏洞吗?如果说之前曝出的上海出租车运营是‘钓鱼执法’,我们现在就变成了‘养鱼执法’,每天的工作目标就是想着如何完成‘创收’任务。”
罚款的目的本来是加强监管[JianGuan],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惩处,然而,调查发现,在一些基层监管[JianGuan]人员那里,罚款竟然“生财有道”。
这位食品审查员举例说,执法中即使发现造假也不能罚死,罚太狠了,下年找谁收钱去?本来罚10万元的现在罚1万,企业交了“保护费”,焉有不放之理?这样的怪象下,监管[JianGuan]人员快与违规企业成为‘利益共同体’了。
据了解,这样的现象并非个例,浙江一名基层监管[JianGuan]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有的年份几个月可以不干活,因为“前期努力”,已经提前完成了全年的“创收”任务。
记者在“质量技术监督人士的网络家园”——“中国质量热讯”网上看到,有些帖子说“我们的工资来源于企业的违法所得”,“只要给了钱,立马变成甜瓜脸。能否吃上饭比有没有面子重要些”。
此外,来自一些地方政府的压力,也削弱了监管[JianGuan]力度。一位地方质监部门负责人向记者抱怨说,政府头等大事是发展经济,监管[JianGuan]部门如果只是管管小企业、打打苍蝇还无所谓,要是对于地方“有重要贡献”的食品企业、行业“铁面无私”,领导就会找你“谈话”。
问责需到位:严防“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一些专家指出,从已曝光的食品安全[ShiPinAnQuan]事件[ShiJian]来看,虽然部分人员确实存在失职、渎职行为,但法律法规对于如何判定监管[JianGuan]部门是否履职到位,缺乏明确界定。每次食品安全[ShiPinAnQuan]问题发生后,监管[JianGuan]部门“理直气壮”地把矛头指向肇事者,但监管[JianGuan]部门和监管[JianGuan]人员的失职却易被忽视。“这种现象一定要杜绝,监管[JianGuan]部门也不能免责。”马广海说。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和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ShiPinAnQuan]高度关注的今天,食品安全[ShiPinAnQuan]监管[JianGuan]一旦不及时,极易导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所以强化监管[JianGuan]是重要的突破口。”舆情问题专家、天津社科院研究员陈月生等专家认为,应从问责“查处比曝光慢半拍”现象入手,铁腕查处失职渎职、以权谋私、执法腐败、部门牟利等行为。
近年来食品安全[ShiPinAnQuan]工作尽管取得一定成效,但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食品安全[ShiPinAnQuan]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仍需从体制机制上不断健全完善,形成长效监管[JianGuan]机制。
实现全程无缝监管[JianGuan]。食品行业产业链条长、环节多,监管[JianGuan]力量分散,必须形成监管[JianGuan]合力,提高监管[JianGuan]效率。“我们常说食品安全[ShiPinAnQuan]问题是‘九龙治水’,为什么?这在经济学上存在着‘搭便车’的尴尬。”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黄锫说,食品的监管[JianGuan]部门众多,每个监管[JianGuan]环节都会认为,我这里没管住,自然会有别人来管;反过来,如果我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去管,食品安全[ShiPinAnQuan]不出问题反让其他部门“搭便车”,破除这种职权交叉的体制势在必行。
强化信息收集,建立群众举报奖励机制。专家建议,按照查获情况重奖举报者,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力量,让不良分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无藏身之地,从而净化食品市场。
加强基层监管[JianGuan]部门人力、设备和经费保障力度,让罚款与部门利益脱钩,严禁罚款返还、变相“坐收坐支”。我国食品安全[ShiPinAnQuan]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负责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ShiPinAnQuan]工作。绝大多数食品安全[ShiPinAnQuan]问题发生在基层,也解决在基层,黄锫建议将地方政府是否建立了工作责任制、经费保障落实情况作为检查和问责的重点。(王海鹰 刘元旭 朱立毅 俞丽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