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大国崛起 > 行业崛起 > 卫生 >
卫生部官员:新医改越来越离不开村医--中国年鉴网(2)
终结“让农民给农民看病”
《瞭望》:你认为村医队伍的问题该如何解决?
王禄生:我在卫生[WeiSheng]部委托的一个课题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在“老退、优晋、劣汰、严进”这8个字的框架下,彻底解决村医的身份问题。
所谓老退,就是建立退休制度。有老村医盯着岗位是好事,但换个角度,位置总被占着,年轻人进不来,也是问题,所以到年龄就要退休。当然,退要有个人性化的妥善政策[ZhengCe],根据各地情况,可以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对老人可以给退休金,也可以一次性给一笔钱,总之不要一脚踢出去,那样太伤人心了。对现在在岗的人员和今后新进的人员要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在建立制度的基础上,逐年慢慢往下退。
所谓优晋,就是让有一定文化基础或有一定学历的青壮年村医获得上升空间。比如,假设村医能考上执业助理医师执照,那就给他一定的激励政策[ZhengCe],入编转公也好,补助提高也好,总之让他有个奔头。当然,执业助理医师的考试内容要变,过去的毛病是用考大医院专科医生[YiSheng]的题去考乡村[XiangCun]医生[YiSheng],这不公平,应该是用考全科医生[YiSheng]的题去考他,但水准不能降,否则进来的是没水平的人。
所谓劣汰,针对的是那些文化水平低又不好学,工作表现也不行的人,这部分人大致在10%左右。通过村医的考聘机制逐步淘汰,淘汰机制一定要有,这种退出机制有利于反激励村医好学上进,努力工作,但一定要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要控制在最小范围。
所谓严进,就是提高准入门槛,保证今后进入的人具有一定的专业学历,具备考执业助理医师的资格,经过一定时间的工作经历即可考取执业助理医师或执业医师。
头6个字是对现有队伍的改造,后2个字是针对后来进入的人士。我们[WoMen]希望通过这8个字的政策[ZhengCe],用10年的工夫,最终让村医队伍实现两个转变,一是转身份,二是入编转公,彻底换血,实现更新换代。
《瞭望》:这个事情不是很迫切吗?为什么强调用10年的时间慢慢去转?
王禄生:的确,我国的民办教师曾经在一夜之间实现了“民”转“公”,这当然是个好事,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就是有些教师的水平实在太低,他们往上晋升非常困难,但既然已经转了“公”,那国家就得养着了。我们[WoMen]的思路是要通过转换实现村医的升级换代,不是简单地换个名字和简单地转“公”。
《瞭望》:有没有测算过村医转“公”可能带来的经济负担?
王禄生:当年百万民办教师一夜之间也就转了。
我们[WoMen]算过账,90万村医不是一年转,而是分10年来转,每年转9万,再分摊到全国2000多个县,大概平均每个县每年增加财政支出也就30多万元。
当然,这个数是累计的,可能第一年是30多万元,第二年就要60多万元,就累计上去了。当前可以先在具备经济条件的地方实行,西部贫困地区中央应给予支持。关键是现在要出台这样的政策[ZhengCe],10年逐步实现。
还要看到,我们[WoMen]国家10年后的财力跟现在会不一样。如果我们[WoMen]回过头看,在“非典”流行的2003年,全国财政收入才第一次突破2万亿元,2010年已经是8万多亿元。
我老想不通,我们[WoMen]国家已经发展到这个时候了,我们[WoMen]怎么还是维系农民给农民看病?我想问,农民给农民看病的现状准备延续到什么时候?
我认为,这是对农民的不公平。为什么城市的社区医生[YiSheng]都是正经八百的卫生[WeiSheng]技术人员或执业医生[YiSheng]?为什么农村就是农民给农民看病?这难道不是一种歧视政策[ZhengCe],是对农民的不负责任吗?
要知道,让农民给农民看病,如果说过去还可以理解,那么现在就说不过去了。我认为,这不是财力的问题,是认识问题,干不干的问题。
《瞭望》:有人认为,民办教师是纯公益性的,但乡村[XiangCun]医生[YiSheng]要卖药挣钱,他们不是完全公益性的。
王禄生:那究竟是让村医纯公益性还是不让?的确,乡村[XiangCun]医生[YiSheng]有医疗、药品的收入,这是在政府不给任何补助的情况下,村医要生存、村级卫生[WeiSheng]组织要存在,那他就要从医疗、药品,其实主要是从药品上获得收入,如果政府对村医像对教师一样发工资,村医完全可以药品零差率,这也就是改革的目标。
政府给村医的补助一直很少,这两年情况有所好转,但各地的补助标准也是高低不一,有的只有100多元钱,有的是800多元钱。
实际村医的工作是公益性的,只是因为政府没给相应补助,他不得不靠药品收入维持生计。
我们[WoMen]以前总说“重医轻防”,其实这是以药养医的政策[ZhengCe]补偿机制决定的。试想,没有政府补偿,不重医行吗?重防哪有钱?
现在就拿公共卫生[WeiSheng]服务均等化来看,村医以前做公共卫生[WeiSheng]是不给钱的,现在按每人15块钱给,那么村医干活就有钱了。这个制度设计相当好,既有钱又有事,而且事非常具体,做什么事、做到什么程度都很明确,而且补助的钱也要求在乡、村两级。于是,以前乡镇卫生[WeiSheng]院只有一两个人搞预防保健,现在抽一组人搞预防保健还忙不过来。今年政府在这一块加了钱也加了活儿,形势很好。
而且,新医改以来,为了体现公益性,实行了药品零差率。目前在很多地方,村医的收入主要靠三块:一是提供公共卫生[WeiSheng]服务,从15元钱中分得几元钱,二是医疗收入,从一般诊疗费中分得几元钱,三是政府的一定补助。
我还想说,即便是在新医改以前,也不能说村医是营利性的。在政府保工资的情况下,农村中小学不是也有屡禁不止的一些收费吗?这并不能说学校是营利性的吧?
村卫生[WeiSheng]室可不可以走市场
《瞭望》:你认为村卫生[WeiSheng]室应该如何定性、定位?
王禄生:现在的问题就是村卫生[WeiSheng]室属性不明。到底是公益性的,还是私人诊所,并不明确。
乡镇卫生[WeiSheng]院的公益属性是早已明确的。村卫生[WeiSheng]室也应该走这条路,应该规定每个行政村由政府或村集体办一个公益性的村卫生[WeiSheng]室,承担基本公共卫生[WeiSheng]和基本医疗服务。其他称私人诊所。
现在的情况是,村卫生[WeiSheng]室名义上是集体办的,实际上有些是个体办的——房子是自己家的,设备是自己买的,集体、政府都没给钱。这种情况下,你让人做公共卫生[WeiSheng]服务,你怎么说?
当然,现在做公共卫生[WeiSheng]服务还给点钱,过去都是白做,都是强行让做,不做就别当村医了。
我想,将来还是应该明确村级卫生[WeiSheng]组织的公益属性,由政府来举办。
至于定位,村卫生[WeiSheng]室目前非常尴尬,没有法人,有的是村委会主任任法人,那么一旦出了事故,村委会主任就是冤大头。
我们[WoMen]认为,应该在一体化管理的框架下,将村卫生[WeiSheng]室作为乡镇卫生[WeiSheng]院的派出机构,由乡镇卫生[WeiSheng]院作为它的法人。
只要这个体制能够转变,刚才那8个字的方针、村医身份转变等问题就好落实了。比如,一旦村医考上执业助理医师执照,那就自然成为国家卫生[WeiSheng]技术人员,也就进入了乡镇卫生[WeiSheng]院卫生[WeiSheng]技术人员的列编,政府的预算自然不仅仅是乡镇卫生[WeiSheng]院本部,也应包括乡镇卫生[WeiSheng]院的派出机构,包括村医,这样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实际上有些地方现在已经在这样做,如苏州市、重庆市的有些区等。
《瞭望》:有人有不同意见,村卫生[WeiSheng]室为什么非要政府去办?为什么不能走市场,让私人去办?
王禄生:能够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地方当然可以用市场。比如城市,你可以办医院、诊所,可以走市场。但市场在有些地方是失灵的,比如市场在村和乡就是失灵的,尤其越是边远地区、越是人口少的地方,越是没人办私人诊所。
原因很简单,市场以利益为先导,有利益才有市场。我们[WoMen]不排除市场,不排除社会资本,但村卫生[WeiSheng]室还是应该政府去办,因为村卫生[WeiSheng]室承担着大量的基本公共卫生[WeiSheng]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是最基层的服务组织。
我认为,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划分非常好,文化事业界定到城市的社区、农村的乡村[XiangCun]文化室、文化站;还有九年义务教育要政府办,界定在中小学。
卫生[WeiSheng]的基本就在基层。农村的基层就是乡和村。
《瞭望》:在你看来,改变农村卫生[WeiSheng]状况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王禄生:首先是政府投入。只要政府投入到位,我相信形势会很快转变。
其次是人才队伍。农村基层的设施条件已经得到很大改善,目前关键是卫生[WeiSheng]队伍建设。
第三是要建立一套好的机制,包括补偿、运行、监管等,让农村卫生[WeiSheng]组织可持续运行。
我想,新医改进行到现在,我们[WoMen]对村医的政策[ZhengCe]已经不可回避,对村级卫生[WeiSheng]组织的问题也不可回避,他们不能游离于新医改之外。他们需要改革的政策[ZhengCe],以便可持续发展,改革同样需要他们,否则改革难以到底。 张冉燃